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筑理想 “小学校”助成长
——大班课程故事“我和小学有个约会”的发展历程

2021-01-09 02:00:58
幼儿100 2020年33期
关键词:红领巾书包哥哥

江阴市城中实验小学,一所与我们幼儿园仅一街之遥的百年老校,她蕴含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学校里的每一个墙面、每一个展板、每一个转角都能给孩子们带来无限的遐想。自从孩子们进入大班以来,每天都能看到哥哥姐姐在操场上踢球、做操、奔跑,每天都能听到哥哥姐姐琅琅的书声、广播里的眼保健操和规律性播放的优美音乐,每天也会从各种渠道听到对小学的评价。“小学”对孩子们来说就是神秘、有趣、焦虑、长大的代名词,教学楼的不同、盥洗室的不同、校园景色的不同都能给孩子们不一样的感受;小学学什么、怎么学都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而在大班课程中,也要求我们做好幼小衔接,在孩子的心理和能力上都要为大班的幼儿做好进入小学的准备。所以我们将小学资源纳入研究范围,带着孩子走进小学,寻找感兴趣的话题,帮助他们获得经验,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想法、表达想法,让我们的研究不仅仅体现在说教上,让孩子们能实现真正意义上“幼小衔接”。

一、“大学校”里的“小美好”——我想上小学

1.同伴辩论:小学好不好?

“马上我们就要上小学了!妈妈说,我不上城中小学,那我们俩以后就不能经常见面了!我不想上小学。”“对呀,我们马上就要分开了,真难过!”汐汐和小吴一边吃着点心,一边看着小学操场正在做操的哥哥姐姐说。“没关系呀,上了小学,我们可以交到更多的好朋友。”这时候一旁的小金加入了他们的谈话。“我也不想上小学,我看见我哥哥每天都要做很多作业,可忙了!”田田说。“小学里会学很多知识,我觉得我会变得很聪明,这样长大了我才能去开飞机,我想上小学的!”乐乐骄傲地说道。“小学里的桌子是每人一张呢,跟我们幼儿园不一样!”“上了小学还能背书包,里面可以装很多书!”窗台边的孩子从最初的两个慢慢变成站了满满一排。“那你们觉得上小学好不好?”我的一句话让孩子们的讨论一下子热起来。“我觉得好,上了小学我就能跟哥哥姐姐一样在这个大操场上上课了!”“我也觉得好,妈妈给我准备了新书包!”“我觉得不好,上了小学还要考试呢!”“我觉得很好,上小学了就说明我们长大了,以后我们在这里跑步的时候张老师就可以带着大班的弟弟妹妹在窗户边给我们加油了!”……

孩子对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充满了激动与忐忑,上小学是每个孩子成长中必须经历的,让他们怀着怎样的心情踏进小学的大门呢?担忧、恐惧,还是向往、兴奋、激动,答案毋庸置疑。但如何让孩子充满期待地进入小学,对小学生活产生兴趣,我觉得光靠教师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帮助他们,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想上小学,用他们的内驱力来触动他们更好地做好幼小衔接。小学资源摆在眼前,如何利用这个资源,真正发挥教育价值和意义,那就必须让孩子深入其中,一探究竟,小学到底是怎样的?

2.实地考察:小学到底什么样?

“小学是不是和大家想象的一样呢?你们想去小学看看吗?如果去了小学我们可以看些什么呢?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我问道。“我想知道哥哥姐姐在小学里到底学什么?他们是怎么上课的?”“我想看看哥哥姐姐的书包里放了些什么?”“每次我们都在哥哥姐姐的操场上玩,小学里面还有什么呢?”“哥哥姐姐上课的时候要是想上厕所、想喝水怎么办?”“哥哥姐姐每天是几点钟上学?”

实地考察前,我们一起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考察团审议,几乎每一个孩子都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对小学里的东西都非常感兴趣,一颗颗心都已经飞到小学里了。这一次的讨论虽然发起人是我,但是真正参与讨论,发表观点的都是孩子。整个审议过程我专注于倾听,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在孩子们不断阐述中,不仅让我真正了解了孩子的兴趣和已有经验,更是让他们不断明晰此次实地考察的真正目的。

小学考察团成立了,孩子们带着自己的问题,准备了记录工具,出发了。观察、记录、拍照、采访、咨询……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各自寻找自己的答案。寂静的校园里留下他们忙碌的身影。

3.我心飞翔:我想上小学!

参观完小学回来后,孩子们一直都很兴奋。回到教室后,我们的分享活动无比热烈。“哥哥姐姐上课的时候眼睛都看着老师的!”“包老师上课声音好大,讲话一高一低的真有趣!”“我看见哥哥姐姐做眼保健操呢!我还跟着学了!”“哥哥姐姐的学校里还有一个地方有好多水池,老师说那里是做实验的。”“我去参观了哥哥姐姐的厕所,他们有男生厕所和女生厕所呢!男生厕所好臭,一点没有我们幼儿园干净。”……教室里充斥着他们的发现,通过多种方法寻找答案,孩子们发现好多地方是不一样的,小学并不是想象的那样,而是充满了勃勃生机,小学生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在此次考察中,我们还收到了哥哥姐姐特意给孩子们准备的画——《弟弟妹妹听我说》,每个孩子都很认真地欣赏着画中的内容,畅想自己成为一名小学生,再也没人说不愿意上小学了。

我们的“画说”小学也在孩子们的笔下呈现出来,小学生活自然而然进入了孩子们的话题里,进入他们的画里,进入他们的游戏里。

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而真正的课程资源是要建构幼儿的发展,真正发挥其价值和意义。孩子才是课程的主体者,他们喜欢去探索、交往、体验和感受。孩子只有在亲身感受下,内心才能得到冲击。

二、“大学校”里的“小问题”——小学操场到底有多大

随着小学话题的不断升温,第一次的考察效果已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需求,他们对小学的问题越来越多,“哥哥姐姐学什么?”“哥哥姐姐中午吃什么?”“他们上课上多久?”那应该先从哪个问题入手呢?孩子感兴趣的事物有很多,但并非所有的兴趣点都有探究的价值,或者能够转化为“认知冲突”,进而引发深入的学习。我们经过讨论,决定进行投票——“你最想研究的……”。

经过大家的讨论,一共产生了7 个感兴趣的话题,而“小学操场到底有多大”以27 票位居榜首。“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小学操场有多大呀?”“用尺量!”小丁脱口而出。“哪里有那么长的尺呀!操场可是很大的!”政霖着急地说。“那不用尺,用什么量?”“我知道,我知道,我有一次看见我外公量家里的地砖,他是用脚量的!”之贤激动地说。“用脚怎么量,我们的脚上又没有标记!”“反正我看见外公走了2 步,他就说这块砖是1 米长!”“难道你外公的脚是尺?”下面的孩子都哈哈大笑起来。我说:“你们可别小看之贤外公噢,用脚量也是一种方法,如果每一步都一样大,那我们只要把一步的长度记录下来,那走了多少步不就量出来了。”“对啦!”佑佑一拍脑门大声地说:“我也看见过我奶奶用手量衣服的长短的。那我也可以用手量呀!”“原来用我们身体的部位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噢,除了用我们的身体还可以用什么呢?现在我们分小组大家一起来想一想。”于是小组讨论开始了,每一组都讨论得热火朝天。于是我们的测量工具大搜罗分享会开始啦!令我惊讶的是,孩子们的想法十分有趣,毛根、蜡笔盒、鞋带、手臂,连楼下的体育器械都成了他们手中的利器。“用这些工具怎么测量呢?”我追问道。“我们把它们摆在地上,然后数数一共用了多少个就知道了!”“你想加入哪个测量小组呢?”每一个孩子都选择了自己想参加的小组,拿好了测量工具,二话不说,测量开始。孩子们在操场上热火朝天地量了起来,小方、小孟手里的圈圈此起彼伏地挥动着,夏夏、辰辰拉着卷尺向前奔跑,缪缪、汐汐的绳子在地上拉得直直的,一边的人体测量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经过两天的测量,答案终于出来了,每一组的小组长报告测量的数量:蜡笔盒用了400 多个,毛根用了900 多根,跨栏用了120 个……此刻我出马帮助他们换算成了米数。可是哪一组才是正确的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也没法给出正确的答案。“找小学里的老师或者哥哥姐姐去咨询呀!”对呀,我们委派“小记者”去采访了小学里的体育老师。体育老师说小学操场内圈周长一共200 米。当知道这个答案时,卷尺组的孩子们兴奋地跳了起来,他们的答案最接近。看着孩子们兴奋的表情,我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

小学的资源很多,孩子们想研究的内容也很多,但是我们不能被孩子们牵着鼻子走,东打一枪西开一炮,我们用投票的方式帮助孩子聚焦问题——小学操场有多大,在无形中也是引导孩子学习如何汇总、如何聚焦。而在这一次的实地测量中,我惊叹于孩子们的想法,他们能够想到利用身边的有限材料、自身的条件进行不同的测量,他们为自己的发现而高兴,也时时刻刻与同伴分享着惊喜,我更是时时被他们感动着。一步一步沿着操场走,和同伴一起手拉手不松开,孩子们一个接一个摆放测量工具,分工明确,目标一致,我觉得这就是课程的魅力,孩子们的学习方式不受限制,思维空间不受阻碍,他们尽情发挥。放慢我们的脚步,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三、“大学校”里的“小担忧”——上学忘带东西怎么办

1.今天我忘带书包了!

在一次参观、一次测量的活动后,孩子们已经把自己当成了一名准小学生,他们每天开开心心地背着书包来上学,感受着即将成为小学生的激动。这一天石头气喘吁吁地跑进教室,“张老师,你快下去看看乐乐,他在门口哭呢!”我听后立刻赶到门卫室,一番询问才知道,原来乐乐今天忘带书包了。乐乐说昨天整理好小书包就睡觉了,早上妈妈睡过头,起床后就拉着他走了,所以书包忘记拿了,在车上的时候才想起来,可是妈妈赶着上班,所以不能回去拿了。我安慰了他一番,回到教室后乐乐还是一直闷闷不乐。

2.小小备忘录。

自从带书包以来,总有几个孩子会因为一些原因忘带,平时带回去的表格也会有一些孩子忘带。让即将上小学的孩子学会整理身边的物品,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每一位大班孩子的必修课,同时也是我们课程的特色之一。上午我就和孩子们开展了讨论:“怎样才能不忘记东西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张老师,你不是教过我们可以把明天要带的东西放在家门口换鞋的地方,这样出门的时候就不会忘记啦!”“可以自己画一幅画,把要带的东西画下来,贴在门上就不会忘记啦!”“每天晚上把自己要带的东西放在小书包里,然后把书包放在鞋子上就不会忘记啦!”孩子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想法,提出了可行的建议。“对呀,我们可以制作一个小小备忘录,把你要带的东西记录在上面,每天都翻一下,这样就不会忘记啦。如果你完成了,还可以给自己画个小花鼓励一下噢!”小小备忘录的出现让孩子们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时至今日,对孩子来说已经不是知识上的增长,而是能力上的大步向前,这些潜在的能力将为他们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想这就是课程的魅力吧!

四、“小学校”里的“大变化”——我的计划我做主

1.哥哥姐姐每天都要做些什么?

“阿宝,你知道小学里的哥哥姐姐每天都做些什么吗?”自由活动时,小钱一边画画一边问旁边的阿宝。“知道呀,上课呀!我上次参观小学的时候看到哥哥姐姐教室的墙上贴着一张表格,跟我姐姐笔盒里的表格差不多,妈妈说那个叫课程表,就是告诉我们要上什么课的。你看,我也有一张,我叫我姐姐帮我画的。”阿宝跟小钱炫耀着笔盒里的一张迷你小卡片。“看了这个表格就知道每天要上什么课了?”“对呀,还能知道下一节课是什么课,我们就可以提前准备好了,你看我姐姐给我写的是语文课。”两个孩子挤在小笔盒前聊着。这时第三个小脑袋挤了进来,“哥哥姐姐一天要上几节课呀?他们有自由活动吗?自由活动时能跟我们一样吗?”浩浩疑惑地问道。“我姐姐说,她们上完一节课可以休息10 分钟的,也是自由活动。”阿宝俨然成了小学百事通,孩子们都喜欢围着他问东问西。

2.我的计划我做主。

隔着一条街,我们时而能听到小学里的嬉闹声,时而感觉小学里鸦雀无声,孩子们对小学生在干些什么充满好奇。在阿宝的介绍下,原来哥哥姐姐的活动都是按照课程表进行的,孩子们立刻提出我们也可以为自己设计一张“课程表”。遵循孩子的想法,我及时进行了助推:“你们觉得我们的‘课程表’可以怎么设计呢?”“可是幼儿园没有跟小学里一样的课,我们的还叫‘课程表’吗?”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让孩子们的思维有了碰撞。“我觉得可以跟我们设计游戏计划书一样,我们有了游戏计划书,不就知道先玩什么,再玩什么,最后玩什么?”“对呀,我们也可以设计和游戏计划书一样的!”“可以叫计划书,把我们要做的事情计划一下。”“那我们可以计划哪些要做的事情呢?”在大家的商量下,《我的计划书》诞生了。设计者们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计划,“我计划今天要喝4 杯水,上午喝两杯,下午喝两杯!”“我计划今天要跟乐乐学习怎么变海胆!”“我计划今天要跟王斯宜玩!”做好计划再行动,可以帮助孩子们明确目标,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的能力也在问题情境中获得挑战,得到了提高。其背后深远的意义,比教师硬性布置任务让孩子完成获得的能力更为深刻,影响更为久远。儿童的视角,让我发现孩子的能力是无限的,我们要学会助推、学会等待,因为每一次问题的解决、矛盾的冲突都是促进孩子发展的珍贵时刻。伴随着课程的生长,无论是孩子的语言能力、表征水平,还是团队合作、计划设计等等,这些也在枝头发芽、生长。

五、“小学校”里的“大梦想”——我要戴上红领巾

1.神圣的入队仪式。

吃过点心,几个孩子围在窗边张望着,我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你们在看什么?”“张老师,你看,小学操场的司令台旁边在造房子,为什么他们要在操场上造房子,那样哥哥姐姐不是就不能跑步了,我们以后上了小学还有操场吗?”“造房子?”我一听也纳闷了,定睛一看,原来对面在搭脚手架。不一会儿,一块大布打开来,原来是要举行新生入队仪式,这是一个多好的机会,可以让孩子们近距离观看,感受小学的与众不同。我立刻向园部申请,是否能联系小学让我们去现场参观,不多久好消息来了——明天一早可以去参观!孩子们乐翻了。

第二天一早,我就带着孩子们来到小学操场上观看一年级小朋友的入队仪式。小学生们一排一排整齐地站立着,旁边还站着手拿红领巾的六年级哥哥姐姐,在校长的主持下,哥哥姐姐们给一年级小朋友戴上了红领巾,站在一旁的我们也一个个站得笔直,一眨不眨地观摩着。孩子们模仿着哥哥姐姐敬队礼的动作,高举右拳进行宣誓,聆听着少先队队歌,还一起在入队仪式的大幕布前留下合影,每一个孩子都无比神气。他们对上小学又多了一份憧憬。

2.我要学系红领巾。

回到教室后,红领巾成了热门话题,“原来上了小学可以戴红领巾的!”“我姐姐每天都戴红领巾上学的,可神气了!”听着他们的交谈,我想此时若能让他们也来试着戴红领巾,他们内心一定会被触动。说干就干,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自我服务三部曲”开始啦,孩子们拿着窗台上的红领巾,一边看着图谱一边对着镜子认真地练习起来。“张老师,我打了一个结,怎么也解不开来!”“孟言,你快帮帮我!”“我会啦,我会啦!”学系红领巾的热潮弥漫着整个教室……

对红领巾的渴望和憧憬代表着孩子们对小学生活的热切期盼!鲜艳的红领巾让孩子们具有一种神圣的光荣感以及对成长的美好期待,红色映衬在孩子们的心中,戴上红领巾的光荣感让他们激动不已。在这次探索中,我们的内容和目标并不是既定的,也并非来源于教师的“异想天开”,而是以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为生长点,为了帮助孩子们的内心得到满足而设计的,这也是贴近实际,尊重主体性的表现。

六、“小学校”里的“大成长”——小学,我来啦

我们一直在思考,有没有一种方式不仅能让孩子在能力上得到提升,在心灵对小学充满期待,在以后的小学现实生活中也能帮助孩子,在这一次对小学资源探索中我们找到了。“我和小学有个约会”是孩子和教师一起进行的一段美妙旅程,是引发孩子进行深度学习的载体,是孩子自主而连续地建构自己经验的过程。源于孩子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课程推进路径。“测量大PK”“时钟滴答滴”“自我管理三部曲”“我的计划我做主”“我是小小整理王”“‘画说’小学”,一系列的活动都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引领者他们踏进小学的大门。在我们的探究中并不是每一次都能到达成功彼岸,但儿童的视角告诉我,孩子每一次面对的问题和失败,都是一次成长的历练。

在经过一学期的探索后,我们的孩子可以骄傲地说:“小学,我来啦!”

猜你喜欢
红领巾书包哥哥
哥哥
都市(2022年1期)2022-03-08 02:23:30
红领巾要戴好
快乐语文(2021年36期)2022-01-18 05:48:58
《红领巾》的“童年照”
我的书包
少儿美术(2021年1期)2021-04-26 14:22:06
减负书包
幽默大师(2020年5期)2020-12-05 23:25:11
哥哥的生日
我的书包
藏在书包里的回忆
“红领巾”是谁
快乐语文(2018年36期)2018-03-12 00:55:54
还猪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