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国土绿化质量影响因素及提高措施

2021-01-10 23:21米建梅
山西林业 2021年3期
关键词:林草国土绿化

米建梅

(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山西 大同 037006)

1 影响山西国土绿化质量的主要因素

1.1 理念因素

当前,山西立足筑牢生态屏障,打造生态美景,发展生态经济,充分挖掘和发挥林草生态建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提出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的建设思路,围绕“既绿化河山,又惠及民生”的目标定位,以绿化为基础、彩化为提升、财化为目标,绿富同兴,融景于林,致力让荒山披绿、城乡增景、群众致富。在建设绿水青山的同时,不断壮大金山银山,同步提升山西的“含绿量”“高颜值”和“含金量”,为高质量推进林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思路引领。

1.2 规划因素

全省林草生态建设围绕维护“华北水塔”、京津冀水源涵养地、建设“三北”防护林、拱卫京津冀和黄河生态安全重要屏障,规划建设“3屏4群5区”格局,即聚焦“2山7河1流域”生态修复保护的总体布局,依托“两山”构筑黄河和黄河流域生态防护屏障、环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中条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屏障“3大生态屏障”;聚焦“7河”,推进太原、大同、长治、晋城、临汾“4大森林城市群”建设;聚焦服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打造建设黄河流域北部生态修复区、黄河流域中部生态治理区、汾河上游华北水塔生态重建区、太行山北段生态建设区和太行山中段生态恢复区“5个重点生态建设区”,力争到2025年实现全省基本绿化,林草产业年总产值达到700亿元,为高质量推进林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规划支撑。

1.3 保障因素

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分别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支撑林草改革发展。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行林长制改革,构建起省、市、县、乡、村5级林长体系,压实保护和发展林草资源责任。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加快国土绿化步伐的实施意见》,推行购买式、开发式等造林机制,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绿化。省人大常委会在全国率先颁布《山西省永久性生态公益林保护条例》《山西省经济林发展条例》等地方性法规,黄河流域的忻州、临汾、吕梁、运城4市全面完成禁牧立法,为做好林草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法治支撑。省政协专门成立了山西省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动员社会力量关注林草生态建设,为高质量推进林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1.4 政策因素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对规范选择造林地块提出了“6个严禁”要求,即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严禁超标准建设绿色通道;严禁违规占用耕地挖湖造景;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扩大自然保护地;严禁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严禁违法违规批地用地。今后,按照国土“三调”成果,遵循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依法依规布局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已经成为基本方向,为高质量推进林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出了刚性要求。

1.5 技术因素

当前,全省现有宜林荒山集中分布在交通不便、立地困难、干旱少雨、土地瘠薄、条件恶劣的边远山区,造林成本和施工难度同步加大。为了精准提升林草生态修复工程建设质量,从2021年开始全国全面推行造林计划任务上图工作,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等方式纳入年度营造林任务的工程,全部落实到森林资源管理图上,迈出了国土绿化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从粗放管理向数字管理转变的新步伐,为高质量推进林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1.6 困难因素

到2025年实现宜林荒山基本绿化的目标,任务非常艰巨。当前林草发展已进入规模质量并重、质量优先新阶段,全省森林单位蓄积量低,人工林退化面积大,针叶纯林多、混交造林少,森林质量低、景观效果差等问题十分突出。绿色产业基础还很薄弱,林草年产值553亿元,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森林康养旅游等仍处于起步阶段;科技创新对生态产业贡献不够,品种单一、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等问题突出;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文化产业发展不足。因此,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后半篇文章的任务还很重,为高质量推进林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出了全新要求和努力方向。

2 提高国土绿化质量的具体措施

2.1 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优化格局

坚持全局谋划、全域规划、全盘设计,主动融入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把握建设华北地区重要绿色生态屏障的战略定位;围绕提升山西可持续发展生态承载力的总体要求,将国土绿化与国土空间规划、城市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相融合,与交通、水利、市政专业规划相协调,构建起全流域布局、按山系治理、整区域推进的工作格局;要进一步拓展空间,延伸绿化范围,做到“一张图”布局、“一盘棋”推进。

2.2 坚持以优良种源为前提,丰富绿化树种

在绿化的基础上追求经济效益,培育优良的绿化树种是关键。坚持以乡土优良种质资源为基础,依托国家和省级良种繁育基地、保障性苗圃和各类民营苗圃,加大油松、樟子松、落叶松等优良针叶树种种源繁育力度,重点加强现有各类阔叶树、花灌木、花卉、草种的驯化培育,挖掘培育沙棘、连翘、文冠果等灌木经济林和特色经济林。立足发挥本地特色,杜绝盲目外调引种,探索培育良种壮苗、特种造型苗、景观苗等阔叶苗,形成多龄级、多树种、多类型的种苗保障体系。以苗木良种化、树种多样化、模式科学化、季相景观化和林分稳定化为要求,全面推进林草实现现代化。让深藏在林荫山间的乡土树种走近城乡周边。大力种植发展生态功能、经济功能、景观功能兼备的生态经济型树种,绘就“绿色铺底、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生态美景,打造林果一体、林景相随、富民增收的产业基地。

2.3 坚持以近自然修复为遵循,提升功能

国土绿化必须坚持近自然修复理念,遵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增加森林覆盖率为突破口,原生态补绿,近自然增景,全面提升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的建设质量。要采取“乔灌点缀、灌木增色、草地覆盖、立体修复”的方式,对现有荒山进行科学修复;对树种单一、景观单调、林种单纯的林分进行改造升级,形成自然林草植被,弥补绿化断档,彰显林草景观,构建起乔灌结合、林草融合、花草搭配的绿化美化模式,形成“大景观”的建设格局。

2.4 坚持以系统治理为重点,拓宽成效

突出城市内外、城乡周边的“生态链接”,以推进绿化为内核,将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要素科学合理地镶嵌到城乡空间。以城市周边绿化为点缀,加强山体、水系的生态保护修复,构建林路相依、林水相融的绿色生态廊道,形成环城森林绿地系统,提升森林城市的绿肺功能;以乡村绿化为延伸,大力推进森林村庄、森林小镇、森林人家建设,房前屋后见缝插绿添彩,村头巷尾建设游园公园,传承乡村自然风貌,打造田园生态产业,构建乡风浓郁的森林村镇,着力提升森林城市景观功能。通过城乡森林生态建设一体化推进,充分发挥国土绿化规模效应和带动作用,让区域生态系统实现互连互通、有机融合。

2.5 坚持以富民增收为目标,提升绿化福祉

立足全省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统筹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把绿化过程变成“财化”过程。紧扣“西部干果、东部药材”布局,营造干果经济林和特色经济林,促进核桃、红枣等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推动沙棘、连翘产业做大做强,打造富有地域特色、区域优势的拳头产品。围绕“康养山西、夏养山西”的目标,在优化森林生态景观上持续 发力,在丰富森林旅游内涵上深入挖掘,坚持打生态牌、兴旅游业,推动“1圈2核12集群”森林旅游康养产业格局逐步形成,让金山银山释放更多的红利。

2.6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抓手,激发绿化活力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完善配套政策,推进集体林地限期绿化机制落地见效,健全林权流转平台,加快林地流转步伐,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创新林草投融资机制,以森林覆盖率增长指标为硬约束,调整优化政府投入结构,逐步建立以市县投资为主体、国省投资为奖补的政府投入机制。通过实施林草生态扶贫PPP项目,开展特许经营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积极对接林草生态建设需求。

2.7 坚持以严格保护为保障,巩固绿化成果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绿化过程中,必须严格落实“林长制”,紧抓生态安全不放松,推动制度创新不懈怠,不断强化林草资源“一张图”管理;建立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决构筑起林草资源保护防线,以最严格的制度、最坚决的态度守护好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生态根基,让森林城市的本底不断厚实,空间逐步拓展,功能日益完善,红利充分释放。

猜你喜欢
林草国土绿化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聚焦美丽呼伦贝尔 谱写国土绿化新篇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朱屺瞻《绿化都市》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着力做好林草生态扶贫
鲜花盛开的国土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中国科学技术馆之屋顶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