张伟新,张海丽,张艳,许伟岚,李强
(1.齐齐哈尔医学院护理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2.齐齐哈尔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美国护理学家Leininger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跨文化护理理念,该理念指出护士在给患者提供护理时,需根据患者的社会文化、种族、价值观念等的不同来提供不同的文化照护[1]。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尤其是“一带一路”构想提出后,我国经济社会全球一体化加速发展,随着世界间的交流的增加,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与融合使跨文化交际也随之增加。这就要求护生不仅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还要具备跨文化的素养,拥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的今天,涉外医疗活动日趋频繁,如何培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的国际化护理人才,是需要我们高校及护理教育者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问题[2]。
跨文化教育是指对某一人群文化的受教育者进行其他人群的文化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获得跨文化知识,养成尊重、平等、宽容、开放的跨文化态度和世界意识,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受教育之后增进彼此间的文化、经济以及政治等多方面互动和交流,减少跨文化冲突,跨文化社会更加和谐,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优质发展[3]。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异文化语境中能够通过实施符合异文化价值观的语言或行为进行有效沟通,完成交际目标的能力。国内外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内涵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不同的定义,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跨文化能力等同于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由交际能力发展而来的,交际能力最初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4]。Byram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跨文化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及跨文化能力这四个要素[5]。国内的跨文化能力研究始于由20世纪90年代。潘晓慧认为在谈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时要考虑交际的有效性和适应性,她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关系能力系统[6]。张卫东等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交际者的行为能力,必须以实践为支撑,是交际者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化知识进行有效交际实践的能力[7]。
在护理工作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护理人员在面对外籍护理对象时,能积极的面对文化冲突,了解服务对象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价值观等,进行有效地沟通,达到预期的护理效果[8-9]。葛云云等认为多元文化护理中的文化敏感性由教育背景、文化理解、文化意识、文化互动这四个要素构成[10]。林锋认为护理教育者应具备跨文化护理理念和实践能力,根据我国国情和文化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构建跨文化护理教育及实践体系[11]。刘阳构建了“三P,三跨,三结合”的跨文化医护职业英语能力培养体系,提高了医护生的专业英语能力、提高了其跨文化交际能力[12]。目前国内的护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大多是在高职高专及涉外护理中开展,这无法满足全球化的护理人才的紧需。因此,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同时结合我院实际构建了培养护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3.1 增加就业渠道,为就业提供更多的方向性。随着全球意识的崛起和社会的发展,持续对外开放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全球联系不断增强,外国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定居中国的外籍人士也持续增长,护理对象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虽然国内的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有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会选派护生和护士到国外进行交流学习或者工作,国际护理人才依然严重短缺,一些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的政策来吸引外籍护士。这就为护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渠道。而在护理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时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护理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11]。同时国际注册护士资格考试是以西方文化背景的,这也要求国际化的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跨文化护理理念和能力。
3.2 护理国际化格局已经形成,跨文化护理教育已经兴起。随着护理国际化格局的不断发展,护理工作者需具备多元文化认知与交际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国际上一些国家专门设置了跨文化护理课程,以提高护生的跨文化照护能力和人文素养。因此我们应该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护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护生的多元文化意识,我国教育部也颁发文件在外语教学时要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护理专业英语在专业讲授的同时,也承担着向学生传递跨文化护理能力的责任,因此在对护生进行《专业英语》教学时,不但要传授语言的形式,也要讲解语言的文化背景,融入跨文化元素,以期在面对多元文化的护理对象时能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13-14]。
3.3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条件。护理的对象是人,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和价值观等等。如何与不同人群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不引发文化冲突,这就需要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理解患者的一些需求。因此,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十分重要,语言文化可以让护生了解文化差异可能产生不同的治疗和护理方案,可以让护生更好地掌握跨文化护理的要求[15],进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
4.1 护理跨文化教育方面
第一是在教学中重视程度不高,没有设置专门的跨文化护理教育课程。第二是缺少具备开展跨文化护理教育的教师,护理教师的跨文化护理能力不强[16]。第三是跨文化护理教育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实施较多,而课堂上多以讲授护理方面的英文文章居多,多以教师授课为主,缺少课堂上的互动,缺少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效果甚微。因此,从护理教育方面来讲应优化课程设置,结合专业需求,多开设一些能够培养护生人文素养的必修或者是选修课程,将跨文化护理融入护理教育中[17],加大具有跨文化护理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4.2 护生自身方面。第一是护生自身英语运用能力较弱,长期以来我们学习的就是“哑巴英语”,只注重词汇的记忆、语法的讲解、句子的结构,不注重语言的交流运用,口语表达能力较弱,而护理专业英语涉及到专业知识,其在运用的过程中更需要技巧和方法。第二是护生本身跨文化意识较弱,她们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应试——四六级考试,忽视了应有作为交流工具和文化来认知[18]。因此,从护生自身来讲要积极调动其专业英语的学习热情,同时作为大学生应该将英语的学习目标更多地定位在加强英语口语运用能力的提高上来,而不是依然注重“应试”。
为提高我院护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专业英语》教学中采用跨文化教育实践模式。我院专业英语课程采用的教材是王文秀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护理英语会话》(第2版)[19],本教材着重讲解基础护理篇、护理个案篇和海外护理集锦篇这三部分。课程中主要从词汇文化背景讲解、“情景模拟”教学、医务剧赏析、留学生资源互助四个方面开展。在教学中观察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和学习参与度,课程结束后采用自行编制的问卷调查护生对跨文化能力培养这种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
5.1 注重对护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生跨文化护理意识。在教学中,授课教师有意的将汉语与英语、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文化差异对比加进去,使护生在用英语交流时能够得体,从英语词汇文化背景讲解,使学生更易于理解。
例如在讲解分娩时,母乳喂养为“breast feeding ”,而人工喂养时容易被误译为“artificail feeding”,正确的为“bottle feeding”,因为在词源学字典中Bottle这个单词解释之一为In reference to a baby's feeding bottle by 1848 (sucking-bottle is attested from 1844)。在英语中dragon 象征着邪恶,怪物;在汉语中龙则象征着吉祥,尊严,繁荣兴旺。红色在汉语中红色为褒义词,代表着喜庆、吉祥、幸运,像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时候,家家都会贴红色的春联等装饰物;而在英语中red 则是贬义词,象征着灾难,残忍的。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一些两栖词汇,其在医学英语中的含义与普通英语大不相同[20]。如在医学英语中 primary nursing意为“责任制护理”的意思,delivery意为“分娩”,appendix意为“阑尾”,secondary 意为“继发的”,period意为“月经”,acute意为“急性的”,complication意为“并发症”,“solution”是指“溶液”,arrest 意为“心博骤停”,murmur 意为“心脏杂音”。
例如在讲授入院护理时,西方的医护喜欢用welcome to our ward,glad to meet you与如患者打招呼,这与国内是正好相反的;西方的医疗制度与我们也不一样,在入院前先去社区看全科医生(General Practioner)之后才能入院;入院后医疗费用报销的方式也不同;住院过程中饮食护理的护理措施也不相同。
例如在讲解住院患者护理当中涉及到患者问路时,我们要注意在美式英语中一楼翻译为on the first floor,二楼为on the second floor,三楼为on the third floor,而英式英语一楼为on the ground floor,二楼为on the first floor,三楼为on the second floor。
英语词汇中富含文化内涵,词汇的讲授一定要建立在对文化背景的了解之上,让护生对文化差异有一个整体认识,为护生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打下坚实的的文化基础。
5.2 进行情境设计,增加学生跨文化体验。在尽可能多的为学生讲解不同国家的医疗制度和风俗禁忌。
第一方面在课程堂上,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错误的医学情景对话,在讲授前让学生自己思考错误在哪里,正确的该如何去表达,如缩略语的误用、词组搭配错误、词语的文化内涵引起的失误、称呼的误用等等[21],让学生主动思考,加深理解。第二方面让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表演。本课程目前共设计文化体验案例20例,供情景模拟分组表演使用,同时学生课堂上不拘泥于课程设计的20例,可自行设计表演。如西方患者就医时的预约、给阿拉伯地区患者发放药物时的注意事项、护理穆斯林患者时的饮食习俗、患者入院时的接待礼仪、安宁护理时的注意事项等。通过情景模拟教学,学生自行设计脚本,排练,表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团队合作、口语表达以及自主学习意识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同时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帮助。
5.3 观赏能够体现中西方文化不同的影视,培养护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体会不同文化背景下价值观的不同。如体现中西文化不同价值观的电影《推手》《刮痧》,反应美国社会文化的《实习医生格蕾》《豪斯医生》《良医》,英文影视可以说是一个最直观的信息载体,它可以反映出西方文化与历史以及道德风俗等。学生通过欣赏观看优秀英文影视,只要认真思考比较,一定会对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所帮助,可以加深对所学语言和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外语运用能力,充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22]。
5.4 充分利用我校的跨文化资源,我校有近600名留学生,分别来自11个国家。邀请我校留学生进入专业英语课堂,让他们讲授本国的文化特点、就医环境等内容;邀请留学生参加护理情景模拟授课,通过护生与留学生的互动,切实体验和检验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经自制调查问卷进行教学方法满意度调查,81%的护生认为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83%的护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认为在今后的英语学习过程中会注重跨文化知识的学习;85% 的护生持肯定的态度,认为英语文化能够拓宽视野;82%的护生认为对医学文化知识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移情能力有所提高,有信心与外籍患者进行沟通。
此教学模式的实施端正了护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态度,提高了护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护生的专业英语运用能力,同时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为其将来的职业发展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各民族各国家之间的文化碰撞也越来越明显,“英语+护理”复合人才必将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这也对医学院校尤其是高等院校护生的语言知识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因此在《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语言和文化需要兼顾,进而提高护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患者获得良好的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