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曦
【摘要】目的:在慢性乙型肝炎护理中应用PDCA循环护理模式,并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12月在我院治疗的9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PDCA循环护理模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用药依从性评分、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护理中应用PDCA循环护理模式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缓解其焦虑情绪,提高其用药依从性,值得推广。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PDCA循环;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01-0099-02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慢性传染病,据WHO报道,每年死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患者约为100万人,而我国正是HBV感染高流行国家,因此,如何给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效的治疗及护理非常重要[1]。PDCA循环护理模式是一套标准化、科学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共包括四个阶段,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通过周而复始的运转以上四个环节,可及时纠正错误,改进、优化护理方案,提高护理质量。本文将在慢性乙型肝炎护理中应用PDCA循环护理模式,并分析其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12月在我院治疗的9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纳入标准:①根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②临床资料完整;③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精神异常、沟通障碍患者;②合并其他严重肝肾疾病患者;③无法配合治疗及护理患者等。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男性28例,女性18例,年龄21~49岁,平均年龄(29.96±3.34)岁;病程6个月-2.8年,平均病程(1.67±0.55)年;病情严重程度:轻度17例、中度22例、重度7例。对照组46例,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龄22~50岁,平均年龄(30.02±3.57)岁;病程7个月~2.7年,平均病程(1.64±0.59)年;病情严重程度:轻度16例、中度24例、重度6例。两组患者上述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本次研究已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采取PDCA循环护理模式,具体方法:①计划:通过分析以往的护理情况、查阅文献,发现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的因素可分为患者因素、护理人员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患者因素主要为疾病认知不足,存在自卑、易怒、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护理人员因素主要为对疾病无全面、系统了解,开展健康教育以及专业化护理的能力不足,忽视患者的全面、个性化评估;社会环境因素主要为孤立和歧视,影响患者的正常社交;②实施:应定期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教育,纠正其错误认知;及时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患者针对性的疏导,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定期组织疾病专题知识讲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强调个性化评估的重要性;为患者寻求家庭及社会支持,缓解患者的孤独感;③检查:加强质量控制工作,定期评估计划实施效果,分析重点问题的反馈效果;④处理: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和优化,总结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方法及措施,并转入下一循环。
1.3 评价标准 使用生存质量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用药依从性问卷评价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焦虑情绪及用药依从性[2]生存质量量表包括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四个部分以及总体生存质量,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生存质量越高。SAS量表共20个条目,每条均为1~4分制,正向评分15个,反向评分5个,根据常模结果,将50分作为分界值,分为轻度焦虑(50~59分)、中度焦虑(60~69分)、重度焦虑(70分以上)几个等级。用药依从性包括三个方面,包括规范用药、生活方式、定期复查,总分27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治疗依从性良好。使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评价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总分100分,分為满意(90~100分)、较满意(70~89分)、不满意(70分以下)几个等级,前两项合计为总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取x±s表示,计数资料采取%表示,使用t、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存质量评分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各维度生存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 焦虑情绪及用药依从性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2.3 护理满意度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95.65%,对照组为76.09,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3。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治疗及管理的目标也不再局限于疾病的预防及治愈,治疗效果的评价也不再单纯以疾病为中心,而是强调在控制疾病的同时,缓解患者的心理障碍,帮助其恢复社会角色,在治疗及预后评价方面,也更加重视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生存质量评价[3]。研究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均受到严重影响,生存质量较差[4]。因此,在临床护理时,不仅应关注其症状及体征变化,还应重视其社会功能及心理障碍。
应用PDCA循环模式后,可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全面、个体化的评估,从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理干预方案。同时,通过对各个护理环节进行查找、分析、处理、改进,可不断完善护理工作,并形成一套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工作流程,从而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及生存质量。此外,应用PDCA循环模式后,护理人员可不断分析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形成良性循环,使患者的消极状态逐步转变为积极状态,从而更加积极的配合治疗。以往有报道显示,对患者应用PDCA循环护理模式后其护理满意度可达到95.45%,而常规护理的护理满意度仅为81.82%[5]。
在本次研究中,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用药依从性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应用PDCA循环护理模式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用药依从性以及不良心理。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为 95.65%,对照组为76.09,差异明显(P<0.05),表明患者对PDCA循环护理的满意度更高,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与以往报道基本相符。生存质量是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而出现的新评价标准,可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层面给予患者综合评估。《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指出,阻止及延缓疾病进展、减少并发症发生、延长患者存活时间、改善其生存质量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由此可见,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非常重要[6-8]。分析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可见心理障碍、社会功能减退是重要原因。同时,从以往的临床治疗情况上看,患者病程越长,其心理障碍问题越严重,严重影响其治疗及预后。PDCA循环模式可根据患者的生理、心理状况及特点,从各个护理环节人手查找、分析其改进方案、处理方法,并制定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干预方案,对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生存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均具有积极意义。有报道显示[9],对患者应用PDCA循环护理干预后,其漏服药比例从27%降至10%,也证实了PDCA循环护理的应用价值,与本次研究相符。
综上所述,在慢性乙型肝炎护理中应用PDCA循环护理模式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缓解其焦虑情绪,提高其用药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波.PDCA循环护理模式在慢性乙型肝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6):310-311.
[2]杨洋,高春景.PDCA循环护理模式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9,26(9):167-169.
[3]张惠敏.PDCA管理循环护理模式在慢性乙肝临床康复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9):76-77,80.
[4]孫振俊,戴明循环护理模式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效果评价[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21):2711-2713.
[5]高阳.PDCA循环护理模式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护理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农村卫生,2019,11(10):56:
[6]邱燕燕,陈少华.PDCA循环护理模式在慢性乙型肝炎护理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7):175-177.
[7]张华娟,李剑锋.PDCA循环护理模式在慢性乙型肝炎护理中应用的可行性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2018,11(18):73.
[8]勇伟娜.PDCA循环式护理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8):171-172.
[9]常清.PDCA循环护理模式在慢性乙型肝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8,7(4):796-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