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国家管网西南管道昆明维抢修分公司,云南 昆明 650000)
石油天然气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及化工原材料,管道运输作为长距离石油天然气运输的重要方式,具有综合成本低,效率高,环境污染小等特点,日益成为我国主要的油气运输方式。近年来,随着我国油气管道铺设里程的增加,油气管道沿线的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变化较大,加之旧有的油气管道服役时间较长,对石油天然气管道的安全运行造成一定影响。随着我国油气管道建设规模的提升,在同一区域内建设多条油气管道的现象较为多见,根据我国战略抢修资源布置要求,在同一区域内多由专业的抢修队伍进行管道的维护和抢修工作[1]。在抢修维护单位从管理一条管线到管理多条管线转变的过程中,如何优化配置设备、人员等各类资源,提升管道应急抢修能力,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现场并高效地完成维护抢险任务,是维护抢修队伍面临的严峻挑战。
新版的油气管道抢修规划中,油气管道的抢修应以区域化为原则,通过科学的安排,统筹区域保障,做好分工合作,科学分配现有阶段的油气管道抢修力量,逐步建立全面覆盖油气管道的专业化高素质抢修体系。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大部分的抢修队伍已经着手进行区域化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实践。但是在具体应用中还存在理论方法上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区域管道抢修能力有待提升,应对不够及时。主要表现在应急抢修队伍在接到指令后,人员及车辆出动不及时,或者到达现场后设备及工具展开不迅速。一方面,同一区域内的不同管线存在差异性,输送介质、管道压力和管道直径均有所不同,这就导致抢修不同线路的装备和器材也不相同,增加了准备工作,降低了工作效率;(2)抢修队伍所制定的抢修预案操作性有待提升。基于辖区内油气管道的分等级抢修预案还不健全,预案的内容浮于表面,不贴合实际,同时一线工人对于操作预案了解程度不够;(3)应急抢修队伍的日常管理层次有待提升,尤其是在节假日和双休日的晚上,应急处突力量组织缓慢,难以集中调动抢修力量;(4)油气管道抢修设备及工具管理不到位。调研中发现部分地区存在油气管道设备长期闲置的情况,闲置的设备如不能进行有效的维护,制约了使用时的效能;(5)抢修区域化管理的资料管理相对滞后。部分地区的资料还停留在纸质资料阶段,在险情出现时调取资料速度不足,影响了一线人员应急处突能力;(6)维修队伍技术力量不足。管道应急抢修工作环境恶劣,平均收入较低导致骨干人员不断流出,部分工种人员严重短缺。
近几年应急抢修区域化管理的观念深入人心,不少地区已经基于自身情况探讨了应急抢修区域化管理的实现路径,建设区域管道抢险维修中心。最初的区域化管理,仅是从形式上将维修管理队伍集中起来,从宏观上实现了区域管理,但在内部管理机制和结构性矛盾的理顺层面探索不足,致使管理体制难以落实,工作效率不高,影响了油气管道抢修队伍的能力发挥[2]。针对于上文中提到的现阶段油气管道应急抢修区域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管理理念和体制机制等多个方面论述,其目的在于实现抢修队伍应急抢修区域化管理能力建设。
在区域化管理背景下,一个应急抢修中心会负责多条油气管道,工作人员应全面收集所在辖区油气管道的特性,并依据管道类型和运输介质特性分类管理抢修设备。在接到管道抢修任务后,可按照管道类型,事故类型和运送介质压力等情况快速地完成设备的装运。借助于集装箱装运抢修设备,可结合单项集装箱和公用集装箱两种类型,更好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其中公用集装箱可装载通用类的管道抢修设备,包括切管机,呼吸机,发电机,防爆风机等。单相类的集装箱可根据不同管道尺寸,压力等级,运送介质等情况,分类装载抢修设备。在集装箱装备完成后,应对其进行分类管理和编号管理,并指出常用的抢修预案所应携带的集装箱种类。在管道抢修设备集装箱的管理中,应安排专人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保证集装箱内的抢修设备完好。管道抢修设备集装化已经在多个地区推广使用,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抢修器具的集装箱化管理,大大提升了设备的使用效率,实现了单台设备向多台设备配合使用的过度提升了抢修效率。
油气管道抢修队伍可借鉴消防队伍的军事化管理,以军事化管理提升队伍执行力,保证在危险发生的第一时间,组织油气管道抢修人员参与一线工作。建议将辖区内的抢修人员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编成小组,实行轮岗制和战备值班制。与此同时,非值班人员也应保持通信联络,根据实际情况可随时投入抢修工作。组建抢修小分队,保持24小时均有抢修小队在岗,其他抢修人员应保持通讯畅通,在严重事故发生时,可随时支援现场抢修队伍。通常情况下一个管道抢修维护队伍应包含以下人员:一名抢修小队领导,两名焊工,两名钳工,一名发电机工,两名电工,一名挖掘机操作手,上述人员应有三人具备驾驶证,可驾驶抢修工程车,平板拖车和抢修指挥车。值班的抢修小队应在各自岗位履行职责,其他时间要保持待命状态,待命状态的小队成员可轮流休息。与此同时,抢修小队成员应能够熟练地使用通用类的抢修设备及工具。在抢修中心接到指令后,能够迅速组织应急处突队伍赶赴现场,并启动相应的抢修预案。
区域化的管道应急抢修队伍应深入分析所在辖区的管道类型,并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制定详细的事故预案及处置方案,在危险和事故发生时做到有备而战,有的放矢。更进一步的,依据所制定的管道应急处置预案,针对不同的管道及事故特性定期进行实战化演练,根据演练和日常工作总结经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应急抢修操作的规范化水平和可操作性。
在应急抢修规范化管理框架下,应急抢修单位应针对辖区内的石油天然气管道收集和整理管道特性信息,建立区域性的分级管道事故抢修系统。在信息系统中应包含管道运行状况,管道走向图,重点区段交通信息图,事故抢修应急预案等。在油气管道发生危险时,为抢修操作人员提供详尽的信息,重点包括管道性质,管道尺寸,运输介质,人员基本情况等。有条件的单位应做到抢修技术管理信息化,相比于传统的纸质资料,更能提升资料利用的便捷性和效能。
作为衡量应急抢修队伍能力的重要指标,油气管道抢修设备设施需保持完好,并能在需要时及时投入使用。通常情况下,区域化的油气管道抢修队伍会大量配置不同类型的、不同型号的抢修设备,针对不同设备的能力及使用特性,应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抢修设备应建立管理台账,对于重要的、价值较高的抢修设备应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在使用抢修设备完成任务之外或者非抢救任务时,需单位主管领导批准,并做好相应设备的费用准备工作。核心抢修设备需建立采购、使用、保养、维护、记录,保证信息准确无误。抢修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应定期试运行和保养,保证抢修设备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油气管道抢修作为特种作业,对抢修队伍的专业性要求较高,建议实行抢修队伍兼职化管理,提升人员的综合素质。近年来我国管道事业不断发展,抢修装备中心换代较快,新时期区域化管理的抢修队伍,更需加强人员的素质提升工作。从现代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应该深入挖掘人在组织中的潜能,一方面着重提升人员的单兵作战能力,另一方面应培养员工一专多能,逐步推广抢修人员兼职化管理体系。人员的兼职化管理体系一方面能更加充分的发挥抢修人员的潜能,另一方面也能在人员短缺的情况下保证抢修工作顺利完成。
下面以一个承担三种介质(原有、成品油、天然气),包含5条油气管线的抢修区域化队伍为例,探讨应急抢修区域化管理的实现。该抢修队伍从2010年时开始探索和建立应急抢修区域化管理体制,实现了抢修设备的集装箱化管理,并根据5条油气管道的特性及常见故障类型,将抢修设备、人员和材料实现了集装箱化管理。其中抢修设备共装载15个集装箱,其中包括3个通用类集装箱,4个封堵类集装箱,2个防汛集装箱和4个成品油专用集装箱。该抢修中心依据5条油气管道历史故障及抢修案例,制定了分等级的抢修预案,每季度举行实战演练,每月总结抢修工作经验,召开抢修班组集体会议[3]。与此同时,综合收集抢修历史记录,整理资料台账,制作区域化抢修管理系统方案。做到定期更新,保证一线工作人员及时掌握抢修工作及管道信息。与此同时,在抢修队伍的管理中实行人员的军事化管理,在日常训练中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制定了抢修人员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有一个抢修班组在岗,一个抢修班组处于待命状态,其他班组保持通信联系。在抢修设备的管理中,建立了151套台账,分7个大类进行管理,每一个设备台账由专人进行资料维护和设备保养,做到责任到人。管理人员每周检查一次台账情况,每月进行设备试运行,保证100%的设备完好率。最后,该管道抢修中心在人员相对紧缺的情况下推行一岗多能、坚持发信息,保证每一名员工掌握两项以上的专业技能,有效缓解了人员不足与工作任务增加之间的矛盾。实际效果显示,自2010年开始探索应急抢修区域化管理后,在近10年的推行和完善过程中,高效完成了所在区域的管道维护及应急抢修工作,共完成抢修任务30余次,有力保障了5条油气管道的运输能力。
油气管道应急抢修区域化管理基于油气管道维修及抢修工作实际,从队伍管理能力出发,实现了人员设备资料的多维度统筹,是油气管道抢修工作的创新型实践。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区域化管理不仅能提升油气管道抢修队伍的专业化素质和工作水平,实现了对于现有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利用,还有力保障了油气管道的正常运行,大大降低了恶性油气管道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