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秋霞
山区牛羊疫病防控难点及建议
魏秋霞
(四川雅安市农业农村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 雅安 625000)
近年来,伴随着牛羊养殖产业的发展,调运交易频繁,快速的市场流通在繁荣畜牧业经济的同时,也增加了牛羊疫病防控难度。尤其在山区,牛羊养殖方式和防疫条件相对滞后,牛羊贩运活动随意性大,牛羊疫病发生及传播风险明显增加。本文针对山区牛羊疫病防控存在的主要难点进行浅析,重点阐述了通过加大防控宣传力度、推进村防员管理制度改革、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流通环节监管等工作为重点的几点建议。
1.1 常见牛羊疫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牛结核病、炭疽、棘球蚴病(包虫病)、绵羊痘和山羊痘、蓝舌病、羊快疫、羔羊痢疾、牛流行热等。
1.2 流行特点 (1)危害较大。牛羊疫病直接影响生产性能,影响牛羊肉产品贸易,给畜牧业生产和经济造成严重损失,布病等人畜共患病还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稳定。(2)常年多发,多数疫病没有明显季节性。(3)主要通过接触传播,患病牛羊是主要传染源。
2.1 养殖方式滞后、防疫条件落后 雅安市牛羊养殖大部分集中在山区、半山区,总体上规模化养殖程度低。由于受传统养殖方式影响,牛羊饲养管理不科学不规范,养殖户分散饲养、放养现象普遍,人畜接触密切;牛羊疫病防控难以形成制度化、程序化,动物防疫部门很难进行有效监督和开展防疫服务。
2.2 防控意识淡薄、缺乏法治观念 相对生猪养殖户,牛羊养殖户的防疫意识较淡薄,对牛羊疫病危害性、防控知识及免疫工作认识不足,引种不申报、落地不执行隔离观察检测制度、病死(病害)牛羊不按规范进行无害化处置现象仍存在。我国虽然有《动物防疫法》《反刍动物产地检疫规程》等法律法规,为动物防疫、检疫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部分养殖户、商贩缺乏法制观念,不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甚至受到利益驱动违法、违规操作,使牛羊疫病防控工作陷入困境。
2.3 经济制约、补助机制问题 山区交通不便,户多面广,免疫、监测等工作量大,而村防员补助标准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队伍不稳定,防控工作落实难免存在漏洞。现行扑杀补偿不足的情况将大大增加后续疫病控制的复杂性和难度,造成养殖户发现牛羊发病后,不仅不上报不扑杀,还出售转卖病畜,人为增加了疫情的传播与扩散。
2.4 动物防疫体系较薄弱 动物防疫体系特别是基层还很薄弱。雅安市虽有县、乡(镇)、村三级动物防疫体系,但还不够完善,畜牧兽医队伍人员老化、人员不足、手段落后、经费不足,县级兽医实验室检测能力较薄弱,不能适应当前动物疫病防控的需要。
3.1 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电视广播、通讯软件、网络平台、现场讲解、印发宣传单、科技培训等多种方式,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牛羊常见疫病知识培训和宣传活动,让广大养殖户充分认识,了解动物疫病防控法律法规、牛羊疫病预防控制及危害等相关知识,强化防疫主体意识和防控责任感,构建群防群控氛围,让群众持续主动接受防疫,自觉落实生物安全措施,积极配合做好疫情监控等各项工作,一旦发现可疑情况,及时报告、及时规范处理。
3.2 推动村级防疫员管理制度改革 村级动物防疫人员是基层动物防疫体系的末端和重要力量,既是国家动物防疫政策、措施在基层落实落细的“最后一米”,又是基层动物疫情监测报告的“最初一米”。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组织开展深入调研,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探索出一套保障有力、责任明确、运行顺畅、考核机制健全的管理制度,夯实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基础。
3.3 加大经费投入 有研究表明,资金的投入和阳性畜的扑杀在防控风险中权重值最高。因此,没有合理的资金投入,一切技术措施很难实现,经济可行性直接影响动物疫病防控风险。因此,加大资金的投入显得由为重要。建议:一是对强制扑杀病种(布病、结核病、炭疽、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等)的扑杀补助实行中央和地方财政分级负担,建立独立的评估队伍,根据市场情况对补偿标准进行适当调整,保障对强制性扑杀获得100 % 的按市场价补偿。二是各级财政除了对强制免疫、强制扑杀病种防控经费重点投入外,应同时关注布病、结核等人畜共患病带来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加大牛羊疫病实验室监测相关防控经费投入。
3.4 加强流通环节监管 加强外引畜检疫监管,才能有效控制在流通环节动物疫病传播的机会和风险,特别是种畜,是疫病传入的主渠道。要加强对贩运人员的监管和贩运人员的备案管理,切实落实“一严禁、二严格”,避免外源性疫情传入。建议:一是严禁从高风险区引进牛羊。二是从省外调引奶用牛羊、种用牛羊要严格落实申报、审批等制度,引进牛羊按照“跨省调运乳用种用动物产地检疫规程”实行“双证”(即产地检疫证明和实验室检测证明)制度;从外县引进牛羊进行育肥或屠宰的,需符合“反刍动物产地检疫规程”相关要求手续、证明等。三是严格执行牛羊调运落地报检和监管制度,从外地引进的牛羊必须采取隔离监测措施。
3.5 推进养殖方式转变 推进牛羊传统饲养方式的转变不仅有利于免疫等综合防控措施的落实,而且可有效降低因放牧饲养引起的疫病感染和传播。建议利用产业扶持政策,不断改善山区半山区牛羊养殖环境,加强对牛羊养殖户防疫意识提升的宣传培训和对牛羊养殖防疫条件提高的指导,引导牛羊散养户由放牧饲养逐步向圈养转变,实施人畜分离、科学饲养;引导牛羊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提升规范化防疫管理水平;加强对新建、改扩建牛羊养殖小区防疫条件审查和指导工作,牛、羊小区要分区规划、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密度适中;建立健全规模场、养殖小区日常管理制度,切实提高防疫保障条件和生物安全水平。
3.6 强化监测防控措施 抓好牛羊疫情常态化排查和监测工作在网格化管理中的贯彻落实,加快推进县级病原学检测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提升疫情早发现、早诊断能力,确保发现疑似疫情时能及时高效科学处置,最低限度降低养殖业损失。
[1] 潘懒兵、王世美, 等. 牛羊养殖中常见疫病防控措施[J]. 畜牧兽医科学. 2019(13): 75-76.
[2] 胡立国, 魏炳成, 等. 张掖市牛羊布病近三年防控现状及对策[J]. 中国医学杂志. 2016(4): 96-97
(2021–02–25)
S858.23-26
B
1007-1733(2021)05-00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