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临朐县应急管理局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山东 潍坊 26260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工作全面推进,市场需求量增大,化工业蓬勃发展,各地化工产业园区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化工园区在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其所存在的安全风险也同样困扰着众多行业工作者。化工生产过程中,其原料、生产过程或者产品均可能存在大量易燃易爆物质,如果不能进行合理的安全消防规划工作,一旦出现安全问题,那么将会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与后果。
我国化工产业园区分布极为广泛,以临朐县为例,截止2020年末,危化品生产企业6家,危化品使用企业27家,化工产品经营企业151家。其中,重点监管危化品企业17家,重点监管危化品工艺企业16家,重大危险源企业12家,一级重大危险源2个,三级重大危险源8个,四级重大危险源3个。但是,这些化工企业在园区安全效果规划层面却存在大量问题,事故隐患随处可见,极大影响地区化工产业发展秩序与结构调整工作。
安全应急响应措施与方案可以为化工企业提供强有力的风险救援手段,一旦危险来临,企业可依照提前设置的应急措施实施灾害控制,尽可能减少化工事故所带来的人员与物资损失。但是,当前我国多数化工园区所配备的应急系统不够完全,很多应急设备已经超出其使用年限,部分设备已经彻底失去其应有效用。在这种环境下,一旦化工园区内部出现火灾等事故,将会导致企业应急响应策略失灵,而相关部门也无法快速获取到事故最新资料,很容易导致各级各部门错过救援的最佳时间[1]。
化工生产过程一旦出现生产安全事故,其影响往往带有连锁性质,且持续时间很长,影响范围极广,而这一问题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更为普遍。例如,2010年,我国某地化工企业存储装置发生爆炸,其所产生的火灾又接连导致11个连环式爆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并带来极为严重的生态破坏。对于事故连锁问题,其最佳方式为设置合理的隔离手段,降低园区内部不同危险装置之间的关联性,并针对性地设置防火隔离带,设置对应的应急救援手段。但是,综合分析我国当前化工园区现状,园区内部连锁爆炸与火灾风险依旧十分普遍。
化工园区内部,消防站点的设置标准需要依照所在区域与部门的安全风险等级来确定,虽然园区内部存在很多无关紧要的区域,但是,很多不起眼的角落却很容易出现重大安全隐患,因此,园区内部消防站站点设置就需要进行细致规划与研究。但是,分析当前化工园区现状,其消防站站点设置十分随意,根本没有考量安全保障的重要性,一些明显存在火灾风险的区域,其灭火水枪口径严重不足,而一些无关紧要的区域却存在众多消防设施,这不仅带来较为严重的资源浪费,也让园区内部消防安全控制工作面临重大难题[2]。
我国在发展化工产业过程中,多数企业对化工生产的安全性以及化工生产风险影响后果缺少必要认知,而相关部门在对化工园区进行规划时,所选择的位置也没有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工作,虽然这些化工园区每年的产能都能满足具体的任务指标,但是,却没有进行配套的排污处理工作,在重要水系位置也没有安装对应的污水隔离系统,一旦化工园区出现消防安全事故,则很容易对园区周围水系带来更为严重的生态破坏。
对于化工生产而言,风险预防与保障工作的价值远远超过其日常生产过程,在火灾等安全隐患发生之前,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做好必要的防范工作。企业管理人员可根据石油化工园区不同部门的分布与具体位置,科学分析不同区域火灾风险系数的高低,以及各类风险的分布规律,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为后续保障体系的落实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此外,一旦园区内部出现火灾等生产事故,火场处理务必谨慎,需要根据火灾燃烧位置以及具体的火灾发生原因进行定性分析,明确燃烧物类型与可能发生的二次爆炸风险等。依照不同的类别进行愤懑管理,逐渐形成更为完善的火灾风险评估制度。
化工产业园区的安全规划工作不仅要考量所可能发生的各类危险事故与安全生产事故,也应该注重企业自身的发展过程是否符合绿色发展理念,是否符合时代发展背景与市场需求?化工园区不能只顾自身的经济利益,一个产业的发展也不能依靠牺牲群众与生态利益来实现,化工生产需保证与周边居民区、商业区形成协同,进而组成更具活力的区域经济体。此外,化工生产也要注重对生态环境与群众生存环境的保护,同步做好配套排污体系,并注意将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污染物进行有效处理,不能将其随意排入周边环境之中,尤其是水系与土壤。
化工企业需树立更为有效的安全生产精神氛围,定期召开安全方面的生产知识讲座,并积极邀请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对员工进行职业技能与安全教育培训,定期举办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等工作,做到安全意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不能让安全培训与教育流于形式。此外,企业内部也要针对不同部门员工所存在的工作特点,制定更具亲和力的安全生产意识培养计划,让员工真正看到自身工作所存在的重要性,进而树立为自己负责同时也为他人负责的工作态度。同时,化工企业内部也要制定更为完善的奖惩机制,对于那些玩忽职守的员工需要进行严惩,对于那些尽职尽责的员工,需要给予必要的奖励,彻底改变部分员工所存在的懈怠心理[3]。
化工生产安全事故虽然多来自于园区内部管理问题,但是,有些时候火灾、爆炸等意外状况也会因大自然等不可抗力因素而爆发,针对这些突发性问题,企业也要建立更具针对性且健全完善的安全应急系统。例如,在应对地震、海啸、飓风等气候地质灾害时,企业无法避免灾害的发生,只有利用提前设置好的应急系统,确保事故发生时各项损失可以降至最低程度。对于此项工作,园区内部的规划与布置需要尽可能做到紧凑合理,企业内部各类数据信息需可实时传递,安全管理人员需可实时观测到园区内部的任意位置。同时,对于各类安全防护设施,企业也要建立检修维护团队,定期检查各类消防设备的完整性与可靠性,定期清理各类杂物与易燃物体,提高园区自身对灾害的响应能力。
化工产业污染问题一直都是整个行业的发展难点,尤其是在环境保护工作压力日益沉重的当下,化工生产不仅要做到对员工生命安全负责,更需要做到对生态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负责。对于化工企业而言,需尽可能采用各类新型生产工艺与技术手段,降低生产能耗,努力提高清洁能源在生产中的占比。此外,在安全保障层面,也要注重能耗与效率问题,将企业内部每一个部门都纳入绿色生产与高效安全保障体系之中,并确保安全保障体系对意外事故的无害化处理能力,减少企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如今,我国化工产业已进入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新能源、新材料也逐步成为各类行业市场的主体,因此,化工产业风险测评工作,不能单纯将生产任务作为整体核心,而是需要努力突破当前阶段的测评模式,根据安全生产与生态保障发展的集成化需求,以及各类新材料的市场风险关系,制定更为科学的全新测评模式,并在模式内部实现原材料的循环利用,提高生产过程效率,提升化工产品对市场的适应性,逐步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对各类新型化工产品的具体需求。
综上所述,化工园区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策略的发展,需建立在园区科学规划的基础之上,针对当前化工生产以及园区内部各类安全配套系统所存在的各类问题,制定更为合适的调整与优化方案,提升化工企业自身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理效果,确保企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以及市场需求发展的平衡,进而推动我国化工生产朝着绿色、清洁、环保领域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