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超
在目前的射击训练实践中,对于青少年射手的心理训练往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充分实践。本文结合本人长期进行射击训练的教学经验,对青少年射手的心理训练目的、作用、具体方法、效果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结果表明,青少年有自身的心理特点,针对青少年射手的特点进行心理训练可以切实地提高射手的运动成绩。
1 前言
随着国内外射击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心理训练在专业队的射击训练中已经得到了广泛使用。但对于构成中国射击运动基础的业余运动队,往往因为认识和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很少系统地对青少年射手进行心理训练。由于青少年的心理不成熟和可塑性高,及早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可以使青少年射手在接触射击运动的一开始就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予以强化(本文以下将对我省优秀男子步枪运动员盛李豪及另外三名队员进行举例说明)。对于他们进入专业队后很大程度避免心理的负面影响也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尽早地、有针对性的对青少年射手进行心理训练,对于提高射击运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有其自身的特点,照搬专业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方法往往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因此,通过对青少年射手心理训练的特点、具体方法、效果等进行分析探讨,总结出青少年射手心理训练的基本规律、方法、原则等,以提高基层射击教练员对青少年运动员心理训练重要的认识,并通过技术训练与心理训练的有机结合的方式,促进基层射击训练水平的提高,为专业队输送高水平的射击人才做贡献。
2 探讨方法和探讨对象
在探讨中结合了文献资料法、实验法等多种探讨方法。同时结合自己长期从事专业以及青少年射击训练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些心理训练的方法并在苏州市射击队男子步枪中实践。此次探讨的主要试验对象苏州市射击队男子步枪少年组,训练过程是从组队(2017年3月至2019年8月)参加江苏省青少年射击比赛开始,其组成队员是从各个小学招收五、六年级的学生4人,分别是盛李豪(2004年出生)、朱紊汐(2006年出生)、王泽宁(2006年出生)和李柯奥(2006年出生)。
3 青少年射手心理训练的机理探讨
射击比赛是个体间对抗的静力性运动体育项目。发射子弹数量多,比赛持续长时间,对运动员心理稳定性,动作规范性要求很高。随着现代射击运动水平的提高,比赛争夺越来越激烈,心理作用更加显著,射击比赛就是比心理的观点已被射击界普遍认可。
国内外不少研究机构对于心理训练的效果做过较深入的研究,其结论是心理训练的成果是确切的,很多心理方法具有推广价值。
从青少年射手训练的原理来看,人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生理与心理、身体与精神是互相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在学习射击技术的过程中也必定有心理活动的参与调节,心理活动是心理的高级神经活动,是按照大脑这种物质本身的特殊规律而发展变化的,具有严格的客观规律,人只能加以引导和诱导,而不能完全凭意愿进行主观控制。例如在射手举枪对目标进行瞄准射击时,其心理活动必定参与其中,很明显地表现出注意力是否高度集中,是否合理分配。例如精力前移瞄准点,还是注意匀速地稳扣扳机,由于注意指向不一样,射击效果也就不一样。同时在实弹中不同的成绩对运动员也将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比如运动员对打10环和打9环的情绪反应也有差异,是否善于引导这种情绪反应为己用,是运动员心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一个成熟的射手应该具备较强的感知能力,注意力高度集中并能够对注意力合理分配,具备善于分析的思维能力、较强的自制力及建立所有这些能力之上的自信心,这些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技能不是天生的(当然有先天的因素存在,这需要在人才选拔方面注意心理因素的评分),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就能练出来的,也要像技术训练一样,认真、努力、长时间地进行心理训练才能奏效。
刚进入射击运动训练的运动员,大部分都是十二三岁的青少年,还处在发育期和发展期,注意力和自控力还比较弱,身心的可塑性很强,此时进行心理训练并通过合理的安排与指导渗透于技术训练中,既有利于青少年运动员较快的提高射击运动技术,又有利于发展出适合其发展的心理技能和心理习惯,有利于增强运动员的耐受性和适应性,并在训练竞赛成功与失败的实践中学会自我要求和自我控制,提高自信心。
4 青少年心理训练的方法
通过对苏州市射击队男子步枪上述4名队员的训练实践,总结心理训练方法分为以下几点:
(1)综合性的心理训练方法。青少年心理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较差的自控性,因此必须采取系统化的心理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具体的做法是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时间综合采用放松训练、表象训练、注意力训练、应激控制训练等心理训练方法,使这些训练方法互相补充,相互依托,构成系统、综合的整体训练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调整。本人在具体实践中,注意根据射手的训练阶段、自身特点和时间段,综合采用这些心理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因材施教,使每个运动员最终获得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
(2)注重掌握心理训练的时机。在心理训练中,注意运动员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提高某一种心理机能的水平,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训练过程。例如:此次探讨的对象都是十二三岁的学生,开始阶段进行规范动作练习时主要应用第二信号系统语言,也就是讲述动作的基本要领及扣扳机的原则,而此时他们的特点是注意的范围小,不能产生注意的分配。同时,由于这些初学者的枪支稳定性较差,肌肉协调不好,注意到平正瞄準,就做不好扣扳机动作,造成击发瞬间变力,不易形成正确的击发规律。根据多年实践,队员枪支的稳定性只要进行一段长时间的训练是比较容易形成的。此时,教练应尽可能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指向关键动作,既把注意指向食指单独、匀速、平直的扣扳机动作,不去注意枪支稳定性是否在瞄区击发。以盛李豪为例,经过一段的训练,由于教练反复强调动作和运动员对小肌肉运动的感觉,即食指扣动扳机的感觉就会变得比较明晰和精确。在这个阶段将形成准确而清晰的直觉,该队员便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动作错误,提高运动技能。在解决了注意力问题后,就可以对运动员进行心理技能训练。
(3)心理训练与技术训练相结合。在训练过程中,注意将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与技术训练结合起来。以盛李豪为例具体做法是要求运动员进行认真的心理练习以形成某种心理技能,再将这些技术渗透到技术训练中,使心理练习与技术训练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与心理技能相结合的合理的技术动作定型。例如在训练课前让盛李豪做5到10分钟的放松或表象练习。在实弹前使用表象训练方法,既要求学员对正确射击动作进行语言描述和思维想象后再实弹射击。这有利于他建立正确清晰的动作图像并在训练中与自己的射击动作进行比较,这种训练的效果往往较好。
(4)注意力训练是青少年射手心理训练的核心。注意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在射击训练过程中要求运动员要有高度稳定的集中力集中于正确的动作上,就会对其他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较快地建立起正确的技术动作。反之,注意分散就不能及时排除外界条件及自身杂念的干扰。人虽然在训练但会无意识地做出错误动作,不能很好的建立动作定型,影响训练的提高。特别是青少年射击选手具有好动,兴趣广泛,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高度集中而影响训练质量的特点,注意力训练就更加应该成为青少年射手心理训练的核心。以朱紊汐为例,他平时的训练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分散注意力,运动技术的掌握比别的运动员慢,经过一段注意力集中练习后,训练的集中有了一定的提高,训练成绩也就提高的快一些,逐步赶上别的运动员并在2017年8月的省锦标赛中第一次比赛就打出了615.3环的成绩取得第一名。这一例子也说明了通过注意力集中练习可以提高注意力和集中力,更好的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比赛的发挥。
(5)发挥心理训练消除疲劳和加速恢复的功效。射击运动员在紧张地训练和比赛中,主要出现神经系统的疲劳特别是青少年射手更容易产生精神疲劳,造成训练时容易走神,通过放松训练练习等手段运动员能较快地消除疲劳,恢复到正常状态,较好地投入到训练和比赛中,并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例如我班运动员为保证训练时间,中午休息一般很短,刚到靶场精神不是很好,在技术训练课前先做5-15分钟的放松练习,就会较快恢复精力,很好进行技术训练,保证了技术质量。
总而言之,心理训练方法是一种内在的训练过程,是运动员对自己心理训练方面的长处与短处的了解,从而突出运动员在心理训练中主体作用。由于心理训练的短期效果不像其他一些训练方法一样容易表现出来,也有可能出现反复,同时由于经验和认识方面的局限,在指导上困难更大。因此不能期望心理训练很快就能看到结果,必须坚定信心,长期坚持心理练习,并付出艰苦的努力。同时教练员是心理训练的关键,只有教练员坚定的相信心理训练的价值,同时还要很好的掌握心理训练的理论知识和技巧,及时总结,及时调整,这样才能影响并指导运动员做好心理训练,帮助运动员从技术和心理两个方面全面提高。
(6)通过运用以上心理训练方法,在训练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四名从没有系统接触过射击的队员,经过1年多的训练,盛李豪和朱紊汐便在2017年省青少年射击锦标赛中,取得了两项个人冠军的好成绩,并且在比赛中发挥出了自己平时最高的成绩。而另外兩名队员也取得前八名的成绩。这就是心理技能迁移的体现,也是心理技能的适应增强的表现。并且该能力会随着训练水平的提升而逐步加强,从而带动技术水平的逐次提高和稳定。该能力一直伴随盛李豪随后多次在全国比赛中取得较好名次,直至取得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的气步枪个人和团体冠军,最终代表国家出征东京奥运会取得气步枪个人银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