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痰饮病中滋阴法的应用

2021-01-10 12:33:16张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35期
关键词:阴液诸药痰饮

张佳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

0 引言

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外源自饮食水谷,经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等脏腑气化生成,输布于各脏腑组织,濡养四肢九窍,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最后通过尿液、汗液等排出体外,形成人体正常津液代谢的全过程。现代医学认为,水是构成人体的重要因素之一,占人体重的70%左右,参与机体新陈代谢的全过程。由此可知,津液是人体不可或缺的部分,津液代谢也是人体能够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步骤。

痰饮是由于机体内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由于外感内伤等因素,导致脏腑气化不利,从而引起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生。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痰饮之病,属有形实邪致病,故在痰饮的治疗中,常常采用温燥攻伐之药化痰,而轻忽阴液的耗伤,导致最后出现一片枯槁之象,故应当在痰饮病的治疗中适当运用滋阴法以减少阴液的耗伤,维持正常的津液代谢。

1 痰饮与津液

《医方集解》云:“气有余则为火,液有余则为痰。”痰饮与津液皆由体内阴液所化,二者同出一源,属一正一邪,津液濡养全身,而痰饮停聚为病。故痰盛则消耗阴液,从而使津液生成不足,或津液有余则酿生痰饮,痰饮日久则化热,化热则伤阴。故痰饮致病,必损耗津液。

2 痰饮与滋阴法

《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痰饮属阴邪,治疗时常常采用温燥之法,性温之药可振阳发腠、开通水道,从而起温化饮邪之功,又可绝生痰之源,同时通过发汗、利水给痰饮以出路,达到消除痰饮的目的。然则若素体阴虚,或过用温燥之品祛痰,往往加剧机体阴液的耗伤,从而导致攻伐太过,损伤津液。故可稍佐滋阴之品使津液充沛,做到“消而勿伐”,以提高临床疗效。

3 临床应用

纵观古今,许多化痰名方中都或多或少配伍运用滋阴药,在运用燥湿、清热等方法祛邪外出的同时,敛阴生津,以防止祛湿药之燥热伤阴,或清热药之苦寒伤阴等,从而达到“祛邪而不伤正”的目的。

3.1 燥湿化痰之二陈汤

《太平惠民合剂局方》所载二陈汤,由半夏、橘红、茯苓、甘草、生姜、乌梅六药合而为方,是燥湿化痰的经典方剂,沿用至今。方用半夏、橘红君臣相辅,辛温燥湿,化痰降逆;佐以茯苓健脾渗湿,生姜降逆兼解生半夏之毒,另配伍少许酸收之乌梅敛肺生津,制半夏、橘红温燥之性,使祛痰而不伤正。

3.2 清热化痰之清金化痰汤

该方出自《医学统旨》,是清热化痰的代表方剂。方中橘红辛温燥湿,理气化痰;茯苓健脾利湿;瓜蒌仁、桔梗、贝母三药清热痰,散胸结;栀子、黄芩、桑白皮清肺泄热;甘草和中;麦冬、知母清热滋阴,润肺止咳,同时制约上述诸药燥热之性,以防伤阴。

3.3 温寒化痰之肾气丸

金匮肾气丸是由附子、桂枝、干地黄、薯蓣、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八味药组成,方中桂、附温肾猪助阳,桂枝兼可化气行水;佐以泽泻、茯苓渗水利湿;丹皮活血化瘀。补阳不补阴,则阳无阴以化,故方中配伍干地黄以补肾填精,合用山茱萸、薯蓣以补肝脾肾阴,此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使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

3.4 滋水祛痰之金水六君煎

该方出自《景岳全书》,由“当归二钱、熟地半两、陈皮二钱、半夏二钱、茯苓二钱、炙甘草一钱、生姜三至七片”组成,即二陈汤加熟地、当归,因方中熟地滋腻有碍祛痰,而半夏辛燥亦可伤阴,故二者配伍,使其燥湿而不伤阴,滋阴而不助湿。

3.5 小青龙汤、真武汤之白芍

两方均出自《伤寒论》,是仲景名方,具有温化里饮之功。小青龙汤以麻、桂为君,发汗解表,化气行水,兼有平喘咳、祛里饮之效;干姜、细辛共为臣药,以温肺化饮,加强麻、桂解表之力,祛邪外出;然素有痰饮,脾肺多虚,故佐五味子敛肺止咳,白芍滋阴养血,以防上述诸药耗气伤阴之弊。真武汤以大辛、大热之附子为君药,温阳补肾以化气行水,暖脾土以运水湿;臣以茯苓、白术健脾燥湿;佐以生姜助附子温阳散寒,又合苓、术宣散湿邪;另加白芍柔肝敛阴,以防附子之燥热伤阴。两方均配伍酸苦之白芍,滋阴养血,以防温燥之品伤阴,同时白芍酸敛阴柔,能使体内水饮之邪相对集中而不至于胶结不散,从而有助于祛邪外出。

3.6 病案举隅

大宗伯董浔老夫人,常眩晕,手指及肢节作胀。脉右寸软弱,关滑,左脉弦长,直上鱼际,两尺皆弱,此亢而不下之脉。《难经》所谓“木行乘金之候也。总由未生育而肝经之血未破尔。”《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此病兼有痰火,故治当养金平木,培土化痰。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与此正对。服两贴而眩晕平。再与六君子汤加天麻、白僵蚕以治其晕,加白芍以泻肝,麦门冬、人参以补肺金,麦芽、枳实、神曲、苍术以健脾,使宿痰去而新痰不生。少用黄柏两分为使,引热下行,令不再发(《苏文垣医案》卷2)。

按:本案属风痰眩晕、肝阳上亢之证,治宜平肝熄风、健脾化痰。先与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息风,健脾祛湿,以治其眩晕。再与六君子汤加麦芽、枳实、神曲、苍术、天麻、僵蚕以益气健脾,燥湿化痰息风,以绝生痰之源;白芍、麦门冬滋阴敛肺,制上诸药燥热之性;少佐黄柏引热下行。本案属痰热实证,先与诸化痰、祛风、行气之药,对证处理,后加入白芍、麦门冬敛肺滋阴,以防上述诸药攻伐太过,耗伤阴液,顾护真阴。

4 小结

《黄帝内经》有云:“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临床上我们也按照此基本原则来治疗疾病。痰饮病属实,当用清泻消散之法,以祛其有形之实邪,然过用攻伐之药易耗伤正气,损耗真阴,故在使用祛痰剂时可适当添加滋阴药,如白芍、麦冬、熟地、乌梅等,以顾护阴液,防伤阴太过。

猜你喜欢
阴液诸药痰饮
浅析胞宫阴液与生理病理的关系*
光明中医(2024年4期)2024-04-02 03:10:48
睡觉时口干怎么办
康复(2023年10期)2023-07-31 15:37:40
从痰饮、血痹论治眩晕医案2则
从“痰饮”辨治感染后咳嗽
慢支咳嗽足浴有方
家庭医学(2020年1期)2020-12-28 02:44:34
诸药所生,皆有境界
生地黄和大豆黄卷泡茶能退烧
大枣与甘草的认识异同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病机与治法探讨
环球中医药(2015年4期)2015-02-27 15:01:58
高温作为阴虚证危险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