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凤芝,乔立东
新时期高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浅析
于凤芝,乔立东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442)
高等学校实验室是高等学校为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实验实习的重要场所,也是教师科研项目研究的重要基地,是为社会培养高科技、实践型、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课堂。近年来,高校的实验室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文阐述了高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高校实验室管理不当存在的危害,并针对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为高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高等学校实验室是从事生产试验、技术研发、教育教学的实验教学实体,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公开为社会提供实验室及实验设备的重要基地。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高等学校也再快速发展,为了满足日新月异的教育教学改革,各大高校提高了课程实践比例,加大了各高新尖仪器设备的投入。因此,保证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成了重中之重。各高校实验室在管理过程中,要优先制定生物安全相关的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程和防护措施等相关文件。定期组织师生培训,健全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人人负责,层层把关,使实验室各项指标符合生物安全标准[1]。提高师生安全认识,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强化安全红线意识,克服侥幸心理,让广大师生和工作人员真正意识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为师生提供和谐、安全的工作学习环境。
近年来,国家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越来越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与时俱进,为了培养动手能力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各大高校调整了实验实践课程比例,提升了各高校办学条件及实验室建设力度。各大高校根据教育教学改革制度,不断加大高、精、尖端的实验设备的购置力度,来满足高校实验室的实践实验教学需求。近几年随着特色高水平院校建设项目、打造特色高水平骨干专业(群)建设项目,各高校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为了培养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动手操作能力过硬,为社会提供优质人才资源,对各高校实验室的高标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各学校高端实验仪器设备、实验试剂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这就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一旦发生安全管理事故,就会给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为了保证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维护学校的财产安全,杜绝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全体师生要提高认识,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防护措施,防患于未然,减少或杜绝事故的发生,确保高校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2.1 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规范 从1983年出版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至今,我国相继出台了《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9489—2004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3]。2002年以来, 国家农业部、卫生部、环保总局颁布了一系列与病原微生物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3]。2003年10月15日农业部实施《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2005年5月24日农业部实施《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运输包装规范》[3]、2006年3月8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实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环境安全管理办法》[3]、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见》等有关实验室生物安全控制的法律规范、条例及相应政策。各种文件中规范了从事微生物研究科研人员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及管理办法。要求各高校一定要贯彻落实国家及教育部的重要指示和部署,深刻吸取事故教训,防止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隐患,切实加强高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保障校园实验室生物安全稳定,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及师生人身健康。
2.2 生物安全水平管理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是经2004年11月5日国务院第69次常务会议通过的条例,由2004年11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24号公布[3]。该《条例》分总则、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管理、实验室的设立与管理、实验室感染控制、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7章72条,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并将动物实验室进行分类,主要根据所研究微生物的危险度评估结果和危险度等级把动物设施生物安全水平分为四级[3]。生物安全1级水平(BSL-1):适用于教学实验室,以及已熟悉其特征,但通常对健康成人不致病的活微生物的实验室;生物安全2级水平(BSL-2):适用于临床、诊断、教学和其它处理多种具中等危险的当地病原菌的实验室。代表微生物有:乙肝病毒、沙门氏菌及弓形体;生物安全3 级水平(BSL-3):临床、诊断、教学、科研或生产设施等[3],涉及内源或外源性的具有潜在呼吸道传染性的病原体。代表微生物有:结核分枝杆菌、圣路易斯脑炎病毒等;生物安全4级水平(BSL-4):适用于进行非常危险的外源性病原体的操作,这些病原体对个体有很高的致死性,并且可以通过空气途径进行传播,同时对这些病原体尚无有效的疫苗或治疗措施。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分为四级,规定了实验室的设施规划、规章制度、人员培训、管理责任、正规操作和安全标志等要求[3]。
3.1 实验室管理制度不完善,师生安全意识淡薄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上课的师生大多数认为安全是实验室工作人员负责,与其关系不大。在实验操作过程,认为什么都不重要、什么都不要紧。实验室上课的老师和学生没有经过实验室安全管理培训,其安全意识大多比较淡薄,缺乏责任心。有的高校实验室在使用期间可能做了一些安全管理教育培训,每个实验室也有安全管理制度上墙,但也只是形式于表面上。工作中没有具体的实施负责人,使实验室人员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清晰,管理不到位。在每年实验室购进先进仪器设备时,老师们只是认领到本人名下,却没有相应的防护措施。到实验室上课时的师生只是完成课程实验操作,对于药品的使用、仪器设备的管理,并没有高度重视,从而给实验室的安全埋下了隐患。
3.2 实验室仪器设备老化,造成安全隐患 一些高校加大力度对教学和科研的设备进行投入,一些高精尖端的仪器不断进入实验室,但忽视了实验室的一些常用实验设备的检查。有的实验设备已经超出使用期限,但觉得还能用就没有报废,如一些加热设备电子炉、恒温箱等,殊不知仪器用到一定年限后,线路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老化,一旦“超负荷”的工作,就会出现线路短路或短时间的功率加大引起火灾。另外,随着高校实验室对内对外开放使用,实践课程比例增大,实验室内仪器不断增多,用电功率随之也不断增大,但实验室的构造及用电功率没有更新换代,多年前布置的线路出现供电不足或线路出现老化,这就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对实验室的师生造成安全威胁。
3.3 随意处理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 学生在做生物、化学和医学类的实验时,不免要用到一些生物药品和大量的实验耗材。如果未配备相应的实验室废液、废弃物处理系统,实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所产生的固体的废弃物处理方法是直接倒入垃圾桶,将废液、废渣倒入水池中冲走。这样不仅造成垃圾无法分类,如针头、破裂的器皿等还会伤到人,而且废弃液中如果含有强酸强碱和有机溶液,还会腐蚀下水道,使水管管道发生腐蚀破裂,废弃液直接流入地下,造成环境的直接污染。同时,有的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使用一些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溶液时,并没能按规定在通风橱中进行操作,导致刺激性气味扩散在整个实验室内或楼道,这样不仅严重影响实验室师生的健康,还会给公共环境造成污染。
3.4 学生在实验室饮食,易造成疾病感染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尤其畜牧兽医类)大多数都在实验室上课,一旦在实验室饮食,就会给自身的人身健康带来安全隐患。笔者曾经做过一个课题《不同消毒剂对实验室微环境消毒效果的探究》,分别对实验室空气、实验台台面、实验设备及做完实验学生的手做了细菌采样,在37 ℃ 恒温箱进行24 h细菌培养。结果显示,细菌总数超出标准,其中有致病性的细菌,如大肠杆菌、金色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也有不致病性的杂菌,如不产毒的霉菌和酵母菌。因此,学生们在实验室吃任何食物,都会给自身带来感染疾病的隐患。
3.5 实验动物管理不当,师生安全受到威胁 畜牧兽医类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课程高达60 %,许多实验课都依赖动物的使用,经常用到犬、猪、鸡、羊、鼠等实验动物,有些实验动物是自繁自养的,但有些实验动物不是自繁自养的,而是从农村、农贸市场或养殖场采购的。如果实验动物在购买渠道中发生了人畜共患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师生对动物无防护措施进行触摸、采血、采尿及采集粪便时,就容易感染发生疾病。在宠物医学课上,如果宠物保定不正确,管理混乱,极易引起师生被抓伤咬伤的事件发生,给师生安全造成威胁。
4.1 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高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管理好实验室师资队伍是关键。为此,学校要落实一定的相关政策,提高实验室人员工作积极性。实验室要设实验室安全管理负责人岗,给予相应的待遇;安排实验管理人员带薪外出进修培训学习和考察,拓宽其视野,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素质;对实验室工作长期接触化学用品、放射性设备的工作人员应发放劳保防护用品,并给予一定的相应补助,督促实验室老师定期体检;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以充分调动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于新进的教师和新一批的学生到实验室上课的第一节课要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培训,上好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第一堂课,做好良好的引导作用,让师生高度认识到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4.2 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就没有管理,为了师生的安全保障,实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是指导师生实验期间的重要依据。随着实验室仪器的增加,要随时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如果安全制度不完善,管理工作就会出现漏洞。面对新时期、新情况、新设备,高校实验室要根据国家、农业部下发的生物安全管理的各项规定、章程,来完善不同功能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并相应制订生物安全学习手册,下发到师生手里,并对规章制度和新仪器设备使用细则上墙。重要实验室内非实验人员禁止进入。设备如何使用,注意事项,要配有专门人员进行讲解培训,做到制度完善、科学合理。制定“谁上课谁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政策,全面落实责任,让师生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全力保障实验室工作质量和师生的环境安全”。
4.3 实验室布局合理,配备齐全 实验室的布局要合理,要从实际出发,配备齐全是保证实验室使用期间安全的最大保证。在建设实验室初期,应组织实验室专家论证,做好实验室建设规划。在建设实验室期间,布局结构、线路安装要合理。要事先规划好实验室的用途,然后安装实验室线路,合理设计电容量,以免电量超负荷,保证用电安全。生物化学类及其生物类实验室要安装通风橱,以免有刺鼻性味道污染环境,伤及师生。各个实验室及其楼道要注意消防设备的配备,消防设备要保质保量,工作人员还要会使用。在实验室内、实验室楼道要设立紧急出口,并在醒目位置贴上告示牌。根据各个实验室的用途和管理,在不同部位需要安装摄像头,以便随时发现实验室存在的安全漏洞,保证实验室的安全。实验室的建设,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合理设置,做到建筑设施、仪器设备、技术队伍与科学管理协调发展,提高投资效益。
4.4 重视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保证仪器使用安全 实验室仪器设备是学校固定资产重要组成部分,要责任到人,明确实验仪器管理责任制,每台仪器张贴负责人、使用期限。每年年初负责人对仪器进行全面大检查,检查仪器是否有损坏,使用年限等,做好每学期初的实验仪器设备大检查,做到谁负责谁管理。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及检查,及时对损坏及超过期限的仪器做好维修及报废处理,保证仪器使用安全,给实验师生一个安全的实验环境。
4.5 妥善处理实验废弃物,减少环境污染 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实验室将会成为高校最大的环境污染源,实验后的各种废弃物、废液将会严重威胁着师生的身体健康。因此,实验室要设有酸性、碱性物质和其他化学试剂废液的处理系统,在处理之前要分类处理,以免酸碱物质、氧化还原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废弃液在排放前要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并应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以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再排放。对于固体的废弃物,要分类分批管理。微生物实验室废弃物(如果做细菌培养实验),要进行先灭菌再进行废弃物处理。能二次利用的实验用品,有条件清洗消毒后回收保管,以免造成浪费。对于一次性的实验废弃物,做到垃圾分类管理,减少环境污染。
4.6 加强实验动物的防疫、检疫管理工作 实验动物是保证实验、实训课程顺利开展的关键,没有实验动物将不能完成畜牧兽医类的各科专业课程,这就给实验动物的饲养及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对于养殖场自繁自养的动物,要有严格的免疫程序。养殖场要规范,实验动物要科学饲养管理,定期消毒。实验动物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人畜共患传染病的检疫(如羊应进行布鲁氏杆菌病)检测[4],病、弱、残的动物挑出,不作为实验动物,确保实验动物健康,保证实验师生的人身安全。(2)对于购买的实验动物(如禽、猪、小白鼠、犬、兔等),应严格实验动物卫生监督[4]。要对购买养殖场有所了解,无人畜共患病的发生,严格坚持传染病的筛查工作。对新购进的实验动物要隔离饲养一周,并进行检疫,无疾病方可进入实验室实验使用。如果试验动物在实验过程中不处死,需要循环使用时,在动物被送回饲养场后,应善待动物,符合动物福利原则,如果有伤的动物被要按动物福利原则精心治疗,给予好的饲养环境。提高饲料质量,注意消毒,专人护理,保证动物无疾病,健康生长,为实验教学提供安全的实验动物[5,6]。在饲养过程中按时给动物疾病免疫预防,及时淘汰病、弱、伤、残个体,处理动物时要进行安全无害化处理。(3)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动物使用应急预案。为了应对实验动物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突发事件,应成立生物安全领导小组,建立符合本课程实验现状、水平的实验动物应急预案,协调处理一些实验课发生状况的相关事项,将生物安全危害降到最低。当在使用实验动物有疑似人畜共患病发生时(禽流感、结核病、狂犬病等)[7],应及时向生物安全领导小组汇报,并立即向上级领导汇报。对于工作人员要立即进行消毒防护处理,实验动物、废弃物等要立即进行无害化处理,实验室进行彻底的消毒灭菌。还有在实验过程中,师生员工不小心被犬猫等动物咬伤后,要及时上报生物安全领导小组,正确做好咬伤后的处理,并到相关部门做好疫苗接种。因此,加强实验动物突发生物安全事件应急机制建设,是对实验师生员工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
高等学校实验室生物安全是保证新时期高校和谐持续发展,是完成教学、科学研究等任务顺利完成的保证。时刻要谨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把危险遏制在萌芽状态中。为此,师生要对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铭记于心,实验过程中严格按照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实验室工作人员要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熟练,不断提高学校实验工作人员的综合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实验室的安全化建设,强化师生的安全意识,促进高校实验室作为为社会培养出符合新时期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重要和安全的基地,为国家的实验研究工作做出贡献。
[1] 贾贤龙. 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与对策[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30(12): 193-195.
[2] 廖庆敏.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之思考[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29(1): 169-170.
[3] 张京. 加强生物安全意识保证实验动物检测质量[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07, 8(8): 46-48.
[4] 周显珍, 詹国顺, 杨丽仙. 浅谈人畜共患病的危害及防控[J]. 畜禽业, 2013(2): 12-13.
[5] 张作秀. 浅谈人畜共患病对人类的危害及其防控措施[J].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13, 43(4): 53-54.
[6] 余康健, 余清顺, 兰英花, 等. 人畜共患病传染条件及综合防制措施[J]. 现代农业科技, 2012(5): 341-343.
[7] 薛剑, 薛婧雯. 畜牧兽医实验室实验动物人畜共患病的防控[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6(2): 199-200.
(2020–12–07)
北京市特色高水平骨干专业群项目-动物医学专业群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设项目(编号:PXM2021-157102-000001)
G624.423
A
1007-1733(2021)05-005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