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技术审评中心□甘 宁
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杨 骁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7 年5 月22 日发布了GB/T 23000—2017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标准。 该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并归口,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中国企业联合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 清华大学、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浙江省企业信息化促进会等单位负责起草, 于2017 年5 月22 日开始实施。
随着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大历史进程不断发展、 交叉、 渗透与融合, 工业社会正在加速向信息社会演进, 两化融合已经成为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深刻认识两化融合的发展理念、 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 建立适宜的推进方法和工作机制, 才能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中加速转型变革,获取发展先机。
如果把两化融合比作一栋摩天大楼, 那么标准则是这栋大楼的地基。 2013 年8 月23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 (2013—2018 年)》 (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和推广行动” 作为首个行动被提出, 明确要制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 推动建立第三方认定服务体系,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广泛试点和全面推广。
为了体系化推进两化融合管理标准建设与应用, 按照行动计划的工作部署, 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成立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领导小组、 联合工作组和专家指导委员会, 研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和国际通行的管理体系标准相同, 是由一系列标准共同构成的一组标准族。 为了帮助组织理解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理论框架, 夯实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 贯彻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系列标准, 根据国家标准制修订程序的有关规定和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有关要求,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作为标准族中的核心关键标准, 被列为2014 年度国家标准制定计划项目。
该标准制定过程中, 共组织了14 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相关的专题研究, 召开了近30 次专家研讨会, 赴近20 家企业进行了调研, 在全国3000 余家企业进行验证和推广应用, 并结合企业贯标评定实践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研制形成《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标准。
(1) 符合规范性原则
该标准在编写格式上符合我国国家标准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
(2) 体现信息时代管理规律和管理模式
该标准要充分体现信息时代管理规律和管理模式, 能够指导组织战略转型、 组织变革、 生产方式和服务模式变革。 要将该标准作为结合我国当前发展形势和组织转型升级需求提出的首个管理体系类标准的基础理论类标准, 对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过渡过程中的信息经济时代管理规律进行积极探索。 要紧抓信息时代变革规律和趋势, 创新地采用以数据和信息网络为基础的系统方法和过程方法, 形成一套引导组织围绕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打造的两化融合闭环管理机制和方法论, 以持续提升组织在信息时代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积极破解组织组织管理模式陈旧、 战略执行力差、 资源配置无序、 因循守旧或盲目依赖先进技术、 组织信息化和业务管理两张皮、 高阻力低参与等问题。
(3) 成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方法
该标准要能够成为组织信息化条件下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方法, 明确组织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路径。 能够引导组织在战略中充分融入两化融合的发展理念, 识别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并明确与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需求,通过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 获取预期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为此, 要将与组织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对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要求, 作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输入; 将通过两化融合所形成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 作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输出; 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所规定的相关过程, 来明确组织打造新型能力的路径和方法; 通过准确界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输入并评价输出对于可持续竞争优势获取的符合性, 来确保和提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确保组织持续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4) 理论框架以数据驱动为核心, 四要素配合为机制
该标准提出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理论框架要以数据驱动为核心, 明确数据、 技术、 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四要素互动和持续改进的机制。 在信息网络时代, 数据、 技术、 业务流程、 组织结构之间的交集逐步扩大, 相互渗透和影响日益深入, 有效实现这四个要素间的相互匹配融合和同步创新, 可避免技术盲目超前、 流程效率低下、 组织变革滞后、 数据开发利用不足等问题。 两化融合是一个循序渐近的可持续发展过程, 在具体操作层面, 主要通过数据、 技术、 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四个可控要素的相互作用, 实现持续改进和螺旋式上升。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 要能够引导组织将拟打造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分解为对技术、 业务流程、 组织结构和数据开发利用的具体需求, 并可将这些需求进一步细化落实到组织所有相关的职能和层次, 从而将战略要求传递到执行层, 并通过要素循环实现四要素的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以确保战略要求的有效落实。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制定实施可深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有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GB/T 23000 作为系列标准中的核心关键标准阐述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基础, 并规定了有关术语, 可为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的组织提供相关咨询、 培训和审核服务的人员和机构, 以及制定相关标准的人员提供帮助。
1) 能够帮助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组织的相关人员加深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理论与术语的理解, 规范组织开展两化融合的过程,有效获取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
2) 可以加深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咨询服务机构与人员对标准的认识, 培育一批高质量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咨询服务机构和人员, 提高贯标咨询服务质量, 规范贯标服务秩序;
3) 引导制定两化融合领域相关标准的人员深入理解两化融合内涵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理论, 促进形成一批理念新、 水平高、 应用效果好的两化融合领域国家标准。
GB/T 23000 确立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基础并界定了有关术语。
(1)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基础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基础包括: 理论说明、导向与原则、 框架与方法、 持续改进、 GB/T 23001—2017 与GB/T 23020—2013 之间的关系, 以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等内容。
1) 提供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理论说明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引导组织强化变革管理、 系统推进两化融合的管理方法论, 明确了组织系统地建立、 实施、 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机制的通用方法。 通过规范两化融合过程, 并使其持续受控, 引导组织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创新驱动潜能, 推动和实现数据、 技术、 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四要素的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 挖掘资源配置潜力, 夯实新型工业化基础, 抢抓信息化发展机遇, 从而帮助组织不断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 获取与其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实现创新发展、 智能发展和绿色发展。
2) 导向与原则
a) 明确了推进两化融合的六个核心导向
该标准按照两化融合的发展理念, 引导组织围绕其战略, 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坚持数据为驱动、 综合集成为突破口、 流程化为切入点、 服务化为方向, 以打造新型能力为主线,稳定获取预期成效, 持续提升总体效能效益。
b) 提出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九项指导原则
该标准提出的原则是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基础, 应被确定为组织建立、 实施、 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指导原则:
①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 在工业化和信息化两个历史进程融合发展过程中, 组织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多变, 个性化竞争优势成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通过不断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 形成并保持动态竞争优势, 是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因此,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引导组织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 并将其作为两化融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战略一致性。 两化融合涉及理念的变革、发展要素的演变、 模式的转型和技术的创新, 服务于组织全面优化和升级发展。 因此, 组织应将两化融合提升到战略高度, 确保两化融合工作与其战略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并为战略的实现和持续改进提供可管控的手段。
③领导的核心作用。 两化融合是一个需要持续改进的长期过程, 涵盖业务和管理的优化与变革, 覆盖组织的所有职能和层次。 领导的理念意识、 变革决心和领导能力, 是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基本前提和坚实保障。 最高管理者的战略决策、 管理者代表的统筹落实、 各级领导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以及对上级决策的有效执行, 对于组织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④全员参与, 全员考核。 两化融合各项要求的全面贯彻落实, 需要组织的全员达成共识、 积极配合和充分参与。 组织应应用新技术、 新方法、 新理念, 不断加强员工赋能和绩效激励, 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更好地发挥其价值, 实现个人与组织同步发展。
⑤过程管理。 采用过程方法, 确保两化融合过程持续受控, 提升两化融合的效率和效果。
⑥全局优化。 采用系统方法, 加强两化融合过程之间的有机关联性, 提升两化融合的整体有效性。
⑦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 两化融合是一个长期逐步优化的过程, 组织应不断识别和确定新型能力及目标, 坚持持续改进, 不断获取新的竞争优势。
⑧创新引领。 数据已经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素, 为组织发展开辟了新空间、 创造了新机遇。 组织应不断推进数据、 技术、 业务流程、 组织结构的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 从而加速转型变革, 抢占发展先机。
⑨开放协作。 信息化为组织带来了开放的机会和创新的潜能, 组织应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逐步探索、 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的动态组织和价值网络。
3) 框架与方法
a) 构建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图1 所示的基本框架阐释了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引导组织持续推进战略循环 (发展方向)、 要素循环(融合路径) 和管理循环(推进机制), 以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方法和机制。
图1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①战略循环(战略—可持续竞争优势—新型能力): 组织的战略应充分融入两化融合的发展理念, 识别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并明确与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需求, 通过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 获取预期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战略落地。 通过对战略循环过程进行跟踪评测, 寻求战略、 可持续竞争优势、 新型能力互动改进的机会。
②要素循环(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 围绕拟打造的新型能力及其目标, 通过发挥技术(包括但不限于: 信息通信技术、 管理技术、 服务技术、 能源技术、 应用领域技术等)的基础性作用, 优化业务流程, 调整组织结构,并通过技术来实现和规范新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 不断加强数据开发利用, 挖掘数据这一核心要素的创新驱动潜能, 推动和实现数据、技术、 业务流程、 组织结构四要素的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
③管理循环(策划—支持、 实施与运行—评测—改进): 围绕数据、 技术、 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四要素, 充分发挥领导的核心作用, 建立策划, 支持、 实施与运行, 评测与改进管理机制,规范两化融合过程, 推动新型能力的螺旋式提升, 稳定获取预期的竞争优势。
b) 强调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中过程方法、系统方法的应用
①过程方法。 过程是运用资源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项或一组活动。 为使组织有效运行, 必须识别和管理许多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过程。通常, 一个过程的输出将成为下一个过程的输入。 系统地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 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 称为“过程方法”。
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中应用过程方法时, 应强调: 明确过程的输入和输出; 明确过程的职责和权限; 确定支持条件和资源; 确定过程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 并对其进行管理, 以有效实现预期目标; 监测、 分析和持续改进过程。
②系统方法。 通过交互作用, 共同完成某种特定功能的一组相互依赖和相互关联的活动, 可以视为一个系统。 为了获得预期的结果, 从系统的整体层面出发, 实现分解与综合、 分工与协作的有机结合, 加强定性与定量分析的交互应用,科学处理局部与总体的关系, 以实现全局优化的方法称为“系统方法”。
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中应用系统方法时, 应强调: 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管理; 明确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总体与局部的分解关系以及分工协作机制; 充分应用新技术、 新方法、 新理念, 全面提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实现全局优化。
4) 持续改进
两化融合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持续改进是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有效性得到确立、 保持和提升的必然途径, 适用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所有相关过程。 改进是一系列持续的活动, 包括但不限于:
a) 评估分析现状和问题以识别可改进的机会;
b) 确定改进目标, 寻找可行方案以实现这些目标;
c) 评审并实施所选择的方案;
d) 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估分析以确定改进目标的实现情况。
5) GB/T 23001—2017 与GB/T 23020—2013 之间的关系
GB/T 23001—2017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 和GB/T 23020—2013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为GB/T 23000—2017 的规范性引用文件, 对于该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GB/T 23001—2017 与GB/T 23020—2013 具有相通的理念和原则, 这些理念和原则均源于对两化融合科学规律的共识, 二者相辅相成、 相互作用, 可为组织提供实现持续改进的管理机制。 但二者也存在区别,GB/T 23001—2017 为组织系统、 有效地推进两化融合提供管理方法和手段; GB/T 23020—2013 为组织评判其两化融合现状、 重点、 方向和成效提供系统分析方法, 可帮助组织评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及改进的机会。
6)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都遵循PDCA 方法, 是系统提升过程有效性的管理方法论。 但是, 其他管理体系(如质量管理、 环境管理、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管理、 能源管理等) 的应用范围都侧重于某一专业领域, 其管理对象和管理内容相对固定。 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拟探索推动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演进的新管理规律、 管理方法和管理机制, 其管理对象和管理内容覆盖了组织的全部活动, 将随着组织的战略调整和内外部环境变化而动态改变。 同时,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与其他管理体系的相容性, 可为组织开展多体系融合提供支持。
(2)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关术语
1) 组织: 为实现其目标, 具有特定职能且具有职责、 权限和相互关系的一个人或一组人;
2) 新型能力: 为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 不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整合、 建立、 重构组织的内外部能力, 实现能力改进的结果;
3) 技术: 为实现某一目的所需的技能、 方法、 手段、 工具、 知识或规则的组合;
4) 业务流程: 组织(或组织的一部分) 在追求给定目标过程中, 为了实现某一期望的结果, 所执行的组织活动的部分有序集;
5) 组织结构: 人员的职责、 权限和相互关系的安排;
6) 业务流程职责: 业务流程的工作目标、范围和任务, 以及在业务流程各环节相关任职者完成这些任务所需承担的相应责任;
7) 信息资源: 在业务活动和过程中所产生、采集、 处理、 存储、 传输和使用的数据、 信息、知识等的总和;
8) 文件化信息: 组织需要控制和保持的信息及其载体。 文件化信息不限制格式、 载体和来源。
本质贯标是管理体系应用实施的根本目的,要确保国家标准的应用成效, 真正理解、 建立和实施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关键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务求本质贯标
本质贯标是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应用实施的根本目的, 也是实施成败的关键所在。 企业应通过本质贯标, 建立起一套长效机制。 通过机制的有效运转确保战略和新型能力匹配, 并通过新型能力的建设和提升, 获取可持续竞争的优势, 真正发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价值成效。
(2) 把“一把手” 工程作为贯标的必要条件
推进两化融合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 涉及到业务流程再造、 管理方式变革、 要素资源统筹等多个方面, 牵涉到不同层级、 不同部门、 不同人员的职能定位和利益分配, 需要将贯标作为“一把手” 工程来推进, 发挥好领导的核心作用,将两化融合提升到战略高度, 并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协调一致。
(3) 充分发挥数据的创新驱动潜能
通过常态化开展自评估、 自诊断、 自对标, 找准发展重点、 明确发展方向。 按照标准的要求, 拓展数据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 实现以数据为驱动的生产、 经营、 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
(4) 加快建立适应信息时代的治理体系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建立涉及战略管理、 流程管理、 组织管理、 绩效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等方方面面, 企业应以贯标为契机, 全面树立和完善现有的相关流程制度, 破除职能分工体系壁垒, 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价值网络, 创建信息时代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为获取两化融合总体成效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