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平
土鸡蛔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张永平
(山东省莒南县十字路防疫检疫所,山东 莒南 276600)
鸡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的鸡肠道寄生虫病。随粪便排到外界的蛔虫卵污染环境,散养土鸡在放牧过程中吞食了被蛔虫卵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而感染,然后在土鸡小肠内生长发育为成虫。蛔虫成虫呈黄白色,是鸡体内最大的线虫。土鸡感染蛔虫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虫体生长发育,对鸡消化道的侵害逐渐加重,后期鸡群表现为贫血消瘦,精神萎靡,鸡冠苍白,消化功能紊乱,感染严重者最好可衰竭死亡。近几年来,为适应市场的需求,莒南县土鸡饲养的规模越来越大,鸡群暴发蛔虫病时有发生,而鸡群一旦蛔虫感染,不但造成鸡群生长发育停滞,鸡只死亡,还会导致鸡群的抗病能力下降,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引发混合感染,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1.1 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危害3~10月龄的鸡,3~4月龄鸡最易感染而且病情最重,1年以上鸡感染不呈现症状而成为带虫者。虫卵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较强,在土壤中一般可存活6个月,经3个月的冻结仍不死亡,对普通消毒药有抵抗力。但不耐高温、干燥和阳光直射,相对湿度低于60 %,温度高于39 ℃ 即不能发育,45 ℃ 时5 min,阳光直射1~1.5 h死亡。
1.2 临床症状 2020年,莒南县坊前镇卢某散养5 000只土鸡,50d后,鸡群中部分鸡开始出现鸡冠苍白、瘦弱的鸡,再经7 d后,病鸡增多,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愿走动,羽毛松乱,两翅下垂,胸骨突出,排出的粪便稀薄,有时粪便中有带血的粘液。
1.3 剖检症状 剖检病、死鸡,机体消瘦、小肠肿粗、肠腔内充满红色内容物,均有蛔虫寄生,虫体相互缠绕呈发辫状,小肠壁增厚有条状出血斑,两条盲肠肿粗,内容物呈红色黏液状,扁桃体肿胀出血,其余脏器无肉眼可见的明显病变。
(1)根据临床症状,结合剖检观察到鸡肠道内有大量线形虫体,检测虫体形态符合鸡蛔虫特征;同时取少许病鸡粪便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大量蛔虫卵,从而确诊为鸡蛔虫病。(2)对病鸡进行驱虫:枸橼酸哌嗪(驱蛔灵)200 mg/kg体重,混饲喂服或配成1 % 的水溶液让鸡自由饮水。同时给与5 % 强力霉素+复合多维素饮水,防止继发感染,提高鸡群的抗病能力,5 d后,鸡群死亡率降低,鸡群采食逐渐恢复正常。
蛔虫卵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尤其春、夏、秋季节,散养鸡群极易感染蛔虫而发病,因此要重视土鸡蛔虫病的预防和治疗,以提高养殖土鸡的经济效益。
3.1 保持鸡场清洁卫生 鸡舍内、运动场处的粪便要及时清理,集中堆积发酵,控制好粪便是控制蛔虫感染的关键,鸡舍垫料要隔几周翻动一次或者加干燥垫料一次,运动场要铲土换新土,潮湿的地面或水坑用新鲜的黄土、沙土、石子铺垫。平时经常清除残余饲料,料槽等用具要经常清洗并且用开水消毒。
3.2 早发现、早治疗 发病鸡群要及时隔离并消毒,一旦发现鸡群感染蛔虫,发病鸡立刻隔离或淘汰出鸡舍单独治疗,及时清除粪便并堆积发酵以防病情扩散蔓延,并对鸡群活动场地和所使用的器具进行消毒。蛔虫卵在50 ℃ 以上很快死亡,粪便经堆沤发酵可以杀死虫卵,蛔虫卵在阴湿地方可以生存180 d。鸡群应每年进行1~2次服药驱虫。
3.3 定期驱虫 30日龄小鸡驱虫1次,青年鸡、成年鸡期间各驱虫1次。对粪便查到蛔虫卵的鸡宜用左旋咪唑(20~25 mg/kg体重)或丙硫苯咪唑(10~20 mg/kg体重)等制剂驱虫。平常也可以使用中药防治,竹叶、花椒各15 g,文火炒黄研末,0.02 g/只·次拌料饲喂,2次/d,连喂3 d,或者烟草切碎15 g,文火炒焦研碎,按2 % 比例拌入饲料,2次/d,连喂3~7 d。
3.4 提高鸡群抗病能力 对发病鸡群,除用驱虫药除去鸡体内虫体的同时,应当考虑在饲料中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以促进蛔虫对肠道损伤的黏膜修护。并添加黄芪多糖和抗生素,消除肠道继发的炎症,整胃、开胃、消炎并举,进一提高鸡群的抗病能力,快速恢复鸡群的健康。
3.5 防止鸡群交叉感染 雏鸡和成年鸡要分开饲养,不共用饲养场和运动场,因为成年鸡发病后,排出的粪便带有蛔虫卵,是感染源,极易造成雏鸡感染,鸡鸭鹅等禽类也不要混合饲养,防治交叉感染。
土鸡体内寄生虫病有多种,临床上应该加以鉴别诊断,对症治疗。
4.1 鸡球虫病 雏鸡易感,常突然发病,病鸡缩颈呆立,食欲不振,排带血粪便。剖检见小肠黏膜肿胀有出血点、肠壁增厚。显微镜检查粪便可见到球虫卵囊。治疗时可选用地克珠利、磺胺氯吡嗪钠、氨丙啉和中药常山酮等抗球虫药交替拌料饲喂,连用5~7 d。
4.2 鸡绦虫病 因在野外吞食苍蝇、蚂蚁、甲壳虫等而感染。病鸡食欲减退,饮水增加,两翅下垂,粪便稀薄,粪中可见乳白色米粒大小、能伸缩变形的绦虫节片。剖检小肠可见扁平、带状、分节的长虫体。治疗可用吡喹酮或丙硫苯咪唑拌料,一次口服,隔2 d再用一次。
4.3 鸡组织滴虫病 又称盲肠肝炎,当鸡有异刺线虫寄生时,组织滴虫便会进入异刺线虫体内,在雌虫卵巢中繁殖,并随卵排到外界,传播鸡组织滴虫病。病鸡表现呆立,翅膀下垂,行走如踩高跷,下痢,粪便呈硫磺色或黄绿色,病重者迅速死亡。剖检见肝脏表面有大小、数目不等的圆形或不规则的坏死灶,盲肠异常肿大,盲肠内容物呈干酪样充满肠腔并黏连肠壁。显微镜检查粪便或肠内容物可见到有鞭毛摆动的组织滴虫。治疗用痢特灵拌料,4片/kg料,连用3~5 d,配合维生素饮水。
[1] 杨奇林, 张宁, 刘明潮, 等. 鸡绦虫病的诊断与治疗[J]. 农村养殖技术2012(21): 37-37.
[2] 张琴. 鸡绦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核心思路[J]. 兽医导刊, 2020 (6): 180-180.
(2021–01–20)
S858.31
B
1007-1733(2021)05-00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