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丁堡大学 商学院,英国爱丁堡 EH89YL;2.内蒙古农业大学 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109)
进入2020年3月,国际油价出现了历史性暴跌(见图1)。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给全球经济发展蒙上了阴影,另一方面,原油价格大幅下跌对企业生产经营和民众生活带来了立竿见影的影响,两个因素叠加,全球包括中国经济发展都受到严重影响。如何作出科学判断、积极应对并在危机中找到发展机遇,正是笔者开展研究的意义所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油价经历过三次暴跌。第一次是2009年初,受市场需求下降影响,国际油价从2008年8月12日的115美元/桶断崖式降至46美元/桶,跌幅为60%。受此影响,全球贸易下降了12%,全球经济增速下降了2.2%,全球原油消费量明显萎缩,直到沙特等OPEC成员国压减原油产能,国际油价才逐步回升;第二次是在2014年,美国页岩油生产技术获得突破,美国原油日产量增至日均870万桶,同比增长16%。美国原油供给大幅增加导致原油价格从2014年6月的115美元/桶再次断崖式降至年底的27美元/桶,跌幅达76.5%;第三次是在2018年11月,美国对伊朗原油出口制裁正式生效,但同时给予中国、印度、韩国、日本、希腊、意大利、土耳其和中国台湾等8个国家和地区180天豁免期,受此影响,伊朗原油出口明显增加,加之美国原油日均产量增至1090万桶,国际油价从 76美元/桶降至 45美元/桶,跌幅为40.8%。
图1 2020年3月国际油价走势图(美元/桶)
1.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导致全球经济疲软,原油需求下降。2020年3月后出现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致使多个国家采取了封锁国境、停工停产措施,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更加盛行。[1]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20年国际原油日均消费量将减少2000万桶,降幅达20%。
2.维也纳联盟谈判未果甚至出现逆市增产。2020年3月6日,以沙特和俄罗斯为代表的欧佩克国家及非欧佩克国家在维也纳举行会议,但会议未能如期达成减产协议,国际油价在3月6日当天应声下跌约10%。4月1日,沙特宣布将原油产量日均提高30万桶达到1000万桶/日,且在未来一个月内可能接近1100万桶/日,甚至增至1200万桶/日。4月3日,俄罗斯也宣布提高原油产量。作为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原油生产国,沙特和俄罗斯在国际油价暴跌之际相继宣布增产,无疑会进一步加剧市场对国际油价后续走势的担忧。[2]
3.沙特发起的价格战严重打击市场信心。维也纳联盟谈判破裂后,沙特以近年来罕见的折扣力度大幅降低4月份原油出口价格。其中,出口至亚洲国家和美国的原油价格分别下调了4~6美元/桶和7美元/桶,出口至西北欧国家的轻质原油更是下调了8美元/桶,售价只有10.25美元/桶。沙特发起的石油价格战导致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大幅跳水,3月9日布伦特和WTI原油期货价格分别下跌31.5%和27.4%,市场信心遭受严重打击。
1.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后续影响。自2020年3月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以来,意大利、西班牙、美国等疫情最为严重的国家先后采取了封城等防控措施,这必然对全球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3]因此,后续国际油价走势还要看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效果,世界经济复苏充满了不确定性。
2.地缘政治的影响。地缘政治因素对国际油价的影响不言而喻。一是美俄两国的竞争影响。一方面沙特和俄罗斯联手,试图通过增加原油产能打压国际油价,进而将美国的页岩油挤出市场,但另一方面美国则希望通过维持国际低油价,降低俄罗斯、伊朗等国家的原油出口收入,削弱其竞争力。二是美国实施“世纪计划”的需求。2020年1月,美国公布的旨在解决巴以问题的“世纪协议”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遭到了众多阿拉伯国家的反对。对此,美国试图通过维持低油价来减少阿拉伯产油国的收入,从经济上遏制这些国家发展。三是伊朗问题的走向。伊朗作为重要的产油国,同时还控制着中东原油运输要道——霍尔木兹海峡,其与美国的关系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巨大。[4]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对国际油价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对于产油国而言,国际油价暴跌会导致这些国家原油出口收入直线下降,国际油价长期低于产油国财政盈亏水平,产油国出现经济衰退将会是大概率事件。考虑到不少产油国外债占比较高,低油价下产油国出现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会直线上升,这会导致这些国家因外汇储备不足而出现外债违约问题,进而加剧全球经济动荡。[5]对于非产油国而言,国际低油价有利于其增加原油储备,有利于其经济发展。但原油作为国际大宗商品,其价格长期低位运行必然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这不利于俄罗斯、巴西、南非等依赖于大宗商品出口的金砖国家经济发展。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背景下,国际油价暴跌将进一步加剧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以美股为例,自2020年3月国际油价暴跌以来,已经先后出现5次熔断。其中道琼斯工业价格指数跌至21917.16点,标准普尔500指数跌至2584.59点。受美股下跌影响,德国、英国、法国以及亚太股市都出现大幅下跌。面对国际油价暴跌,全球金融市场的资金必然要考虑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寻找避险资产,这会造成资本市场流动性和资产的风险偏好下降。通过金融市场的联动机制,全球股市、汇市、债市都会不可避免地持续出现波动。[6]
从短期看,本轮国际油价暴跌有助于中国经济的边际企稳。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国际油价暴跌对中国经济发展无疑是有利的,它可以降低中国原油进口成本,并通过价格传导机制影响下游企业。当前,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70%以上,无论是工业生产、交通运营还是民众消费,其石油消费量都是惊人的。按照美银美林估算,国际油价每下跌10%,中国经济增速将提高0.15%。可见,国际油价大跌对中国经济发展是有利的,也有助于消除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2月和3月,受封城等措施影响,中国交通运输行业出现了极大亏损,而低油价可以有效缓解运输业成本压力。在国内外油价联动机制下,国际低油价有利于中国企业生产经营和出口贸易发展。[7]
国际低油价会加剧中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一是国际油价暴跌会带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行,进而引起全球范围通货紧缩。[8]二是利率风险预期明显增强。2020年1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高位运行,1月、2月CPI分别为5.4%、5.2%,与此同时PPI(生产价格指数)却明显下降,其中2月PPI降至36%的历史低位,3月底虽然回升至52%,但只是生产恢复所致,而不是生产扩张带来的效应。三是对与原油相关行业和原油进口带来不利影响。相对于中东和俄罗斯等产油国,中国的原油开采成本更高,在中国原油产量持续3年下降的情况下,即使中国成品油采取了“地板价”措施,中国石油勘探、开采、炼油等行业的压力仍然较大。此外,国际低油价会极大程度抑制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同时不断加剧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如美国可能运用地缘政治冲突制造中东紧张局势,这会增加中国原油进口风险。[9]
一是加快企业复工复产。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中国大陆先后有31个省份启动了突发事件一级响应,全国各大中小城市乃至乡村采取了封闭措施,企业出现大面积停工停产。2020年4月1日,虽然除京津冀外中国其他省份先后解除了一级响应,但各地复工复产情况不一,一些行业依然没有复工。必须加快步伐,进一步促进企业复工复产。二是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通过金融、财政、税收等政策工具,帮助中小微企业及受创严重行业渡过难关。三是提高警惕,防范疫情反弹。不仅要防范本土疫情,更要防范输入性风险。随着海外留学生、务工人员大量返回国内,防范新冠肺炎输入性风险的压力越来越大。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和国际油价暴跌,全球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前所未有地增大。全球主要经济体政策宽松渠道已经打开,通货紧缩压力持续增加。要加强对通货紧缩风险的防范,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一方面,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全球经济增长疲态尽显,市场外部需求日益下降,贸易保护主义愈加盛行,各国纷纷出台了经济刺激计划。中国应利用好新基建计划为经济增长托底,为经济长期发展提供动力。要注重公平与效率,统筹好基建计划与城市发展、治理的良性互动。尤其是在涉及民生的基建计划方面,要注重资源的公平分配。另一方面,实行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2020年3月23日美联储宣布将继续购买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以支持市场平稳运行,且不设额度上限,这相当于实施了开放式的量化宽松政策,美元贬值再所难免。对此,中国应实施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而不是盲目跟进美联储做法,在对冲部分价格下跌带来的风险的同时,根据企业实际需求,给予相应融资支持。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产品,努力简化融资手续、减少融资担保条件,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一方面,坚定开放中国金融市场。在国际油价持续走低的情况下,全球流动资金不得不加快从原油期货市场中撤出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新的避险资产。中国应把握机会,引导全球流动资金流向中国。如中国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要高出美国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170个基点以上,应坚定开放中国金融市场,为全球流动资金提供更多金融产品,以增加国内资金存量,为中国复工复产提供更多资金。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加快完善中国的期权、期货、互换等衍生品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避险金融工具,以锁定原材料成本,对冲可能出现的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风险,为稳定企业复工复产、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向好奠定基础。
一方面,扩大中国的石油储备规模。自2003年起,中国用15年的时间完成了3期石油战略储备。应抓住当前国际低油价契机,继续扩大国内原油战略储备规模。[10]将战略储备规模从只能满足3个月消费水平提升至9个月甚至12个月,切实提高中国能源安全等级。另一方面,适当推进油气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当前国际低油价为中国油气行业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应抓住机遇,及时对中国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如适当放慢中国原油开采步伐,以原油进口增量来满足国内原油消费需求;再比如暂缓海上油田、沙漠油田等开采条件较差、开采成本较高的项目,转而以技术积累为主,为这些项目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