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嵩
(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工程总站,山西 太原 030012)
右玉县地处毛乌素沙漠东部边缘,属于晋西北高寒冷凉干旱区,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国土面积1 969km2,辖4镇6乡1个风景名胜区,总人口11.50万人。县境平均海拔1 400m;年平均气温3.6℃,极端最低气温-40.40℃;年均无霜期104d;年均降水量不足400mm。1949年前,全县仅有残次林533.33hm2,森林覆盖率不足0.30%,土地沙化面积占到76%,生态环境十分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十山九秃头、百里黄沙遍地流,“十里不见人不见树”,是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在右玉历届县委和政府的带领下,全县人民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坚持苦干加实干,凭着觉悟加义务,为改善恶劣的生存环境与风沙顽强拼搏,营造了大面积小叶杨片林。该县在进行“护河岸、治沟壑、锁风沙”实施大面积杨树造林的基础上,创新造林模式,加大造林投入,大力改善生态环境,着力构筑晋西北乃至华北地区的生态保护屏障。目前,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10多万hm2,林木绿化率由1949年的0.26%提高到现在的55%,基本形成了网、带、片、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闻名全国的“塞上绿洲”,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生态建设奇迹。右玉县也被评为全国治沙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4A级旅游景区,并入围“2016中国深呼吸小城百佳榜”,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和“美丽中国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多年来,右玉县在坚持大片造林不放松的同时,采取点面结合、乔灌草结合的办法,多措并举,综合治理,高质量营造乔木林,大力度发展灌木林,努力增加林木植被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
根据立地条件的不同,采用了“阳坡柠条阴坡松、沟底河岸沙棘林、通道村镇栽杨柳、林中进草草间林”的治理模式。在流域治理上,以全方位、立体式的综合治理与全面开发相结合,加大林业生态建设力度,形成了高低错落的生态植被系统。优质的绿色生态网络,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良好小气候的形成。主要表现:第一,有效地锁住了风沙。近年来,全县通过造林种草,沙尘暴天数比解放初期减少了50%。由于林草植被的逐年恢复,现在河水含沙量比造林前减少60%。在林地影响的有效范围内,平均风速降低了约29%。全县先后栽植1.40亿株树木,绿色生态网络逐步建成,有效提高了水土保持能力;99%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阻止了风口地带的沙丘移动,遏制了水土流失,使过去“洪水暴发、风沙肆虐、自然灾害频、发民不聊生”的现象不复存在。第二,有效涵养了水源。经过持续保护加治理,苍头河水质常年保持在三类以上,境内也成为北方地区少有的全境地表水均为三类水质以上的县。另据相关部门测定,近5年右玉县平均降水量较周边的怀仁市、应县分别高出30.50mm和44.50mm,降水量明显增多。第三,有效减少了霜冻等自然灾害。绿色生态网络可使林内日平均气温高于旷野0.50℃,可使百米以内林带的霜冻比百米外霜冻推迟约7.0d发生。
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环境,促进了当地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多元化现代林业快速发展。坚持以生态优先,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实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现代林业。大力发展林下种殖业、养殖业,使一大批生态旅游、林下经济、沙棘加工等新型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做强了特色化的生态产业。
目前,苗木产业、沙棘加工、生态旅游等新型产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逐步形成。目前,全县育苗面积达到5 333.33hm2,年产苗木560万株,形成了华北地区最大的樟子松苗木产出基地。并连续举办了3届苗木交易大会,进一步拓宽了苗木销路。掀起了兴办沙棘加工企业的热潮,建起了一批产业园、示范基地,逐步形成了区域特色的沙棘加工企业、沙棘园种植基地,带动了农民持续增收。全县现有沙棘林1.87万hm2,引进沙棘加工企业12家,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仅采摘沙棘一项每年就可为农民增收3 000多万元。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特色生态文化旅游业,已经建成了杀虎口省级森林公园、小南山城郊森林公园等一批生态观光旅游景区;获批了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2016年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2017年获批了全国首个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连续举办了8届“西口风情生态旅游文化节”。目前“塞上绿洲”、“西口文化”、“右玉精神”3张品牌全面叫响。生态度假游、西口长城游以及农家乐等特色生态旅游持续火热,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并逐步成为全县一大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取得了增绿、增色、增景、增收的良好效果。
右玉县林业建设的持续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年降水量的明显提高。根据该县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分析,近10年年均降水量为471.35mm,比历史平均水平400mm增加了71.35mm,其中最高为2018年的597.20mm、最低为2011年的356.10mm。降水量的增加,直接改善了气候条件。
右玉县属于贫水地区,地下水资源总量仅6 394万m3,年平均径流量8 270万m3。境内主要有苍头河,属于黄河水系,发源于平鲁区郭家窑,在境内干流长76.80km,流域面积1 643.70km2,其中10km以上支流11条;南部元子河,属于海河水系,在境内干流长23km,流域面积228.13km2。据朔州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2004年调查数据),全县多年平均地表水可利用量2 590万m3,地下水可利用量1 615万m3,重复量77万m3,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4 128万m3。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县总用水量1 495.90万m3,其中农业灌溉用水量351万m3、工业用水量560万m3、居民生活与第三产业等用水量584.90万m3。全县有中小型水库4座,总设计库容4 065万m3,有效总库容1 077.50万m3。其中,中型水库有常门铺水库,有效库容550万m3,有效灌溉面积1 800hm2,保浇面积800hm2;小型水库3座,即东碾头水库、插门庄水库和海子湾水库。全县有45座淤地坝,其中骨干坝16座、中型坝18座。海子湾水库是山西实施兴水战略确定的35项应急水源工程之一,工程于2010年7月13日开工建设,2011年10月15日竣工,2012年底正式运行,总投资13 349万元。工程位于海子湾村下游2.0km的红河支流苍头河上,控制流域面积2 022km2,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5 734万m3,设计总库容980万m3。工程总占地292.40hm2,其中坝址占地6.20hm2,淹没占地286.20hm2。枢纽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顶高程1 266m,顶长780m、宽10m。该水库不仅以供水储水为主,还可以兼顾旅游和养殖,每年可提供农业灌溉及城市生活用水600万m3,可以有效缓解全县生产、生活缺水状况。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林业资源,是一个地区繁荣、发展、文明的重要标志。森林覆盖率的提高,森林质量效益的提升,才能真正有效缓解环境污染、抑制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只有加强绿色生态建设,才能进一步推进现代化林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遵循生态与产业互动的原则,保护与发展并重的规律,努力建设功能合理、结构科学、林分稳定、生态经济高效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为建设美丽中国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