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冰
(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重症医学科,广西 玉林 537000)
重症监护病房(ICU)作为医院核心病房之一,具有独特性。在重症监护病房中,患者大多都存在着器官功能障碍等问题,生理和心理均受到严重影响。此外,在治疗过程中,病人也因缺乏与医护人员的沟通和交流、家属探视受限、护理模式不同等问题,心理健康问题频发,严重影响到其配合程度并引发多种心理疾病。为此,研究我国重症监护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护理对策极具现实意义。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ICU患者抢救率日益提高。这部分患者在入住ICU后往往需要承载大量的生理和精神压力,这不仅延长了患者的恢复时间,也给患者带来了大量的心理问题。此外,患者因疾病和各种医疗护理等问题,长期处于一个压抑的环境中,与亲人、朋友缺乏沟通和联系,容易产生恐惧、痛苦、孤单和无助等心理。
病人因受到频繁和不断加重的疼痛影响,容易产生恐惧心理。据闵新珍[1]研究显示,恐惧是影响其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即患者恐惧程度越深,心理越痛苦。另外,在一部分患者看来疼痛程度的加剧代表着病情的加重。随着疼痛程度的加剧,患者的恐惧心理也逐渐上升,容易产生抵制治疗的现象。护理人员应高度关注患者的恐惧心理和躯体疼痛程度,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镇痛药物的机制及不良反应,以便消除顾虑,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恐惧程度[2]。此外,及时主动地给与患者精神支持,消除患者不良情绪;耐心听取患者想法,鼓励他们说出内心想法,对存在着恐惧和不安心理的患者及时解释治愈的可能性,并说明积极配合的重要性,这些措施的实行对消除其焦虑和恐惧感,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重症监护患者病情严重、身体虚弱,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无法正常工作。为维持其呼吸系统正常运行,医院一般会采用呼吸机等仪器,患者身心产生了严重的束缚感[3]。在国外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在采用又创机械性通气治疗后,患者出现了不适感和害怕、惊恐、噩梦等不良反应,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起居,生活质量不断下降[4]。长期的治疗、高昂的治疗费用及疾病本身也会加剧患者的心理负担。
由于医院规定重症监护病房中禁止家属的陪同,患者无法体验到家庭的温暖,丧失了家庭的归属感,孤单和无助心理不断加重。同时人员的不熟悉和陌生感也造成了他们的孤独和焦虑。一部分患者也因缺乏相应的医学知识,在治疗当中只能被迫接受治疗,无法表达自己的痛苦和建议,无助感不断上升。据张雅男[5]研究显示,重症病房患者因长期处于疾病中,缺乏家人的陪伴,产生抑郁症的概率正在逐年上升。如何解决他们因疾病和长期住院而产生的孤单心理,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因此,对于患有抑郁和孤单心理的患者,我们应该增强对患者的情感支持和陪伴,并通过亲情关怀和成功的案例分析,减少患者的孤单感,为患者带来希望。
彭燕[6]在研究中发现职业、家庭和经济问题是影响患者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而现阶段,经济问题在引发患者心理负担方面日益突出。病人生命健康受到威胁,缺乏固定的经济来源和经济收入,面对高昂的治疗费用,往往会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尤其是职业为农民的患者,他们的主要收入来自农业生产,而疾病导致他们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能力,无法从事基本农业生产,收入无法保障,给其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7]。特别是在重症监护病房中,患者病情危重,产生严重的不良心理会对他们的治疗和预后康复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病情康复。因而,对于重症监护患者医护人员,护理人员必须做好家属的宣传工作,确保家属积极配合护理工作,给予患者情感支持,逆转患者负性情绪。
ICU作为院内的重症监护室,其主要是对危重病集中救治,以医护人员为主体,以医疗设备作为主要保障,对患者进行连续监测,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为此在对我国重症监护患者的治疗时,应采用更加适宜的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8]。
因病情较为特殊,在治疗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加强对其疾病的治疗,还应该加强对其心理的治疗,减少患者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掌握不到位,缺乏相应的知识基础,故在治疗的过程中,应加强患者对其疾病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以便消除不安和恐惧心理[9]。重症监护患者在情感上也处于劣势地位,较为敏感和脆弱,极易缺乏家庭归属感,渴望得到家人及其朋友的支持、鼓励和安慰。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其与家人的沟通,积极寻求患者家属的配合,给予他们足够心理支持和心理安慰。如在病人家属探视时,护理人员应和家属及病人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从而充分了解病人及其家属的需求,制定相应的个性化护理措施。同时护理人员在与病人交流时应认真观察病人及其家属的面部表情和情绪,配合适应正确的手势,有助于构建和谐友爱的沟通模式,促进传统的护理模式向护患和谐相处的合作模式转变[10]。
常规护理干预措施是指护理人员按照医嘱,对患者施行具有针对性和相关性的治疗和护理操作,以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减轻其痛苦程度[11]。为此对于重症监护患者的护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2.1 麻醉清醒后的及时护理
在重症监护患者的治疗中,由于患者病情特殊,常需要麻醉进行治疗。为此在患者恢复正常自主护理和清醒后,应对患者做好分级护理,协助无法正常生活的患者完成必要的日常活动。如帮助经他们更换体位,可以有效减少压疮的出现[12]。同时在重症监护的一些老年患者,由于年龄较大,自主神经功能经常紊乱,因而为他们制定一份完善可靠的早期康复计划就显得尤为重要。但该护理技术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个人素质,为此医护人员在工作和实践中必须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康复技能。
2.2.2 静脉输液后的护理
对于重症监护患者来说,静脉输液必要做到严格监控,护理人员在为他们进行输液必须随时掌握患者的信息,其中包括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尿量及肾功能[13]。另外,患者心功能和不同专科的疾病对输液量有着不同的要求。这些信息的掌握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重症监护护理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作为医护人员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应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扩宽他们的知识面,努力提升个人的专业素质。
2.2.3 生命体征的准确判断
生命特征作为对患者生命状况的判断在护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中,中对患者生命特征的判断不能过分依赖于监护仪,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生命特征判断方法,如心内科常见心律失常的心音听诊,普外科肠鸣音的辨别,胸外科呼吸音的判断及水封瓶的观察,微循环的体表特征判断,各种创口区引流物性状、量、速度的准确判断,只有掌握这些技巧后才能早期发现患者的异常状态,并及时配合医师救治。
患者长期处于疾病中,缺乏与外界的联系和沟通,特别是一些睡眠障碍患者和神经发育障碍的儿童,这类患者极易产生孤单和无助的心理[14]。这不仅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心理健康,还对睡眠和康复效果产生影响,甚至会随着孤单程度的不断加深,还可能会诱发抑郁症。据张丽丽[15]研究显示,神经穴位对治疗孤单症患者的睡眠问题有着显著的效果。故神经穴位治疗的使用为重症监护患者的睡眠改善和由孤独症引发的相关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不仅可以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还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在为新入院患者进行床边拍片时,医护人员也应综合考虑患者的感受,解释床边拍片的意义与目的,加强其对拍片的了解,减少因为医护人员在患者拍片时离开病房所造成的不安、恐惧和无助心理[16]。
舒适护理对呵护重症监护患者心理健康,为其提供优良服务具有重要意义。舒适护理包括:①尊重和保护患者隐私。在患者进行抢救和监护时应尊重患者,进行导尿和灌肠等操作时帮助其遮挡隐私部位,减少其全裸的次数和时间,保证患者在临床护理中享有应有的尊重[17]。②确保正常睡眠时间。良好的睡眠时间对患者的康复和心理健康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维持患者的生物钟,保证充足的睡眠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医护人员应高度关注睡眠质量,采用眼罩和耳塞等物品来帮助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对于有严重睡眠障碍的,应适当运用镇静剂,但在医疗护理中对镇静剂有着严格地限制,医护人员应严格控制镇静剂的量,避免影响他们睡眠状况[18],同时确保室内充足的湿度与温度,每日通风,保障室内光线昼夜分明,夜间关闭灯光,开启床头小灯,适当调低报警音量;尊重病人的个人隐私,保证病人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有一个十分安静的环境,让病人能够得到充足的睡眠。。③改善住院环境。良好的住院环境不仅可以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对缓解其焦虑和恐惧心理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在临床治疗和抢救时,应尽可能避免其他患者,防止造成其他患者的心理负担和恐惧心理。使用呼吸机和其他仪器时也应做到尽量无声,减少因仪器的声音对患者造成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④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患者进行监护与照看时,更换不同的护理人员可能会使其情绪出现波动。让患者主动地参与到治疗中,从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⑤改善感觉缺失状况。护理人员可以在患者可视范围内将日历或者时钟进行悬挂,让其对于时间有大致的概念,要尽可能地让患者看到室外的景色[19]。
随着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方法的改善,重症监护患者的治疗模式也逐渐由关注疾病本身向关注其身心全面发展转变。为此关注我国重症监护患者的身心健康,减少其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对减轻他们身体痛苦和促进他们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时,也应寻求“人性化”护理,实现以“患者为中心”,将患者感受和体验放于首位,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