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家秦大河南极科考他宁可扔衣服也不扔雪样

2021-01-10 11:26
北广人物 2020年51期
关键词:考察队南极洲精简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去南极,因为南极是科学家的圣地,是科学的殿堂。南极就在那里,所以我一定要去。

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长期从事冰冻圈和气候变化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系统构建了冰冻圈科学理论框架与学科体系,推进了联合国和中国气候与环境变化的科学评估,为发展气候变化科学做出重要贡献。代表中国参加了“1990 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科学探险活动,徒步5896 公里、历时220天,沿最长路线穿越了南极大冰盖,完成了人类史上首次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壮举,同时也取得多项科学研究成果。他曾获国际气象组织奖、沃尔沃环境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秦大河的科考生涯中,几次碰到过有生命危险的事。上珠峰时遇过一次险。第一次去南极时(1983 年),差点让大风卷走,最后被南极站的人救回。但这并不能阻挡秦大河探寻南极的脚步。1988 年秦大河41 岁时,毛遂自荐争来徒步科考探险南极的机遇。此前,他已去过两次南极。

“南极之恋”的“牺牲”

从42 岁起,秦大河便只能依靠他的假牙品人间百味。他本可以不必与他的牙齿这么早地“诀别”。但在南极科考面前,他顾不了那么多了。

1989 年,一支由中、美、苏、法、英、日6 个国家的6 名队员组成的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从南极半岛的顶端出发,开始举世瞩目的南极“长征”。6 人中,有2 名科学家和4 名探险家,秦大河是仅有的2 名科学家之一。

在行前的体检中,秦大河被医生判定,要么拔掉10 颗牙齿,要么不要去南极。“在南极要待200 多天,温度低、体力消耗极大,要靠补充大量热量维持体能,如果牙齿犯病不能吃东西,很快就会有生命危险。但要想去南极,就必须拔。从那时开始,我就只能靠假牙吃饭了。”12 月7 日,在河海大学“长江大讲堂”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分享了这段有关“南极之恋”的“牺牲”,先是引得师生一阵唏嘘,继而迎来一片掌声。

在南极精简随身衣服

考察队自1989 年至1990 年横穿南极大陆的220 天里,挑战从未缺席。

“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暴风雪,有时甚至能刮几天几夜。”秦大河说,1989 年8 月下旬,考察队进入南极半岛最危险的巨大冰裂隙地区。

冰裂隙是冰下地形剧烈变化而造成的冰川裂隙,表面看起来覆盖着冰雪,下面却是几米甚至几十米的深沟。有一次,考察队拉雪橇的狗掉进了冰裂隙,好在有惊无险,被大家救了上来。

南极洲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关键地区,备受瞩目。作为冰川学家,秦大河每天完成几十公里的长途跋涉后,还要身着洁净服挖雪坑、采集雪样,观察雪层剖面变化等。每隔5 个纬度,要挖2 米深的雪坑;每2 厘米采一个雪样,并将雪样装入净化了的样品瓶中。

恶劣的天气和自然条件,使考察队的行进速度大受影响。为加快进程避开南极的冬季,通过气温最低的“寒极”地带,考察队决定轻装前进,扔掉一切不必要的物品。秦大河开始精简随身衣服等,凡近期不用的,一律扔掉。“什么都可精简,唯我的样品和样品瓶丢不得。”秦大河将所有随身带的空样品瓶,包好后装入睡袋内当枕头。

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

1990 年3 月3 日,徒步近6000 公里后,考察队顺利抵达终点——东南极洲的苏联和平站,按最长路径成功横穿了南极大陆。秦大河也采集到了横贯南极洲东西最长路线上的800 多瓶表层雪样,成为我国首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人。随后,他用了近两年时间分析带回的雪样,这些成果对认识组成南极冰盖物质水汽的来源、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南极海冰进退规律等,都有重要意义。

2012 年,《秦大河横穿南极日记》出版。这是秦大河在号称世界“寒极”“风极”“冰雪之极”的南极洲徒步科学考察和探险的真实记录。书中字里行间跃动着一个中年知识分子为中华民族立志献身南极科学考察事业,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去南极,因为南极是科学家的圣地,是科学的殿堂。南极就在那里,所以我一定要去。”秦大河说。

猜你喜欢
考察队南极洲精简
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队完成考察任务回国
南极探险日常
Explore Antarctica with the photographer 与摄影师一起探索南极洲
时常精简多余物品
南极洲——中山站
考察队遭抢记
一种面向应用的流量监测精简架构设计
动物爱耍伪装术
应用于SAN的自动精简配置架构设计与实现
精简(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