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云 季翔 唐苏敏
关键词:乡村振兴;绿色宜居;村镇建设;建设策略;桃花潭镇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1)12-0056-03
在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村镇建设应根据当地实际的情况进行发展,因为农村问题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和民生的发展。同时,我国大、中、小城市要起到带头作用,使得我国的大、中、小城市带动小城镇协调发展。近年来,国内外相关学者就绿色宜居村镇的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研究。2011年,杨俊、王晓鸣等人提出了綠色住宅是建设绿色宜居村镇的前提,只有建造绿色住宅才能促进绿色宜居村镇的建设;同年韩国学者陶仁焕、黄恩珍等人认为绿色宜居村镇具有环境可行性、经济可行性以及能源自给性等三大特性[1-2];2015年,孙金颖、焦燕等人从经济、环境、资源、生活、社会等五大方面构建了完整的绿色宜居村镇建设评价指标体系[3];2017年,宋彦红等人提出了绿色宜居村镇住宅要避免传统的连接方法[4],将建筑融入自然;2020年李焕、尚春静等人指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绿色宜居村镇建设的发展[5]。
回顾前人研究,不难发现,当前关于绿色宜居村镇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全面。要从绿色环保、适居住房、工业繁荣、旅游业发展等多方面考虑建设绿色宜居村镇。基于此,文章以安徽省宣城市桃花潭镇为例,探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绿色宜居村镇建设策略,旨在通过此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升当地居民生活幸福感,以及为我国绿色宜居村镇建设提供意见和建议。
1相关概念解析
1.1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乡村发展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在过去的几年中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如表1所示。
1.2绿色宜居村镇
“绿色村镇”与“绿色建筑”有着本质上的差别,“绿色村镇”所指范围较为广泛。因为村镇的建设不仅包括村内公共建筑、住宅和基础设施,还应兼顾乡村旅游等各方面的内容,而绿色建筑只是绿色村镇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村镇旨在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空间,对于“宜居村镇”可以将其理解为能够满足居民居住条件,并且居住较为舒适的村镇,宜居村镇的建设是动态的过程,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宜居村镇建设的目标及发展方向都会随之改变,同时其涉及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广。
2绿色宜居村镇建设的现存问题
2.1生产力水平较低
2.1.1农业结构设置欠佳
虽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及我国关于农业产业结构方面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是生产结构仍然单一、农产品加工技术不成熟,以及产业区域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还是较为明显。
2.1.2农业资源短缺
当前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总量有限,再加上土地使用面积的日渐萎缩、淡水资源的逐渐减少,使得我国的农业资源呈现出短缺状态,从而难以保证粮食和生态安全。
2.1.3农产品流通受阻
我国目前许多农村地区个体贩运户规模小且不稳定,区域市场发育不全,大量农业产品不能及时地销售出去,远远不能适应农产品的流通要求。
2.2村镇环境治理欠缺
2.2.1生活垃圾较多
由于村镇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村镇居民产生的垃圾总量也随之增加(如图1)。这些随处可见的生活垃圾,不仅降低了人们居住的幸福感,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对村民身体健康造成了一定危害。
2.2.2生活污染愈发严重
越来越多的地区实行农村居民居住集中制,但这些集中居住的农村居民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和厨余垃圾不仅对河流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如图2),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们的居住舒适度;另外,冬天室内取暖所产生的有害气体没有经过有效净化直接排放至室外环境中,进一步加剧了空气污染。
2.2.3工业污染加剧
我国农村工业污染主要来自于村镇企业。我国村镇企业众多,绝大多数的村镇企业设备简单、技术落后、能耗高、污染防治设施少。这使得村镇企业发展带来的污染问题非常突出,同时增加了对农村环境的压力。
2.3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
2.3.1村镇居民收入较低
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存在一定的关联,虽然有关文件显示我国农业财政资金逐年上涨,但财政总支出增长率远高于财政总收入增长率,并且这一比例逐年上升。
2.3.2投资眼光短浅
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战略中,很少关注对道路、供水以及供电等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合理建设,从而使得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这样的建设方式虽然获得了短期利益,但是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是十分不利的,破坏了村镇的自然生态环境。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绿色宜居村镇建设的策略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绿色宜居村镇规划设计工作必须遵循科学布局原则,合理调控村镇用地,保持前瞻性眼光,为乡村的长远发展进行考虑。另外,基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应严格进行法制建设和管理,指导和约束乡村建设的主体行为,在绿色宜居村镇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贯彻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发展经济。
3.1推动村镇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村镇所在政府应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村镇基础设施,把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基础支撑,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其次,避免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单一化,将村民视为投资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考虑到农民承受力不强,绝大部分的基础设施仅依靠农民自己修建很难实现,因此也可以通过加大招商力度来获取资金扶持。此外,由于不同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欠缺点不尽相同,所以对于不同村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应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考虑(如表2),使得不同类型村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具有针对性。
3.2加强村镇生态可持续性建设
随着当今社会压力的增加、人们观点的转变,乡村成为城市居民度假的首选地点,同时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符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绿色宜居村镇建设的要求,对增加村镇外来人口数量、提升村镇经济收益有一定帮助,因此乡村旅游对于绿色宜居村镇建设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绿色宜居村镇建设过程中应有效开发一切可吸引旅游者的旅游资源,以满足观光、休闲、度假、学习、购物等各种旅游需求为目的的旅游消费行为。乡村旅游形式众多,例如农家乐、养生活动、文化展览、体验活动、休闲娱乐等(如表3),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村镇开发不同的旅游项目。
3.3走新型农业产业化道路
村镇农业发展工作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及综合性,想要实现村镇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当地居民。因此,在村镇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结合高新技术,以此来提升劳动生产率,在减少成本投入的同时降低人工劳作的压力[6-7]。傳统思维很难促进村镇农业的快速发展,所以应该创新思维,将村镇农业、旅游业相结合,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产业。由于城市居民生活压力不断加大,很多城市居民对农村生活充满向往,感受村镇生活。因此,可以利用旅游业的发展契机,将农业产品推广出去,开展观光型农业产业化模式。
4安徽省宣城市桃花潭镇建设策略
4.1村镇的基本状况
桃花潭镇位于宣城市泾县西南部,距离县城距离大约34千米,行政区域面积25247公顷,常住人口约3万人;共计有行政村20多个,镇政府在水东;在整个辖区范围内有泾(县)新(丰)公路贯穿,同时在水运方面,可通太平湖,并且镇内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如图3、图4)。
4.2推动村镇产业制度改革
桃花潭镇始终秉承着推进农村产业制度改革和发展三农的原则,2019年完成镇内48568亩的土地确权,成功完成水口、桃花潭、查济和龙潭4个村的股改工作。结合农村三农工作,截至目前,全镇共有各类农业合作社40余家,农业大型企业3个,流转土地面积约1000余亩。其中“苏岭山药”获得地方标志性保护产品的荣誉称号。
4.3深化美丽乡村建设
村镇始终视“村村优美、家家富裕、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人类集聚地为建设目标,在建设的过程中,始终贯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模范引进的观念,逐渐形成点、线、面协调发展的村镇建设新思路,致力于为乡村建设朝着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4.4传承村镇特色文化
得益于桃花潭镇自身浓厚的历史积淀,现存远近闻名的历史景点较多,如文昌阁(图5)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中华祠(图6)被誉为“中华第一祠”。在村镇的特色文化中,还有久负盛名的桃花潭中心风景区(图7)。同时镇内拥有绿地面积2200多亩,还有一些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纪念馆等,都能够充分反映镇内丰厚的文化特色。同时镇内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等历史文化遗址的基础上,继续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
5总结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村镇规划设计工作应遵循相应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布局,并保持前瞻性眼光,科学规划绿色宜居村镇建设,绿色宜居村镇规划设计工作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目前村镇发展。文章就绿色宜居村镇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典型问题如生产力水平不够、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组织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生态环境治理不佳等提出相应的对策。此研究在现场调查、村民访谈、数据收集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后期研究中应加强现场调研、精化数据收集等方面的内容,进而加快我国绿色宜居村镇建设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