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鹏/重庆市大足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特色经济科 402360
1.1 猪渗出性皮炎
1.1.1 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该病又称猪油皮病,主要发生在1~6 周龄的幼猪,粗糙的地面墙壁致使皮肤摩擦以及患疥癣抓伤等伤口感染了葡萄球菌,病初在肛门和眼睛周围、耳廓和腹部等无被毛处皮肤上出现红斑,产生3~4mm 大小的微黄色水泡,迅速破裂,渗出清朗的浆液或粘液,与皮屑、皮脂和污垢混合;皮肤变得湿粘,呈油脂状,干燥后形成龟裂硬层,或呈带棕色鳞片状结痂,发病后3~5d 后病猪出现食欲下降、消瘦、喜饮水。
1.1.2 防控措施一是加强猪场环境卫生消毒,圈舍可用2%~3%烧碱及碘制剂消毒;二是定期对猪群或圈舍开展疥螨消杀;三是发病猪感染部分可用0.3%~1%温热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仔猪体表周身后,选用新霉素软膏涂擦创面,1 次/d,连用3~5d;四是肌肉注射氟尼辛葡甲胺+地塞米松+青霉素,1 次/天,连用3~5d。
1.2 猪丹毒
1.2.1 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猪丹毒俗称“打火印”,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多发生在夏秋和梅雨季节,2 月龄以上的猪易感。急性型表现为败血症,治疗不及时会全身皮肤迅速发黑并死亡,亚急性表现为皮肤上出现菱形、方形疹块,慢性病猪表现为心内膜炎和关节炎。
1.2.2 防控措施一是做好防疫工作,可选择猪丹毒或猪瘟、猪肺疫、猪丹毒三联疫苗按疫苗厂家免疫日程做好防疫;二是杜绝外来生物,及时杀灭蚊虫、苍蝇、老鼠;三是肌肉注射氨基比林+地塞米松+青霉素,另一侧使用VC 注射液。
1.3 坏死杆菌病
1.3.1 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本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常发生于多雨、潮湿和炎热季节,以5~10 月份最为多见。在临床上表现为体表皮肤及皮下发生坏死和溃疡,多发于体侧、四肢和头部,看上去外部病灶虽不大,但皮下已形成很大的囊状坏死灶,灶内组织腐烂,积有大量灰棕色恶臭的液体,最后皮肤溃烂。有的病猪发生耳和尾干性坏死,最后脱落。
1.3.2 防控措施一是加强饲养管理,避免圈舍潮湿污浊,定期消毒和投喂电解多维;二是治疗时首先要彻底清除创内的坏死组织,随后用1%高锰酸钾溶液或3%双氧水清洗,1d/次,肌肉注射青霉素、恩诺沙星等抗生素及地塞米松。
2.1 猪痘
2.1.1 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猪痘是由痘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又称天花。其特征是在皮肤上发生典型的丘疹和痘疹。猪痘病毒大多引起4~6 周龄的哺乳和断乳仔猪发病,仔猪发病急重、死亡率高,成年猪有抵抗力,仔猪一旦患病后可产生终生免疫力。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以春秋阴雨、寒冷、猪舍潮湿、卫生差、拥挤、营养不良时,发病和死亡均增高。
2.1.2 防控措施一是发现猪痘病猪及时隔离,以免互相传染;二是彻底清扫猪舍,用1.5%石炭酸或3%来苏儿喷洒消毒,以迅速杀灭痘毒;三是将病猪患部涂5%碘酊液,脓泡如已破溃,可用2%硼酸水洗涤,再涂龙胆紫溶液;四是肌肉注射板蓝根或黄芪多糖+青霉素;五是投喂清热败毒中药,如黄连解毒散、板青颗粒,同时添加阿莫西林或卡巴匹林钙粉防治继发感染。
2.2 猪皮炎肾炎综合征
2.2.1 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本病由圆环病毒(PCV2)引起,主要危害生长猪和育肥猪,常在12~14 周龄猪群中零星出现或暴发,常见的临床症状为皮肤发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隆起,呈现周边为红色或紫色中央为黑色的病灶。发病初期常在后驱、后肢和腹部出现,然后慢慢可扩展到胸肋、耳等部位。发病温和的猪体温正常,行为无有异常,常自动康复。发病严重的猪体温升高,食欲下降,体重减轻。该病死亡率虽低,但发病率高,病程长,尤其是在春夏季节,严重影响猪只的生长发育,易造成猪只生长速度缓慢、饲料报酬降低。
2.2.2 防控措施一是加强饲养管理水平,降低饲养密度,实行全出全进制度;二是做好疫苗免疫接种,按照疫苗厂家免疫日程做好圆环病毒2 型灭活疫苗;三是确诊病猪被圆环病毒感染后,要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紧急接种疫苗;三是治疗可选用板青颗粒+卡巴匹林钙粉+VC 粉拌料或饮水投喂,肌肉注射板蓝根+头孢噻呋钠+地塞米松。
3.1.1 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该病由疥癣虫寄生所引起,俗称癞。疥螨在潮湿、寒冷环境下生命力强,冬季发病严重,在干燥、温暖和阳光直射的环境下很容易死亡。患病猪剧痒,摩擦,用肢蹄搔弄患部,常致出血、脱毛、结痂,并常在猪眼周、颊部、耳根、背部、体侧和股内侧皮肤肥厚处,形成皱褶和龟裂。
3.1.2 防控措施一是及时隔离,若发现有疥螨症状的病猪需及时隔离饲养,避免交叉感染;二是治疗主要以杀虫为主,可选择注射用药、体表用药或拌料用药等方式。饲料中添加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粉,每吨饲料添加1kg,连用7d。患处用双甲脒稀或氰戊菊酯溶液喷雾,全身喷雾时要湿透皮肤,冬季可用温热水稀释药物后进行喷雾。
4.1 猪湿疹
4.1.1 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猪湿疹又称猪湿毒症,主要是猪长期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造成的,尤其是高温季节该病的暴发率更高。病猪常出现局部感染、糜烂或脓性,最后猪体逐渐瘦弱,无传染性,体温不会升高,丘疹不规则,有奇痒。
4.1.2 防控措施一是加强猪舍环境控制,高温季节要常清扫猪圈,保持舍内清洁干燥,防止圈内漏雨,墙壁湿度大的还可撒一些石灰除潮;二是对发病猪拌料或饮水投喂野菊花颗粒+黄连解毒颗粒+卡巴匹林钙+VC 粉,每天一次,连用5d,肌肉注射板蓝根+头孢噻呋钠+地塞米松,另一侧注射复合VB 注射液。
4.2 玫瑰糠疹
4.2.1 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该病主要发生在3~14 周龄的青年猪,又称银屑样脓疱性皮炎。具有遗传性,患有本病的种猪所产仔猪易感,长白猪发病率较高,高温、高湿环境会加重患猪皮肤病变。病变初期患猪腹部、股内侧皮肤出现小的红斑丘疹,丘疹隆起但中央低,呈火山口状;表皮破损,一般形成圆形、玫瑰色或白色的斑疹。皮肤有糠状鳞屑脱落,尤其是在皮疹缘部位,鳞屑更加密集;通常不脱毛,少见痛痒。
4.2.2 防控措施一是加强猪舍环境控制,降低饲养密度,暑季做好降温及减少湿度;二是及时淘汰患病种猪;三是对症治疗,防继发感染,由于该病无特效药,患病猪可全身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防治继发感染;体表用0.2%高锰酸钾溶液洗刷全身,然后用碘甘油涂搽患部。
猪常见皮肤病常由于猪场管理不善、环境恶劣、养殖密度大等因素导致,部分养殖户常因不明病因情况下乱用药物,发病猪得不到及时治疗,从而导致猪机体免疫力下降,引起继发病感染。要从根本上杜绝或减少皮肤病的发生,除了加强圈舍环境卫生管理、饲养管理外,还应抓好疫苗防控、定期驱虫、提升营养水平等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