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静/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服务部
今年以来,在市场和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全国肉羊生产稳定发展。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一季度全国肉羊出栏7059 万只,同比增长7.4%;羊肉产量104 万t,同比增长8.3%。为进一步发展肉羊生产,增强羊肉供给保障能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2021年4 月,农业农村部印发《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我国肉牛肉羊生产发展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提出要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支持开展口蹄疫、小反刍兽疫、布鲁氏菌病等危害羊只健康的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防控。要求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落实和完善免疫,为保证养羊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口蹄疫是口蹄疫病毒引起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传染性传染病,是世界公认的对畜牧业危害最严重的动物传染病之一。发病动物的主要表现是精神沉郁、流涎、跛行、卧地,口、鼻、蹄和母畜乳头等无毛部位发生水泡,或水泡破损后形成的溃疡或斑痂。该病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法定报告的动物传染病,是全球计划根除的动物疫病,中国将口蹄疫列为一类动物疫病,也被列为强制免疫病种。
羊口蹄疫的发生可造成养殖户经济损失:包括羊只的死亡、生产能力下降(平均丧失生产能力30%),母羊的流产,控制疫情进行消毒、治疗、紧急免疫以及人力支出等。
口蹄疫的主要传入来源是患口蹄疫的动物、隐性感染动物(感染病毒的动物在感染之后的 28 d 仍然可以检测到病毒)及发病动物的排泄物。口蹄疫也可以通过空气进行传播,患病动物呼出的气体含有口蹄疫病毒,通过气流将口蹄疫病毒传送,健康动物吸入了带有病毒颗粒的气溶胶而发病,传播距离可达至数十公里及上百公里。
羊感染口蹄疫潜伏期为3~8d,最长为14d,随着环境的变化,潜伏期可缩短或延长,羊在感染1~3d 后出现病毒血症,稽留4~5d。
羊感染口蹄疫病毒后的临床表现较牛和猪轻,病变也较为轻微,口腔部位的水泡性病损也不明显,水泡较小、其他并发症状如流涎和咂嘴不明显,而且水泡迅即消失,因此不易被察觉。蹄部仅出现小水泡,恢复较快,很快消失,往往难以发现。蹄部因继发性感染造成”脱靴”情况比较罕见。无继发感染的病羊于10~14d 内康复。
成年发病羊的死亡率通常比较低,而发病羊羔死亡率高。病羊羔常不表现出水泡破溃等病程,常因心肌炎而死亡。怀孕羊发病时常发生流产。
感染口蹄疫病毒的羊只不能清除病毒,可转为携带者,其中山羊带毒时间长达4 个月,绵羊的带毒时间长达9个月,在特定的情况下,有可能成为新的感染源。
羊感染口蹄疫后,发病率高、死亡率低;严重病例的羊只可见大量流涎,呈引缕状;仔细检查可在口腔、蹄和乳房发现水泡及溃疡;羔羊发生恶性口蹄疫时,通过剖解可见虎斑心,确诊羊口蹄疫需要进行实验室的血清学和病原学实验。
最经济有效的疫苗和最佳的免疫程序来预防口蹄疫。
免疫程序:初生羔羊60 日龄进行首免、30 日后二次强化免疫,而后每4 个月免疫一次,成年羊每年免疫3~4 次即可。
按照我国要求对患口蹄疫的感染动物要进行扑杀、无害化处理,所以发病羊只不能进行治疗,只能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污染的环境及排泄物要进行相应的无害化处理和消毒灭源,确保病毒清除干净。口蹄疫病毒对酸、碱性消毒剂极其敏感,所以可以利用过氧乙酸、氢氧化钠等酸、碱类消毒剂进行消毒。
加强生物安全也是防控口蹄疫的重要环节,通过外防侵入,内防传播,加强饲养管理,提升羊群的整体抵抗力,结合优质口蹄疫疫苗,按照科学程序免疫,口蹄疫可控可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