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手术麻醉中的应用分析

2021-01-09 07:43张朝庆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16期
关键词:麻药动力学血流

张朝庆

(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麻醉科,辽宁 沈阳 110000)

老年患者由于年龄大,机体衰退,基础疾病多,耐受性差,故对手术麻醉管理的要求更高,在麻醉方式的选择上需要审慎,一方面既要麻醉起效快,另一方面又要保证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安全有效[1]。本研究旨在探讨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8月-2018年3月132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符合ASA分级Ⅰ-Ⅲ级,无麻醉禁忌证,排除标准:(1)有慢性疼痛综合征;(2)心肝肺功能不全;(3)神经系统疾患。男69例,女63例,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37.64±6.05)岁。按麻醉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各66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方法:2组患者均不术前用药,入室后建立静脉通道补液,连续监护,观察组采取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神经刺激器的辅助下,腰丛阻滞以L4旁开3-4 cm为神经穿刺点,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找到腰丛神经后,减少刺激电流至0.3-0.4mA,仍见肌肉收缩,此时注入0.45%罗哌卡因实验剂量5 m1,无任何异常后将余下局麻药注入,每注入5ml回抽无血后再继续注入。坐骨神经阻滞采取Labat’s入路,穿刺点位置在髂后上棘与股骨大转子之间的连线中点向内5cm处,局麻后垂直刺入穿刺针,见臀肌颤搐,以足背伸屈为准,减小电流注入实验剂量,无任何异常后将余下局麻药注入。对照组采取腰硬联合麻醉:以L3-4椎间隙为穿刺点,注入0.5%罗哌卡因重比重液3 ml,将硬膜外导管置入靠近头端的位置,将麻醉平面调至T8以下,每隔5分钟进行1次麻醉平面的测试[2],必要时硬膜外腔追加麻醉药。

3 观察指标:监测2组患者基线(T0)、麻醉5分钟(T1)、麻醉10分钟(T2)、麻醉15分钟(T3)、麻醉20分钟(T4))、麻醉30分钟(T5)、术毕(T6)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同时记录2组的不良反应。

5 结果

5.1 2组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观察组的HR、MAP、SpO2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

5.2 2组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发生低血压2例,发生率为3.03%;对照组发生低血压4例,血管迷走反射1例,心动过缓1例,发生率为9.09%,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目前手术麻醉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对于老年人而言,由于其重要器官的储备功能下降,循环系统代偿调节能力减弱,在麻醉手术的刺激下容易出现失代偿状态,出现血压波动及呼吸、循环抑制等一系列不良反应[3],因此对于麻醉方法的要求很高。区域阻滞麻醉是下肢骨科手术常选择的麻醉方式,既往研究表明,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不会引起交感阻滞作用,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小,加上近些年又可在外周神经刺激器的辅助下进行麻醉,其精确性、有效性与安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4]。与腰硬联合麻醉比较优缺点,腰硬联合麻醉虽然起效快,时间可控,但腰麻上界阻滞平面的控制难度大,可引起血管扩张,特别是如果需要增加局麻药的剂量,则容易导致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发生很大的波动[5]。与其相比,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安全性更高,但是也有一定的缺点,那便是对麻醉医生的技术要求高,需要麻醉师做到精确定位,不然可引起腹膜后血肿、局麻药中毒、不典型双侧阻滞等不良反应[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HR、MAP、SpO2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虽然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有利于减少血流动力学的波动。证明,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采取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可提供更平稳的血流动力学,帮助患者顺利度过手术。

猜你喜欢
麻药动力学血流
《空气动力学学报》征稿简则
小天体环的轨道动力学
具有Markov切换的非线性随机SIQS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行为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脱单
麻药
利用相对运动巧解动力学问题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