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TC 序列:ISO/TC34 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食品技术委员会的简称,TC34 下设18个分技术委员会,其中SC8 是茶叶分技术委员。
(2)工作范围:ISO/TC34/SC8 负责茶叶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工作,涵盖不同茶类的产品标准、测试方法标准(包括感官品质和理化品质)、良好加工规范(含物流)等,以便在国际贸易中促进茶叶质量更明确并能确保消费者对品质的需求。
(3)组织机构:ISO/TC34/SC8 秘书处设在英国标准化协会(BSI),联合秘书处设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AC),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简称中茶院)和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担。ISO/TC34/SC8 现有参与成员国(P 成员国)18个,包括中国、印度、斯里兰卡、日本、肯尼亚、英国、德国等茶叶主产国和消费国;观察成员国(O 成员国)25个,包括法国、墨西哥、埃塞俄比亚、韩国、西班牙等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与SC8 建立合作关系的委员会有:ISO 标准物质技术委员会(ISO/REMCO)和感官分析分技术委员会(ISO/TC34/SC12)。与SC8 建立合作关系的国际组织有:①国际分析化学协会(AOAC);②欧盟茶叶委员会(CET);③欧盟委员会(EC);④联合国粮农组织(FAO);⑤国际茶叶促进会(ITPA)。
(1)现行有效的ISO 茶叶标准:ISO/TC34/SC8主要负责茶叶产品标准、 测试方法标准和质量管理标准等的制修订工作, 不涉及茶叶安全卫生标准的制定。现行有效的ISO 茶叶国际标准共26项,其中25 项为国际标准,1 项为技术报告。
(2) 现行有效的ISO 茶叶重要产品标准:①ISO 3720:2011 《红茶 定义和基本要求》; ②ISO 6079:1990《固态速溶茶 规格》;③ISO 11287:2011《绿茶 定义和基本要求》。
中茶院作为ISO/TC34/SC8 在中国的技术归口单位,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指导下,一直代表国家组织参加国际茶叶标准化工作,推动茶叶国际标准化进程。
跟踪ISO 国际茶叶标准化工作动向, 积极参加国际间实验室检测方法环试, 并及时转化国际标准为国家标准。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茶院钟萝团队参与了茶叶中水浸出物、总灰分、粗纤维等理化指标测定方法全球环试,近20年来中茶院周卫龙团队积极参与茶叶中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茶氨酸、 茶黄素等品质和功能指标测定方法的全球实验室间环试, 并将ISO 发布的测定方法国际标准及时转化为我国国家标准, 使得我国质检机构出具的茶叶检测数据跟国际同行有可比性,减少茶叶国际贸易壁垒。
根据ISO/TC34/SC8 历次会议议题,中茶院牵头组织院校、协会、企业代表组成的中国代表团,代表中国参加了历次ISO/TC34/SC8 茶叶分技术委员会会议, 在国际茶叶标准化舞台发出中国声音、 承担大国责任、 推动茶叶国际标准化进程。2008年以前,中茶院骆少君院长多次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带领中国代表团参加茶叶国际标准化会议。2008年以后,安徽农业大学宛晓春教授曾多次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出席茶叶国际标准化会议。2008年成立的ISO/TC34/SC8 茶叶分技术委员会联合秘书处为此项工作推进提供了指导和帮助。2008年以来中国代表团参加ISO/TC34/SC8 茶叶国际标准化会议概况如表1 所示。
表1 2008年以来中国代表团参加ISO/TC34/SC8 茶叶国际标准化会议概况
一直以来, 我国积极派出专家参与茶叶理化指标系列测定方法国际标准及绿茶、 红茶等产品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同时积极牵头承担ISO国际标准制定工作。近10年由我国专家提出并已正式立项的国际标准制定新项目有3 项, 包括ISO/NP 20715《茶叶分类》、ISO/NP 20716《乌龙茶》和ISO/NP 18449《绿茶术语》,并在ISO 层面成立了三个工作组, 即ISO/TC34/SC8/WG 7 茶叶分类工作组(组长: 宛晓春教授)、ISO/TC34/SC8/WG6乌龙茶工作组(组长:孙威江教授)和ISO/TC34/SC8/WG10 绿茶术语工作组 (组长: 杨秀芳研究员),相关工作正常推进中。由中国专家牵头的前期预研项目1 项,即2020年8月新立项的“茶叶提取物——茶多酚定义与规格” 国际标准制定前期预研项目,并成立了新的工作组(WG14)。
其中ISO/NP 18449《绿茶术语》在ISO 网站注册立项时间为2018年4月,2018年提交工作草案发ISO/TC34/SC8/WG10 绿茶术语工作组专家讨论并征集意见建议,2019年在工作组专家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形成了ISO/CD 18449 稿,并于2019年6月通过ISO 网络平台征集各成员国对CD 稿的意见。在2019年10月杭州召开的ISO/TC34/SC8/WG10 绿茶术语工作组会议上,对CD 稿处理意见进行讨论和完善。2020年上半年ISO 中央秘书处网上发起ISO/DIS 18449 的投票,目标已形成ISO/FDIS 18449 文件,正待ISO 网上投票。
作为技术归口单位, 中茶院代表国家积极承办ISO/TC34/SC8 茶叶国际标准化会议。2003年在杭州举办了ISO/TC34/SC8 第20 次茶叶国际标准化会议,中国、英国、德国、法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日本等国代表20 余人参会。2008年在杭州举办的ISO/TC34/SC8 第22 次茶叶国际标准化会议,中国、英国、德国、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日本、土耳其等国代表参会,由我国提出的“特种茶国际标准制定” 项目作为前期预研项目列入会议决议。2019年10月,ISO/TC34/SC8 第27 次全体会议暨系列工作组会议在杭州顺利召开, 来自英国、日本、肯尼亚、斯里兰卡、印度、马拉维、中国等7个国家不同机构的参会代表,SC8 秘书处及观察员共计50 余人参加了会议。
在国标委的推动和多方协调下,ISO/TC34/SC8 茶叶分技术委员会联合秘书处成立于2009年4月, 由中茶院与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担,联合秘书为浙茶集团毛立民先生,杨秀芳女士为技术助理。联合秘书处成立10年来,秘书处成员赴BSI、ISO 总部及国内参加ISO 相关规则、政策和经验的学习与交流,参加了中英双边机制交流、 中国—南亚标准化工作交流并在会上做专题报告。联合秘书处为我国专家有效从事国际茶叶标准化工作提供规则和经验的指导、 多方的协调等作用,同时从不同层面、不同场合宣传了我国茶叶国际国内标准化工作, 提升了我国茶叶标准化工作的国际影响力。
为支持中国标准“走出去”战略,满足国际贸易对国家标准外文版的迫切需求, 全国茶标委完成了GB/T 9833.1—2013《紧压茶 第1 部分:花砖茶》、GB/T 9833.2—2013《紧压茶 第2 部分:黑砖茶》、GB/T 9833.3—2013《紧压茶 第3 部分:茯砖茶》、GB/T 9833.4—2013《紧压茶 第4 部分:康砖茶》、GB/T 9833.5—2013 《紧压茶 第5 部分:沱茶》、GB/T 9833.6—2013 《紧压茶 第6 部分:紧茶》、GB/T 9833.7—2013《紧压茶 第7 部分:金尖茶》、GB/T 9833.8—2013《紧压茶 第8 部分:米砖茶》、GB/T 9833.9—2013《紧压茶 第9 部分:青砖茶》、GB/T 13738.3—2012《红茶 第3 部分:小种红 茶》、GB/T 30375—2013 《茶 叶 贮 存》、GB/T 30357.1—2013 《乌龙茶 第1 部分: 基本要求》、GB/T 30357.2—2013 《乌龙茶 第2 部分: 铁观音》、GB/T 30357.3—2015 《乌龙茶 第3 部分:黄金桂》、GB/T 30357.4—2015 《乌龙茶 第4 部分:水仙》、GB/T 30357.5—2015 《乌龙茶 第5 部分:肉桂》等16 项英文版出版项目,并已发布实施。
GB/T 14456.2—2018《绿茶 第2 部分:大叶种绿茶》、GB/T 14456.3—2018 《绿茶 第3 部分:中小叶种绿茶》、GB/T 14456.4—2018 《绿茶 第4部分:珠茶》、GB/T 14456.5—2018《绿茶 第5 部分:眉茶》、GB/T 14456.6—2018《绿茶 第6 部分:蒸 青 茶》、GB/T 21726—2018 《 黄 茶》、GB/T 24692—2018《袋泡茶》等7 项英文版出版项目得到正式立项并已上报国标委审查发布。
多年来, 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指导和领导下, 在各方的努力和支持下, 我国从事国际茶叶标准化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关注,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重点推进已立项目的研制工作。
加强与国内国际茶叶标准化专家的合作与交流,根据国际标准制定程序,重点高效地推进我国专家牵头的《乌龙茶》《茶叶分类》《绿茶术语》3 项国际标准制定进程。
(2)加强国际标准研制的储备工作。
一个国际标准提案的提出和有效立项, 来自于前期大量科学有效的基础研究。为更好推进新立项目提案的针对性、 有效性以及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高效性, 需要做好标准的前期基础研究工作,尤其是科学数据收集工作,具体包括代表性样品收集、 国际标准测定方法的采用以及国际实验室间比对等。
(3) 亟待进一步培育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茶叶国际标准化人才队伍。
鉴于国际茶叶标准化工作的高效推进, 需要具备深厚茶叶专业功底、了解国内外标准化规则、熟练的英语应用能力以及基本的沟通交流协调能力,这样的人才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需要各方搭建平台和提供支持,专家自身努力。同时从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要出台相关政策,开展国际标准化人才的定向培养, 提升国际标准化人才的综合素养。
(4)积极创造条件,继续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标准互认和标准体系相互兼容, 积极推进我国茶叶国家标准的外文翻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