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考语文诗歌赏析的复习策略

2021-01-08 04:53周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25期
关键词:古诗诗人诗歌

周璐

摘 要:要改变古诗阅读教学现状,就要提升学生阅读古诗的能力,即如何快速读懂“诗家语”,明确诗歌写了什么,作者为何写,作者是怎么写的。

关键词:诗歌内容 写诗缘起 写作手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5.017

新《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2018年福建省纲也要求:“理解课内古诗文的内容及蕴含的感情。”而现今的初中古诗文阅读在教学和复习上,大多遵循固定的教学和复习模式,即介绍作者和创作背景,结合课下注解了解诗歌大意,赏析诗歌写作手法。从实际效果来看,这样的教学和复习模式耗时、低效,学生学习诗歌赏析的兴趣全无。特别是统编版教材大大增加了诗歌赏析的比例,这种情况尤为严重。

因此,笔者认为,要改变古诗阅读教学现状,应该从填鸭式灌输向提升学生阅读古诗能力上转变,即要在如何快速读懂“诗家语”的能力上下功夫。读懂诗歌应该明确诗歌写了什么,作者为何写,作者是怎么写的。

一、如何明确诗歌写了什么

第一,看标题,明确方向。

诗歌的标题往往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方向。如《观沧海》《晚春》《卖炭翁》《春望》《望岳》等明确了诗歌的描写对象;如《登幽州台歌》《次北固山下》《峨眉山月歌》等交代了地点;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点明了事件;如《天净沙·秋思》《庭中有奇树》《卜算子·咏梅》等暗示了情感、主旨。此外,诗歌从题材上(思想情感)大致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赠友送别诗、边塞征戍诗、羁旅行役诗、爱国忧民诗、咏物抒怀诗、闺怨相思诗和生活情趣(哲理)8种,有些诗歌从题目上就能判定出它的类别,从而明确阅读的方向。如《渡荆门别》《送友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第二,看注释,疏通诗意。

课文的课下注释对疏通诗歌的意思,让学生明白诗歌在内容上写了什么,具有很大的帮助。课下注释包含作家作品介绍、特殊的地点和时间、诗歌中关键的词语、典故等。几乎每个注释或直接或间接地与诗歌内容产生关联。

第三,看作者,知人论世。

诗言情,诗言志。要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离不开对作者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的了解。

从作者生活背景上看:曹操诗或反映汉末动乱现实,或抒发个人宏大抱负。情感深沉,慷慨悲凉。初中课本选了《观沧海》和《龟虽寿》。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其大量田园诗描写农村风光和隐居之后的劳动场景,流露出对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风格平淡自然,韵味隽永。语言简洁含蓄,深厚而富有意境。初中课本选了《饮酒》(其五),我们从中了解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心态平淡自然,诗歌风格简洁含蓄。李白生活在初唐、盛唐、中唐三个时期,主要活跃在盛唐。他24岁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虽岁月蹉跎,怀才不遇,但依然不改盛唐文人的积极进取。风格雄奇奔放,想象丰富奇特,达到了古代浪漫主义的艺术高峰。初中课本选了《峨眉山月歌》《渡荆门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我们从中了解到其诗歌具有雄奇奔放、想象奇特的特点和浪漫主义风格。杜甫其诗显示了唐朝的由盛及衰,称为“诗史”,思想深厚,境界開阔,多反映民间疾苦,表达爱国之情。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初中课本选了《江南逢李龟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二、明确诗歌作者为何写

有诗人“为赋新词强说愁”,也有诗人确有“几多愁”,把握诗人为何而写,就能较深入地解读诗歌。

第一,抓“诗眼”。

比如,我们抓住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也就能体会诗人于昏黄暮色下,仍然漂泊无法归家之痛了。抓住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的“愁”,便大体领会诗人面对浩浩大江,独立在苍茫暮色之中,平添异地漂泊之感。

找“诗眼”要高度重视“起”“合”句:古诗的“起承转合”结构,“起”定基调,为一诗之首,往往有统率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合”是诗意的最后合成,合句一出,中心就明了,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第二,抓直接抒情句。

无论是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结尾“独怆然而涕下”,还是文天祥《过零丁洋》的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或是李贺《雁门太守行》的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等,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诗人的肺腑之情,赤子之心。

第三,抓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情感的含蓄性,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如《野望》中“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采薇”是隐居之意。用典句或间接抒情,或暗表心志,细细琢磨,再调动积累,诗意便豁然开朗了。

第四,抓诗歌形象。

诗歌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中所创作的具体的艺术形象,包括客体形象和主体形象。所谓客体形象是指作者在诗中描绘的物象,如一个景物、一个古迹、一个物件等;主体形象是指蕴藏在客体形象之下的带有作者浓郁的主观色彩的人物形象。

其中,人物形象包括抒情类诗歌中的主人公形象,即作者本人。如《登幽州台歌》中主人公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这一报国为民之心得不到施展的怀才不遇的形象,即作者本人。还有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既可能是作品中主人公的形象,如《木兰诗》中的“花木兰”、《卖炭翁》中的“卖炭翁”;也可能是诗人自己,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所描绘的虽年老体衰,但依然想驰骋战场、杀敌报国的人物形象。

抓诗歌形象往往是深入解读诗歌的关键所在。

三、如何了解诗人是怎么写的

诗歌艺术手法有四大类: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各种手法在此不一一赘述。

建议在逐首复习基础上,开展群文复习 ,即分类梳理归纳。

按题材归类复习,课本中古诗84首大致可分为八类:

1.山水田园诗:如《饮酒(其五)》《游山西村》《晚春》《钱塘湖春行》《采桑子》等。

2.送别诗: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渡荆门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3.边塞征戍诗:如《潼关》《逢入京使》《使至塞上》《雁门太守行》《渔家傲·秋思》《十五从军征》等。

4.羁旅怀乡诗:如《天净沙·秋思》《次北固山下》《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春夜洛城闻笛》等。

5.咏物抒怀诗:如《江南逢李龟年》《望岳》《己亥杂诗》《野望》等。

6.爱情闺怨诗:如《夜雨寄北》《庭中有奇树》《关雎》《蒹葭》《子衿》等。

7.爱国忧民诗:如《卖炭翁》《左迁蓝关示侄孙湘》《破阵子》《式微》《木兰诗》等。

8.生活情趣(哲理)诗: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约客》《如梦令》等。

可以进行比较阅读。比较阅读是思维方法的综合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既可同中求异,也可异中求同,通过比较,学生不仅能深化对诗歌的理解,而且能在探同求异中提高创新能力。

比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同为送别诗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送少府之任蜀州》和《聞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进行比较阅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抒发的是岑参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送少府之任蜀州》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重点是鼓励和劝慰友人,表达作者的豪迈之情和宽广的胸襟。于此,学生便能直观地把握送别诗既有悲酸之情,亦有积极之调。

都有“愁”字,岑参诗歌中“愁云惨淡万里凝”的“愁”字与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的“愁”字表达的情感就不尽相同。岑诗 “愁云惨淡万里凝”的“愁”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即将长途跋涉的担忧惆怅之情,以及为下文转入送别作铺垫。而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的“愁”则表达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与不舍,对友人被贬前途的深切担忧之情。于细微处见出差别,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中考诗歌复习往往收效甚微,主要是因为教师没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因此,从把握诗歌内容、了解写诗缘起、分析写作手法这几个方面入手,往往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

猜你喜欢
古诗诗人诗歌
“拟古诗”之我见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晒娃还要看诗人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我理解的好诗人
品读古诗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