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报道 记者朱子
2020 年 第12 期—17、19 期《抗疫中的平凡身影》
什么样的封面人物故事让人感动?
写过不少聚光灯下的“大人物”——指挥家谭利华、昆剧院院长杨凤一、收藏家、演员王刚、93 岁的科学家卢兆荫、97 岁的大医陈彤云、玉雕大师张铁成、牙雕大师李春珂……
有感动吗?当然有,寻常的日子追寻亮处与掌声背后的真实生活片段、情感脉络,对比之下,反差作用,感动生成并不难。甚至一方的真诚与另一方的感动,会变身成为彼此缘分继续的动力。所有这些,咱们算锦上添花一层。
2020 是特别之年,当新冠肺炎来势汹汹之时,连续几个封面人物、共涉及到10位主人公故事的采写与推出,让我终身难忘,远远超过感动级别——如今,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又泯然众人,沉默而坚定地前行。就算留存有他们的电话号码和微信,我们彼此也基本是保持静默,各自忙碌,心有祝福。所有这些,他们属雪中送炭之列。
疫情期间,涉疫情的医用垃圾,都是王广他们处理——北京环卫集团固废物流公司医废中心。当年,因为SARS,有些人知道他们;今年,因为疫情,又多了一些人了解他们。他们的工作,危险但不可或缺;没有他们,北京的日常不可想象,疫情的防控,更不可想象。
回想,最感动的是他说起女儿:“我总跟她说,爸爸现在不能跟你玩,你离爸爸远一些,能远点就远点……”闺女是亲闺女,危险是真危险。这话当爹的说出来,咱们就体会父女连心这一点,够了。
胡同浩,开塔吊的小伙子,给我触动非常大。如今,我脑海里还有画面:一位开塔吊的小哥,在云山雾罩中,精准操作。
他是小汤山医院重启建设中的“钢铁战士”——先是空管和调度,再是搬运工和电焊工,凭借开塔吊练就的高超技艺与处变心态,做到了安全无误,高质完成。不愧为“建工工匠”和“机施工匠”!他让我想起一个人——被老舍称为“近代最伟大的境界与人格的创造者”康拉德,塔吊司机、塔吊、天空的三者关系,像极水手、帆船、大海的关系。胡同浩说:“在上面感觉视野特别开阔,冬天大雾的时候,有时雾是分层的,感觉跟仙境似的……”
疫情期间,居家是常态,水电燃气成了必要陪伴,稍有问题,涉及修理,进出都成了大问题,感动多多。
那时,北京燃气集团第三分公司田中露的妻子,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结核二科护师,驰援武汉了;田中露又要上班保障燃气运维,又要带3 岁的儿子,那日子简直不可描述。一个细节至今记得,爸爸起身去客厅,儿子在爸爸手机看到妈妈照片,等爸爸回来,儿子在那儿指着妈妈、哇哇大哭……他们一家的故事,也上了新华网等各大平台,感动了很多人。
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的刁立东,左脚骨折未愈,疫情突然来了。作为回龙观维修所所长的他,愣是带领维修所妥善处置了140 余起用户诉求。非常时期,守护好了供水管线。
北京热力客服中心的曹德强,作为高速运转的“坐席员”,必须有“解语花”的耐心细腻,还要有“铁人”的耐力。谁能想到,他在家是备受宠爱的老幺呢?
这位中通快递小哥,故事太多,跨度大到直接上了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人脉”太广,从发布会下来,仅微信就400 多条。虽然,他就负责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一所校园。
最让人感动的是李杰的“蓝精灵”一样活泼又聪明,就喜欢大学师生,就爱校园。“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李杰不是大学生,却用行动精准演绎了这句讲述大学的台词。
北京西站是北京疫情阻击战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西站派出所所长陶启春,是疫情期间“不打烊”的警察代表。
最难忘的,陶启春连续几个月不回家,生日、结婚纪念日都是在西站过,儿子高三顾不上管。但是,家庭支持,同事们齐心。最难得的,陶启春是“学霸”姿态处理工作,高科技的敏感度与运用能力超高,是不可多得的“领头羊”。
两位高学历城管新生力量,代表了城管的未来。疫情防控期间,北京的商务楼宇、商场和餐馆“三类场所”的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赵秉浩、郭畅几乎跑断了腿。赵秉浩是首都师范大学微生物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郭畅是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看看他们,有孩子的家庭,对城管有成见的,可以多一层思考。
李昂,2020 年7 月任北京卫健委副主任。在这之前,他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院长、抗“疫”战场的指挥长,带领团队奋战了几百个日夜。
记得5 月独家采访李昂时,他说,关于疫情,画下一个句号肯定不对,“应该是省略号,省略号有6 个点,代表的是6 个甚至更多我们没有完成的任务。”半年多过去了,更加理解了这话。李昂幽默、练达、高效、反应快,指挥若定。最难忘,采访间隙李昂无意间说起老母亲,只能途中拐个弯儿去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