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泽国
高校是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为了培养人的全面发展,高校体育作为其中重要一环,要充分发挥其特殊的育人功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不足,学生接受的体育教学过于单调,体育教师教学特色及热情的缺失,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以及体育科研的针对性地缺乏给高校体育育人带来了困难。通过本研究助高校体育在体育育人实践中走出困境,接好学校体育的最后一棒,交出一份完美答卷。
2014年6月12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明确要求要挖掘学校体育在道德教育、智力发展、身心健康、审美素质和健康生活方式形成中的多元育人功能,有计划、有制度、有保障的促进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体育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定要起到它特殊的“育人”作用。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环,是学生在学生时代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时期,应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高校体育教育一直以来存在着一些诟病,高校开展的公共体育课程甚至在部分学生看来只是“为了修学分”。这种学生潜在的观念是对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极为直观的质疑,我们应该去反思,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是否起到其真正的“育人”的作用,甚至最基本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掌握运动技能与知识,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以及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这些目标是否达到了。高校在“体育育人”这条路上,能否真正清除绊脚石,充分发挥体育在健全人格,增强体质,磨炼意志等真正的育人功能。
1 高校体育育人功能的体现
我国高校体育的基本功能是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与知识,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发挥高校体育特殊的育人功能,增强学生抗挫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掌握良好的人际交往方式,塑造健全的人格。
1.1 直面挫折,尊重生命,健康生活
体育本身也是一种生命教育,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真正了解到的人民英雄钟南山院士,他的体育锻炼事迹向我们真实的诠释了这一点,坚持体育锻炼,让钟南山院士不仅拥有健康的生活,强健的体魄,更关键的在疫情期间,长年坚持体育锻炼所拥有强健的身体支撑他去挽救他人生命。在接受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过程中能很直觀地感受到生命的本质,生命的律动,生命最本真的价值。体育带给我们强健的体魄、坚毅的意志品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我们追求更加美好生活需求提供现实基础。
1.2 尊重他人,互助互爱,热心开朗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作为许多体育竞赛活动的标语,向我们诠释了在运动中学会尊重他人,通过体育活动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密联系。在体育活动中经常会看到对手之间握手表示敬意,对方摔倒的搀扶,获得胜利的一方主动去找输方握手,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体育活动中体现最明显的就是团结协作,通过协作赢取胜利让我们切身理解团队的重要性,以及学会去融入集体。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欢声笑语,那种笑声就是感受生命的本质所带给自己的反馈。体育育人的过程本事就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互相学习的过程,体育作为一种介质来促进交流。社会本身就是由人与人形成的关系总和,在体育育人这个过程,也是教会了我们处理人与人关系的一种正确的方式。
1.3 积极思想,塑造人格,正视自我
在体育教育本身具有思政教育的特质。终身体育教育走向是体育教育的长远目标,要想达到这一目标,与体育教育中的思想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解决学生的疑惑,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养成了一定的运动习惯,面临困难和失败我们不气馁,在体育学习的团体中学会互学互助,体育活动中展现出自己的优势,是人格魅力的打造与展现。学会了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生活,敢于正视现在,也敢于去展望未来。
2 高校体育育人的困境描述
2.1 高校在体育文化氛围打造上投入不足
在高校中,学校体育文化氛围的浓厚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体育文化的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大学在体育文化上的缺失,其在校园文化整体构建上是不完整的。学生在一个大环境里面生活,大环境的文化氛围对其产生直接的影响。忽视的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体育氛围的打造,就是在体育教育中遗失了重要一环。在不同的环境下,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同的影响,校园体育文化的氛围不够浓厚,要想发挥体育育人的功能也是有心无力。
2.2 高校体育课程的陈旧以及体育教师教学的懈怠
高校的开设的公共体育课程过于陈旧,无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课程提供的学习资源缺乏,体育知识与技能传授单靠体育课,很难给予学生全面的体育教育,学生从中无法获取更加广泛的体育相关知识。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教学的特色缺失,而造成教师的教学问题的因素有以下几点:第一、高校学生的人数过多,高校负责公共体育课的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日益增大,师资力量不足等,导致高校体育教师的精力与时间不足;第二、高校体育教师的招聘更侧重于学历高与科研能力强,轻视了教学能力的要求,导致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薄弱;第三、高校对体育教师的评价更趋向于科研成果,致使在教学一线教师的工作热情下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感知,如若教师没有热情、态度不端,失去了指导者、实践者,体育还如何发挥其育人功能。
2.3 高校自身的体育科研对本校体育教育缺少直接指导
如何通过体育科学研究来完善体育教育,发挥体育育人的基本功能,是体育科研的基本任务。目前看来,高校教师的体育科研大多数是为了晋级职称,研究成果的导向直接为提高本校体育教育水平越来越少,导致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以及体育课外体育活动缺乏直接性、针对性、有效性的理论支撑。每个高校都有不同的教学环境,同一个理论并不适用于不同的高校个体,高校的体育科学研究的针对性不足导致自身理论支撑不够扎实。
3 高校体育育人出路探析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要加强体育文化氛围的打造;在教学效果的改善上,要着眼于实施者,即是对一线教师给予更多的鼓励与支持;学校安排教学上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相转化,同时加强体育科学研究的针对性。
3.1 学校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是体育育人的基础
在大学校园这个大环境中,高校的体育文化氛围属于学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隐性因素。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一个环节,要想接好学校体育的最后一棒,这个隐性因素绝对不能忽略。
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高校体育育人的效果。所以高校应该加强打造体育文化氛围。譬如:第一、利用学校广播台,在放学时间、餐间播报体育赛事状况;第二、学校食堂安装电视机可以在学生就餐时间播放体育赛。第三、校方可以利用学校场馆,承接一些业余体育赛事,并组织学生现场观看。通过各种措施打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大学校园生活中能感受到体育无处不在,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体育,久而久之体育就会真正的进入他们的生活,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一步一步达成。
3.2 教师教学质量与态度是体育育人的关键
教师是执行者,教学效果的好坏,体育育人目标是否达到,与体育教师直接相关。当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质量不做要求,教学热情逐步退却,势必给高校体育进行育人功能这一任务造成停滞。高校体育要想做到体育育人,必须要解决这一重大问题。
在中共中央辦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到:完善体育教师岗位评价。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体育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所以首先严厉惩办没有师德师风,敷衍工作的教师;反而言之,要真正的给予在那些着手一线教学的教师一定的公平待遇,提高教学评估所占据的比重,杜绝仅以科研能力论高低;改变这一大环境虽并非易事,但学校本就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如若不能发挥真正的育人功能,就有悖初衷;所以必须要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建议在高校教师招聘时,增加体育教师的招聘,减少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同时对教学能力以及体育专业技能知识储备上做出一定的要求,给新人教师、教学特色出众的教师更多机会。其次要鼓励敢于标新立异的教师,在教学时,得到学生喜爱,教学效果明显,真正做到体育育人的教师就是好教师。最后在学校工作的评估上,对体育教师的评估标准上要加强对教学实践的要求。
3.3 学校体育理论与体育科研的针对性是体育育人的动力
实践要依靠着理论来为其注入动力,在理论的支持下着手实践才能更加科学化。高校的体育的理论不仅仅是体育锻炼达标细则,不论是课中的教学还是学生课后的娱乐或练习,都要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所以开设理论课程是必要的,体育育人是全方面的,学习技能要穿插着技能的科学解释以及项目的规则;增强体质的同时还要培养意志品质;发挥娱乐功能的同时同样还要传承中华民族体育精神。在体育科学研究上同样是拓展知识的便捷,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为实践提供更大的动力源泉。高校中的体育科研要打破传统,发扬非功利性,结合实际科学研究,高校自身的研究成果如若对本校没有实质上的帮助就有点令人啼笑皆非,所以,体育科研成果的针对性及时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4 结语
高校加强校园体育文化与氛围的打造,学生在一个体育文化氛围浓厚的生活学习环境中,逐渐会内化自我意识;高度认可高校在教学一线体育教师的工作成绩,帮助他们重拾教学热情,为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等学习提供优质的主导者;改变高校体育教学科学研究的功利性态度,针对不同区域的条件不同,实地研究创新,为高校体育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通过各方面的改善,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优质人力储备,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