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马克思的货币、信用与经济周期理论

2021-01-09 04:07李秀辉
关键词:经济周期全集恩格斯

李秀辉 韦 森

从世界近代历史来看,资本主义体系的经济危机是在18世纪后半期出现的。早期的经济危机只是局部性的。到了19世纪初,1825年在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普遍性的生产过剩危机,而且危机的间隔时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自1815年至1847年,大约是五年一个周期,1847年的危机是一个转折点。“十年一个周期,大致只是从1847年才明显地表现出来(由于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的黄金开采,世界市场终于形成)。”(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6页。从1847年到1867年,周期是十年一次。1867年危机爆发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危机变得更加深刻和旷日持久,由危机和萧条向新的复苏和繁荣的过渡更加困难。马克思指出,“从1873年(从九月恐慌)到1878年这一时期,即持续危机的时期。”“这样严重的、几乎持续五年之久的危机,还是从来没有过的事。”(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33、345页。

因此,本文旨在对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商业周期理论进行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理论回顾(3)较为系统地梳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论述的代表性文献可参见董瑞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学习札记》,《江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刘明远:《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政治经济学评论》2005年第1辑。,并侧重他对货币和信用在经济周期中的作用与影响的分析(4)从信用或信用货币角度解读马克思的货币思想也形成一股思想潮流,如希法亭(Hilferding)、德·布吕诺夫(De Brunhoff)、鲁宾学派(Rubin School)等。“他们试图构建一个与马克思价值规律角度解释的主流观点不太一致的马克思货币理论,并且更加明显地与二十世纪后期信用货币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密切相关。这种尝试已经激发了最近的理论家发展出一种名目主义的信用货币理论。”Nelson A.,“Marx’s Concept of Money”, Routledge,1999, p.viii.,希望能够在理论上为理解当今世界仍然不断发生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提供一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论证思路。

一、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从《哲学的贫困》到《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的萌芽

1825年,第一次普遍性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在英国爆发。这自然引起了马克思的关注,故早在19世纪40年代的《哲学的贫困》,马克思就分析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及其形成原因。在讨论构成价值时,马克思批判蒲鲁东将“比例性”说成是由劳动时间来确定价值的结果,“人们一再迫切希望实现的这种供求之间的正确比例早就不存在了。它已经过时了;它只有在生产资料有限、交换是在极狭隘的范围内进行的时候,才可能存在。”(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09页。蒲鲁东所称的用时间来衡量的尺度“比例规律”实际上应该是比例失调的规律,因为在机械化大生产以后,经济的周期性变化打破了之前的比例性生产。“随着大工业的产生,这种正确比例必然消失;由于自然规律的必然性,生产一定要经过繁荣、衰退、危机、停滞、新的繁荣等等周而复始的更替。”(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09页。这就是工业大生产时期所特有的经济周期现象,是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经济危机的根源。经济周期的产生原因与“比例规律”变成比例失调的规律原因是一样的,都在于大规模生产。“是什么东西维持了生产的正确的或大致正确的比例呢?是支配供给并先于供给的需求;生产是紧随着消费的。大工业由于它所使用的工具的性质,不得不经常以愈来愈大的规模进行生产,它不能等等需求。生产走在需求前面,供给强制需求。”(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09页。生产保持正确比例的前提是需求支配供给,但在工业大生产以后,供给开始支配并强制需求,形成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这是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的根源所在。“在现代社会中,在以个人交换为基础的工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是灾难丛生的根源,同时又是进步的原因。”(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09页。可见,从最初的论述开始,马克思就将经济周期形成的原因归结于供给对需求的支配和强制,这也为后来的生产相对过剩理论打下了基础。

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论述了现代工业大规模生产的方式,分析了经济危机愈来愈频繁和剧烈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他在此首次提到了信贷机构,虽然没有加以展开。“上述发展进程愈迫使资本家以日益扩大的规模使用既有的生产资料,并为此而动用一切信贷机构,而‘地震’也来得愈来愈频繁,在每次地震中,商业界只是由于埋葬一部分财富、产品以至生产力才维持下去,——也就是说,危机来得愈益剧烈了。”(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506页。马克思的论证发现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工人的工资却不断减少,生活条件变差,其原因是资本家为了提高生产力而更加全面地改进机器并更大规模地进行生产,以降低商品价格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生产方式和生产资料总在不断变更,不断革命化;分工必然要引起更进一步的分工;机器的采用必然要引起机器的更广泛的采用;大规模的生产必然要引起更大规模的生产。”(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501页。正是这一规律迫使生产从“比例规律”变成比例失调的规律,迫使资本主义不能停歇地一直生产和供给,也是这一规律造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产生。

在《共产党宣言》里,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劳动之间的差别随着机器的运用、生产的扩大和危机的爆发而越来越少,工人阶级的工资降低并趋于一致,无产阶级成为一支越来越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力量,一种与资产阶级对立的力量。“资产者彼此间变本加厉的竞争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商业危机,使得工人们的工资愈加摇摆不定;由于机器日益迅速的发展和继续不断的改良,使得无产者的生活地位越来越没有保障;个别工人同个别资产者之间的冲突愈益成为两个阶级之间的冲突。”(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75页。经济危机和两个阶级的对立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即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不再能够容纳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生产力开始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其后,马克思发展了《共产党宣言》中的思想,更加关注现实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提出商业危机与革命危机相互加强的关系。一方面,由于动摇了国家信用和私人信用并反对金融贵族,“革命危机加强了商业危机”(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24页。;另一方面,“新的革命只有在新的危机之后才有可能。但是新的革命的来临象新的危机的来临一样是不可避免的。”(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114页。除了关注法兰西的阶级斗争和经济危机以外,在《国际述评》系列中他还关注了普鲁士、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当时经济危机产生的一系列影响,除了革命危机和商业危机,他还区分了农业危机和金融危机,以及货币资本对经济周期的影响。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的形成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

总的来说,货币流通或者作为货币形式的资本流通,并不是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自然也不能成为根治经济危机的有效工具,但是它会实现或者加剧已经存在的资本自身的矛盾。“交换不会改变价值增殖的内在条件,但是会把这些条件暴露在外部,赋予它们彼此独立的形式,从而使得它们的统一性只作为内在必然性而存在,因此这种必然性会在危机中通过暴力表现出来。可见,不论是资本通过生产过程而丧失价值,还是扬弃这种价值丧失并造成资本价值增殖的条件,都包含在资本的本质之中了。”(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442页。货币在经济危机中的作用,既不能被假象所迷惑,认为它是造成经济危机的原因或者根治经济危机的良药,同时,也要把它放在应有的地位,承认它在经济危机的发生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辨析

(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商业周期产生原因的解释

利润率的降低是实现资本增值的重要手段,这根植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特性。“它的独特性质是把现有的资本价值用作最大可能地增殖这个价值的手段。它用来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包含着:降低利润率,使现有资本贬值,靠牺牲已经生产出来的生产力来发展劳动生产力。”(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78页。

首先,利润率降低与现有资本贬值的相互作用会带来经济危机。降低利润率会实现资本价值的增值,但也会使现有资本周期性贬值,导致经济波动的后果。“现有资本的周期贬值,这个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阻碍利润率下降并通过新资本的形成来加速资本价值的积累的手段,会扰乱资本流通过程和再生产过程借以进行的现有关系,从而引起生产过程的突然停滞和危机。”(4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78页。

再次,利润率的下降导致资本过剩,引发经济危机。资本过剩的实质在于利润率下降使得部分资本得不到利润量增加的补偿而过剩,这种资本过剩既是资本的生产过剩,又是资本的积累过剩,是引发经济危机的重要方面。“资本的生产过剩,仅仅是指可以作为资本执行职能即可以用来按一定剥削程度剥削劳动的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过剩;而这个剥削程度下降到一定点以下,就会引起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混乱和停滞、危机、资本的破坏。资本的这种生产过剩伴随有相当可观的相对人口过剩,这并不矛盾。”(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85页。资本过剩和相对人口过剩的相同点在于一个是失业的资本,一个是失业的工人人口。

最后,利润率的下降导致人口过剩,带来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的增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利润率的下降会延缓新的独立资本的形成,从而表现为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发展的威胁;利润率的下降在促进人口过剩的同时,还促进生产过剩、投机、危机和资本过剩。”(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70页。过剩人口是利润率降低的必然结果,一方面是竞争的压力,另一方面是资本加速积累的影响。“使劳动生产力提高、商品产量增加、市场扩大、资本在量和价值方面加速积累和利润率降低的同一些情况,也会产生并且不断地产生相对的过剩人口,即过剩的工人人口,这些人口不能为过剩的资本所使用,因为他们只能按照很低的劳动剥削程度来使用,或者至少是因为他们按照一定的剥削程度所提供的利润率已经很低。”(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85页。工人人口的相对过剩意味着剥削程度的降低和资本增值的界限,是资本主义再生产难以为继的根源所在。“资本主义生产决不是发展生产力和生产财富的绝对形式,它反而会在一定点上和这种发展发生冲突。这种冲突部分地出现在周期性危机中,这种危机是由于工人人口中这个或那个部分在他们原来的就业方式上成为过剩所引起的。资本主义生产的限制,是工人的剩余时间。”(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93页。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在增加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时间时才是重要的,这充分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对立和矛盾。

总之,资本主义生产自身存在的矛盾决定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必然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发展的、与人口相比显得惊人巨大的生产力,以及虽然不是与此按同一比例的、比人口增加快得多的资本价值(不仅是它的物质实体)的增加,同这个惊人巨大的生产力为之服务的、与财富的增长相比变得越来越狭小的基础相矛盾,同这个日益膨胀的资本的价值增殖的条件相矛盾。危机就是这样发生的。”(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96页。经济危机有规律地出现形成了连续不断的经济周期,可见,危机是经济周期的关键节点,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论述同时也是对经济周期理论的重要贡献。

(二)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的建构思路

三、货币在经济周期中的作用机制

照马克思看来,货币在经济危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是关键的因素,或者说,货币是经济危机出现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它只是提供了危机出现的可能性。比较正式的表述是“在商品和货币的内在矛盾中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二册,第569页。。在商品和货币的交换中,古典经济学家只看见了买和卖的统一而看不见二者的分离。“货币不仅是‘进行交换的媒介’,同时也是使产品同产品的交换分解为两个彼此独立的、在时间和空间上彼此分离的行为的媒介。”(5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二册,第575页。货币作为交换价值不仅是量的规定,更重要的是其质的规定。“在考察商品的简单形态变化时已经显露出来的危机可能性,通过(直接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彼此分离再次并且以更发展了的形式表现出来。一旦两个过程不能顺利地互相转化而彼此独立,就发生危机。”(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二册,第579页。买和卖的分离只提供了危机的可能性,这种可能表现为两种形式。“危机的第一种形式是商品形态变化本身,即买和卖的分离。危机的第二种形式是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这里货币在两个不同的、彼此分开的时刻执行两种不同的职能。这两种形式都还是十分抽象的,虽然第二种形式比第一种形式具体些。”(5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二册,第582页。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使得劳动产品相互交换的直接同一性被分裂成卖和买之间的对立,流通打破了产品交换的限制。“说互相对立的独立过程形成内部的统一,那也就是说,它们的内部统一是运动于外部的对立中。当内部不独立(因为互相补充)的过程的外部独立化达到一定程度时,统一就要强制地通过危机显示出来。”(6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33页。这种卖和买之间的对立其实是商品交换各种范畴的二重性之间的对立,使用价值和价值、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以及人格化与物化的对立,内在矛盾在商品形态中得到发展的运动形式。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带来的种种对立只是提供了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这些形式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但仅仅是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6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33页。

货币职能造成的分离之所以只是一种危机的可能性,是因为如果买和卖顺利实现了,那么危机也就不会发生,否则就会出现危机。“这个形式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也就是包含着这样的可能性:相互联系和不可分离的因素彼此脱离,因此它们的统一要通过强制的方法实现,它们的相互联系要通过强加在它们的彼此独立性上的暴力来完成。危机无非是生产过程中已经彼此独立的阶段强制地实现统一。”(6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二册,第581页。危机在此可以看做买卖分离的强制统一,是资产阶级经济的一切矛盾的现实综合和强制平衡。“由于商品表现为货币、实现商品交换价值的因素居优势,商品再转化为使用价值的因素居劣势,所有商品的供给就可能大于对所有商品的需求。”(6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二册,第576页。这种买和卖的分离以及需求和供给的失衡会造成商品的生产过剩,包括局部的生产过剩和普遍的生产过剩。生产过剩会导致商品价格下降而引发企业破产,普遍的生产过剩则会导致普遍的经济危机,“危机(因而,生产过剩也是一样)只要包括了主要交易品,就会成为普遍性的。”(6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二册,第577页。

另外,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两种职能间包含着一个直接的矛盾,前者是支付相互抵消的观念上的作用,后者则是社会劳动化身的实际支付,二者矛盾的极端形式就是所谓的货币危机。“这种矛盾在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中称为货币危机的那一时刻暴露得特别明显。这种货币危机只有在一个接一个的支付的锁链和抵销支付的人为制度获得充分发展的地方,才会发生。当这一机构整个被打乱的时候,不问其原因如何,货币就会突然直接地从计算货币的纯粹观念形态变成坚硬的货币。”(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58页。信用制度的发展实现了货币两种职能间矛盾的极端形式,但这种货币危机仍然是以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为基础的。“货币危机是任何普遍的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的一个特殊阶段”(6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58页。,不能脱离于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来谈货币危机,就像不能脱离商品和货币来谈信用一样。在经济危机及其极端形式的货币危机中,作为危机可能性的各种对立开始完全地展现出来,特别是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在危机时期,商品和它的价值形态(货币)之间的对立发展成绝对矛盾。因此,货币的表现形式在这里也是无关紧要的。不管是用金支付,还是用银行券这样的信用货币支付,货币荒都是一样的。”(6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59页。在危机时期,信用是不重要的,商品也是不重要的,只有货币才是最重要的,无论其采取何种存在形式。

在货币职能之外,货币资本也能够造成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形式这个事实,已经包含着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货币不仅起流通手段的作用,而且也起货币资本的作用,同时又会产生这种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使交换从而也使再生产(或者是简单再生产,或者是扩大再生产)得以正常进行的某些条件,而这些条件转变为同样多的造成过程失常的条件,转变为同样多的危机的可能性;因为在这种生产的自发形式中,平衡本身就是一种偶然现象。”(7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58页。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自身正常的组成部分,失衡是常态,均衡才是偶然。货币从流通领域到生产领域参与资本的再生产,增加了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具体而言,资本价值要循环就需要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被卖掉转化为货币,如果是这种情况则不会出现问题,问题出在商品的继续流通,包含了危机的可能性。“但是如果W’继续流通,比如在购买纱的商人手中继续流通,那对于把纱生产出来并卖给商人的单个资本的循环的继续进行,起初也不会有什么影响。整个过程继续进行,与此同时,由此决定的资本家和工人的个人消费也继续进行。这一点在考察危机时很重要。”(7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88页。这种危机的可能性在于资本主义买和卖的脱节进一步转化为生产和消费的脱节。商品数量的生产不取决于市场待满足的需要,而是取决于不断扩大的生产规模。“在一定的界限内,尽管再生产过程排出的商品还没有实际进入个人消费或生产消费,再生产过程还可以按相同的或扩大的规模进行。商品的消费不进入这个商品从中出来的资本循环。”(7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89页。也就是说,商品还没有被消费,进一步的商品再生产已经开始了,在繁荣的表面下掩藏的是生产者以为商品已经卖出并进入消费,实际上商品堆积在转卖者手中滞留于市场。这种生产结构必然的结果就是危机的爆发。“商品的潮流一浪一浪涌来,最后终于发现,以前涌入的潮流只是表面上被消费吞没。商品资本在市场上互相争夺位置。后涌入的商品,为了卖掉只好降低价格出售。以前涌入的商品还没有变成现金,支付期限却已经到来。商品持有者不得不宣告无力支付,或者为了支付不得不给价就卖。这种出售同需求的实际状况绝对无关。同它有关的,只是支付的需求,只是把商品转化为货币的绝对必要。于是危机爆发了。”(7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89页。不仅是消费需求的大幅缩减,而且进一步影响到资本与资本的交换和资本再生产过程的缩减。在此过程中,只有部分商品能够转化为货币,不能进入下一步再生产的货币成为价值储藏的手段。从根本上讲,货币资本仍然执行货币职能。“货币资本在产业资本的循环中,除执行货币职能外,不执行其他任何职能,并且这种货币职能只是由于它和这种循环的其他阶段的联系,才同时具有资本职能的意义。”(7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90页。经济危机的现实性则取决于资本的周转和再生产,资本周转周期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经济危机又成为资本周转周期和经济周期的节点。“这种由若干互相联系的周转组成的包括若干年的周期(资本被它的固定组成部分束缚在这种周期之内),为周期性的危机造成了物质基础。在周期性的危机中,营业要依次通过松弛、中等活跃、急剧上升和危机这几个时期。虽然资本投下的时期是极不相同和极不一致的,但危机总是大规模新投资的起点。因此,就整个社会考察,危机又或多或少地是下一个周转周期的新的物质基础。”(7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207页。

考察经济危机的原因还需回到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现实运动。“不能说危机的抽象形式就是危机的原因。如果有人要问危机的原因,那末他想知道的就是,为什么危机的抽象形式,危机的可能性的形式会从可能性变为现实性。”(7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二册,第588页。经济危机根植于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性质之中,经济危机产生的一般条件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条件。“危机可能发生在:第一,[货币]再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时候;第二,由于生产资本的要素特别是原料的价值变动,如棉花收成减少,因而它的价值增加。我们这里所涉及的还不是价格,而是价值。”(7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二册,第588页。固定资产既定的情况下,原料在歉收等情况下产量会减少,价值却会增加。“为了以原有规模继续生产,货币必须按一定比例再转化为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而现在这个比例被破坏了。”(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二册,第589页。用于原料的投入必须增加,而用于劳动的则会减少,再生产规模下降,使用的可变资本相对减少导致利润率下降。“以利润率和劳动剥削率不变为根据事先规定的固定提成——利息、地租——仍旧不变,有一部分不能支付。于是发生危机。劳动危机和资本危机。”(8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二册,第589页。这种产品会涨价,并导致其他领域再生产的破坏,经济危机会普遍化。同样,在固定资本上追加的部分过多的情况下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因此,在货币市场上作为危机表现出来的,实际上不过是表现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本身的失常。”(8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354页。

四、信用对经济周期的影响分析

在马克思的时代,随着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发展,金属货币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和发挥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小。在分析货币作用的同时,马克思显然认为有必要考察信用对经济周期的影响,具体作用机制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再生产过程的伸缩性使信用制度能够加速经济危机的爆发

信用对经济危机的第一个作用是加速经济周期的运作,加剧经济危机的爆发。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随着利润率的降低,资本价值预期收入减少,货币资本闲置,市场上商品价格大幅下降,固定资本贬值,整个再生产过程陷入停滞和混乱,这一过程会因为债务链条的崩溃而加剧。“这种混乱和停滞,会削弱货币的那种和资本一同发展起来并以这些预定的价格关系为基础的支付手段职能,会在许多地方破坏一定期限内的支付债务的锁链,而在和资本一同发展起来的信用制度由此崩溃时,会更加严重起来,由此引起强烈的严重危机,突然的强制贬值,以及再生产过程的实际的停滞和混乱,从而引起再生产的实际的缩小。”(8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83页。实际上,信用制度不只是加剧了危机的爆发,而是渗入了再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从源头和机制上加速经济危机的形成,因为再生产过程自身的伸缩性。“在再生产过程有巨大的伸缩性,能够不断突破每一次遇到的限制时,它在生产本身中不会发现任何限制,或者只会发现有很大伸缩性的限制。因此,除了由于商品性质造成的W—G和G—W的分离以外,这里将会产生一种虚假的需求。”(8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40页。由商品到货币,再到信用,再生产过程买和卖的分离被强化和加剧,商品生产与最终消费之间的环节增多阻碍了市场参与者对实际情况的认知。在流通领域的商人资本越来越成为独立的部分,力图外在于再生产进程,但清算终究会来临。“尽管商人资本的运动已经独立化了,它始终只是产业资本在流通领域内的运动。但是,由于商人资本的独立化,它的运动在一定界限内就不受再生产过程的限制,因此,甚至还会驱使再生产过程越出它的各种限制。内部的依赖性和外部的独立性会使商人资本达到这样一点,这时,内部联系要通过暴力即通过一次危机来恢复。”(8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40页。

(二)信用制度的发展使得独立的货币危机和信用危机成为可能

信用不仅能够加剧经济危机的爆发,而且也开始成为特殊情况下经济危机的诱发因素和表现形式。“银行和信用同时又成了使资本主义生产超出它本身界限的最有力的手段,也是引起危机和欺诈行为的一种最有效的工具。”(8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686页。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流通领域取代市场领域成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最脆弱的环节,“在危机中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8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340页。值得注意的是,信用制度的发展确实使得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商人资本和货币资本的独立化运动使得独立货币危机与信用危机成为可能,而且它们有着独特的触发机制。

资本主义生产的一个独特现象就是货币取代商品成为再生产的目标,货币和信用以牺牲商品价值为手段使自身不断增殖,独立的货币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必然结果。“在以前的生产方式中没有这种现象,因为在它们借以运动的那种狭隘的基础上,信用和信用货币都还没有得到发展。一旦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从而表现为一个处于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很清楚,只要银行的信用没有动摇,银行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增加信用货币就会缓和恐慌,但通过收缩信用货币就会加剧恐慌。”(8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85页。银行的信用及信用货币逐步成为整个生产过程的主导因素,直接影响着再生产过程。“信用货币的这个基础是和生产方式本身的基础一起形成的。信用货币的贬值(当然不是说它的只是幻想的货币资格的丧失)会动摇一切现有的关系。”(9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85页。

(三)以信用为基础的经济危机根本原因仍在于过度生产与有限消费的矛盾

以信用为基础的再生产过程中,信用紧缩会追逐现金从而引发经济危机,但是危机的根本原因仍然在于资本增值与消费萎缩的矛盾,信用和货币问题只是表象。“所以乍看起来,好象整个危机只表现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而且,事实上问题只是在于汇票能否兑换为货币。但是这种汇票多数是代表现实买卖的,而这种现实买卖的扩大远远超过社会需要的限度这一事实,归根到底是整个危机的基础。”(9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55页。在危机爆发后,再生产过程的正常状态受到破坏,信用就会减少,生产资本过剩。经济危机展现的各部门生产的不平衡以及最终消费和资本积累之间的不平衡,背后还有更加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工人阶级的普遍贫困与资产阶级追逐无限利润之间的矛盾。工人的消费能力不仅受限于工资规律,而且只有他们能为资产阶级带来利润的时候才能被雇佣从而形成了过剩劳动力,故而生产资本的补偿只能依赖于非生产阶级的消费能力。“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象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9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48页。

虽然经济危机的基础没有改变,但是信用发展确实为再生产过程带来了诸多变化,伴随商业信用出现的纯粹欺诈营业、利用别人资本所进行的投机以及难以实现的资本回流等等。所以由此引发的经济危机和信用危机是不能依赖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加以应对的。“这全部人为的使再生产过程猛烈扩大的体系,当然不会因为有一家象英格兰银行这样的银行,用它的纸券,给一切投机者以他们所缺少的资本,并把全部已经跌价的商品按原来的名义价值购买进来,就可以医治好。”(9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55页。信用的发展遮蔽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实际运作方式,人们容易将看到的金融票据看作实际价值本身,将危机最先在金融领域爆发看作危机的原因,表象遮蔽了实质,误导了判断的形成。“在这里,一切都以颠倒的形式表现出来,因为在这个纸券的世界里,现实价格和它的现实要素不会在任何地方表现出来。表现出来的只是金银条块、硬币、银行券、汇票、有价证券。在全国金融中心,例如伦敦,这种颠倒表现得尤为明显。全部过程都变为不可理解;而在生产中心,情况就不象这么厉害。”(10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55页。在信用制度充分发展的世界市场下,最终会看到经济周期表现为各个国家同时会出现出口过剩和进口过剩,物价上涨和信用扩张,最后是经济的总崩溃,进而黄金从各个国家依次流出。“这个现象的普遍性证明:1.金的流出只是危机的现象,而不是危机的原因;2.金的流出现象在不同各国发生的顺序只是表明,什么时候轮到这些国家必须结清总账,什么时候轮到这些国家发生危机,并且什么时候危机的潜在要素轮到在这些国家内爆发。”(10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57页。货币和信用流动虽然会触发经济危机的爆发,但从根本上说,它们只是危机的现象,危机的原因并没有因为信用制度的发展而有所改变。

(四)信用对经济周期的推动作用

照马克思看来,尽管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信用和信用货币不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但是没有信用和信用货币,却不会产生经济周期。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说:“在以前的生产方式中没有这种现象,因为在它们借以运动的那种狭隘的基础上,信用和信用货币都还没有得到发展。一旦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从而表现为一个处于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很清楚,只要银行的信用没有动摇,银行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增加信用货币就会缓和恐慌,但通过收缩信用货币就会加剧恐慌。”(10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85页。但是,马克思也反过来看到,信用不仅加速甚至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而且在经济危机之后,信用扩张也有助于经济状况的好转和经济景气的再次到来。借助于利息率和借贷资本等等,信用在整个经济周期的运作过程中都起着推动的作用。“如果再生产过程再一次达到过度紧张状态以前的那种繁荣局面,商业信用就会大大扩张,这种扩张实际上又是资本容易流回和生产扩大的‘健全’基础。”(10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53页。在这一时期,利息率保持在很低的水平,保证了借贷资本的相对充裕,以及产业资本的现实扩大,借贷资本和产业资本在此相互结合。“由于资本容易并且有规则地流回,加上商业信用扩大,这就保证了借贷资本的供给(虽然需求已经增长),防止了利息率水平的上升。”(10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53页。借贷资本的积累过程也是货币作为借贷货币沉淀下来的过程,与资本的现实积累有很大的区别,也就是说借贷资本并不总是与产业资本彼此结合,甚至更多的时候是彼此相反。货币资本积累的扩大有可能是资本现实积累的结果,也有可能是其他因素导致甚至资本的现实积累停滞的结果。“仅仅由于这些和现实积累相独立但和它相伴随的要素扩大了借贷资本的积累,就总会在周期的一定阶段出现货币资本的过剩;并且这种过剩会随着信用的扩大而发展。因此,驱使生产过程突破资本主义界限的必然性,同时也一定会随着这种过剩而发展,也就是产生贸易过剩,生产过剩,信用过剩。同时,这种现象必然总是在引起反作用的各种形式上出现。”(10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75页。借贷资本与信用的结合促使资本主义生产突破其积累的既定界限,从而导致全面的过剩,经济景气后继乏力,经济发展预期开始转向悲观。银行意识到风险的上升,利息率开始提高到其平均水平以上。“只要新的危机爆发,信用突然停止,支付停滞,再生产过程瘫痪,并且,除了上述的例外情况,在借贷资本几乎绝对缺乏的同时,闲置的产业资本发生过剩,这时,利息率就会再升到它的最高限度。”(10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53页。

五、结语

猜你喜欢
经济周期全集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经济周期调整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在史论结合中认识和理解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历史与理论》评介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美国经济数据背后:“拉长”的经济周期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全集
经济周期形成原因的新假说——经济周期受天体运行周期影响
竺可桢学——《竺可桢全集》催生的一轮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