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秀萍
(中共常德市委党校,湖南常德 41500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作为有效实践载体,是推动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的重要依托。近年来,常德市以产业链为依托,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举措,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发展短板,今后要坚持政府引导、园区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共同参与,着眼产业链招商、布局、整合和创新,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做精循环产业。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根本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1-2]。产业链的概念源于西方国家“工业链”“工业序列”的表达,指的是不同产业或者同一产业内部基于上下游一定的经济技术关联,依据特定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状态。
产业链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就地域性而言,产业链是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依据资源禀赋条件形成的相互关联、互为依托的形态,上下游之间的高度关联性使得延伸产业链、促进资源循环再利用成为可能;就层次性而言,产业链各环节具有时间和层次上的先后顺序,通过下游部门对上游产品、副产品和废弃物的再加工、再使用,以实现价值增值[3];就整体性而言,产业链是以投入-产出为纽带有机形成的统一体,因此通过有效设计生产流程和资源回收利用程序,就能在系统范围内形成物质闭环流动经济。
循环经济发展反促产业链稳固升级。一是以企业循环为基础,提升价值链。循环经济以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改进,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废物产生,提高了经济收益。二是以产业循环为载体,做强供需链。以生态产业园区为主体,在产业的横向和纵向领域内建立企业间的能量流和物质流,让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交换使用在园区内形成规模化处理。三是以社会循环为目标,拓宽空间链。循环经济包括生产领域和生活领域的物质循环,通过综合处理生活废弃物,建立城乡间大循环经济圈[4-5]。
综上,基于产业链视角,循环经济就是以企业、园区、社会为载体,以绿色技术为支撑,以产业链资源整合、协同创新为驱动力,通过“建链、延链、强链、扶链”,达到产业链上下游之间横向共生和纵向耦合,在推动产业链稳固升级中实现低投入、低排放、高效益的目标[6-7]。
在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背景下,常德市积极对接中央、省级决策部署,以建链为起点,循环经济从无到有,迈出重要步伐。区县层面,安乡县2016年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住建部三部委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创建地区之一,安乡先后成立了生态文明、循环经济等工作领导小组,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分别审议通过并且推动实施了多项循环发展的规划和方案。园区层面,结合湖南省园区循环化改造要求,2019 年底常德制定了《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方案》,列入改造范围的国家级、省级园区共有7个,占比达77.8%。
常德着力延长产业链条,鼓励资源分类回收和就近利用,大力完善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危险废弃物、建筑废弃物、农林废弃物、生活垃圾、餐厨垃圾等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如在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及无害化处理方面,全市坚持源头分类减量和末端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相结合,全面打造城乡垃圾回收利用体系,2019 年年底在全市129 个乡镇、1 548 个行政村中,垃圾中转站已建成运营157座、已建成未运营50 座,实现乡镇全覆盖。
常德市以农业和工业循环产业为切入点,着力构建起集农业综合开发、工业废物处置和资源化利用为主体的产业链条。如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全市大力推广“稻田循环”,目前安乡县发展“稻虾、稻蛙、稻鸭、稻鳅”面积1.2 万亩,亩产值5 000 元以上,亩均增收2 000 元;推广“水源循环”,草鱼、青鱼、花鲢、黑鲫获批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方面,以中联电力、海盛环保、斯盛新能源、海螺水泥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固体废物综合回收利用技术与设备。
为推进循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常德从资金、技术、政策和信息平台等多角度入手。如在资金方面,全市加大对国家级、省级项目对接力度,以专项资金引导和支撑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化资金利用方式;又如在技术方面,全市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高新区与湖南大学联建博士工作站及“金融发展与信用管理研究中心”,与广东工业大学联建“协同创新研究院”,截至2019 年年底全市有50 多家企业与湖南大学等25 所知名高校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促进了一批循环科技成果在园区落地转化。
一是企业积极性不高。目前常德市循环产业链条不健全,在废弃物排放量不足以达到规模化处理要求时,循环利用的成本往往很高,在循环经济发展缺乏利润空间和缺少政府补贴的情况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缺少内生动力。二是公民参与度不够。循环经济发展相关领域,如生活垃圾、厨余垃圾处理等,都和社会大众息息相关,但大部分居民对如何参与、参与什么缺乏了解,加上配套设施和办法不完善,有参与意愿的市民也无从下手。三是政府认识有偏差。不少直接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人员认为,这项工作是落实中央和省级决策部署要求,对接上级专项资金支持,实际落地见效难度太大、要求太高、矛盾太多,是一项抓了之后成效不大的工作。
一是园区规划不够合理。由于循环理念相对滞后,产业关联性弱,企业和项目之间的产业链共享和产业链合作并不多,如机械、非金属矿物、化学原料等行业体量大但能耗高,不利于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技术行业发展较慢且体量小,无法对其他产业形成带动和有利影响。二是资源利用效率普遍较低。如在园区土地利用方面,有些企业厂区小,但实际占用面积很大,有些企业已经停产,但土地没有盘活,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和挤占。三是长效利用机制不畅。全市园区循环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园区管委会推进,缺少循环信息对接和交易平台,由于废物循环利用信息不通畅,导致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沟通少,减弱了规模企业对循环产业链的带动效应。
一是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不高。2017 年常德市能源加工转换投入280.8 万t 标准煤,产出仅121.8 万t标准煤,能源加工转换综合效率为43.4%。2020 年前三季度,常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加工转换投入合计208.2 万t 标准煤,加工转换产出87.2 万t 标准煤,加工转换效率为41.9%,而湖南省2016 年规模工业加工转换效率为70.6%,常德远低于全省水平。二是能源资源回收利用水平较低。2017 年常德市能源工业企业加工转换投入280.8 万t 标准煤,回收利用量为5.5 万t 标准煤,能源回收利用率仅为2%,低于同期全省4.8%的平均水平。经开区内拥有装机320 万kW 的湖南华电常德电厂,但没有建立电厂余热利用的长效机制,不能充分挖掘企业资源优势。三是循环利用普及面明显不足。如重复用水企业主要集中在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及造纸和纸制品业等行业,这4 个行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重复用水总量的94.2%。
一是技术力量薄弱。受诸多因素影响,技术人才引进数量不多、留住困难,创新成果体量小。2019年,常德市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人员合计15 588 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合计7 452 人,占研发人员总数不到一半。二是资金支持不足。受经济增速放缓和疫情影响,目前本级政府难以给予循环产业发展足够支持,并且考虑到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企业想从银行贷款以取得发展资金也比较困难。三是信息网络不完善。全市还未建立起科学有效的信息网络平台,缺乏对有关产业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传递和管理,也未能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导致企业之间信息沟通受阻,无法建成完整的循环利用链条。
一是锁定重点产业。紧扣全市“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布局,推动循环经济与重点产业深度对接,完善招商引资指导目录,进一步推动已有招商项目向循环产业链建设类、循环基础设施建设类、循环服务平台类项目延伸。二是优化营商环境。坚持奖惩并举,一方面实施激励性政策,建立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层面资金支持,制定资源综合利用、节能、节水等方面的扶持引导政策,另一方面严格制定有关约束性政策,坚决惩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从制度上倒逼企业实施循环生产[8]。三是建好承接载体。重点优化园区基础设施和管理制度,推动园区基础设施绿色化,借鉴公用工程岛思路,对园区内供电、供热、供水、照明等基础设施进行统筹规划,促进各类资源共享共用和梯级利用。
一是科学规划园区布局。充分识别各区县市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条件,根据全市园区产业发展定位,合理确定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和方向,以区域集中、产业集群、集约开发为方向,引导相关联产业集聚,形成规模优势。二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探索禽畜鱼粮蔬果立体种养模式,努力构建集农业综合开发、废弃资源再生利用和农产品深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链条,积极支持传统企业技改升级,加快循环利用产业项目落地,推动工业、种植业、养殖业等各个行业的有机结合,形成工农复合型发展模式。三是推动污染集中治理。做好园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摸底统计,推行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污染集中治理,培育或引进专业化服务公司,实行园区污染集中治理,实现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的专业化和社会化,降低企业治污成本和提高治污效率。
一是合理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推广农业“稻田循环”“林业循环”等模式,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围绕工业重点项目,从产品前期生产,到后期组装成型,再到废弃物回收利用,全部在园区内部完成,争取实现资源能源的内部循环利用和废弃物零排放。二是加强企业分工协作。园区同一产业链上的节点企业间,在废旧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环境污染治理及技术研发、环保技术设备制造等领域构建信息网络,实现线上精准对接、线下精准合作。三是搭建信息化共享平台。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在对园区经济活动的物质流、能量流进行分析和控制的同时,加强信息传递功能建设,如搭建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废弃物交易平台、循环经济信息共享平台、项目风险投资决策咨询平台等,实现企业之间在技术、设备、资源、废物等各方面的共享、衔接与互助。
一是坚持政府与市场相结合,补齐资金短板。发挥好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对开展循环化、低碳化试点的企业或项目加大补助力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设立循环产业投资基金,打造政府与社会资本相结合的融资体系,建立多元化风险分担体系,形成循环产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生机制。二是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夯实智力支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制定并落实人才政策、建设循环经济智库、创新项目合作方式、搭建技术共享平台等途径,构建起有利于资源利用、清洁生产的人才支撑体系。三是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坚持“以产定研、以研促产”的自主创新原则,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围绕工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固废综合利用等领域建立长期技术战略联盟,研发循环经济的实用技术和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