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丽玲教授治疗咽喉源性咳嗽经验浅析*

2021-01-08 23:40李德维曾德传黄雪梅丁兆辉万丽玲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3期
关键词:汤加源性胸闷

李德维 曾德传 黄雪梅 丁兆辉 万丽玲#

(1 江西中医药大学2018 级研究生 南昌330004;2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330004)

咽喉源性咳嗽是因咽喉不适而咳,其病程长、病位固定。 西医治疗多给予抗生素、镇咳药物等,不仅疗效欠佳,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而相对于西医较为固化的治疗手段,中医药多元性、个体化的治疗方式更具优势。 咽喉源性咳嗽这一病名自干祖望老先生提出以来,诸多中医临床家前赴后继、不断深入探讨其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案,万丽玲教授作为江西省中医院肺病科主任医师、江西省名中医,从事肺系疾病治疗为近40 年,临证经验丰富,对该病的认识与治疗有独到见解,本文就此整理归纳。 现报道如下:

1 咽喉源性咳嗽的发展沿革

咽喉源性咳嗽最早于1985 年由我国著名耳鼻喉专家干祖望先生提出, 在中医学疾病分类中应归属于“咳嗽、喉痹”等范畴。 其主要症状是咽痒作咳、连声咳,咽喉异物感及频繁清嗓动作,少痰或无痰,病程较长,可达数月或数年,咽喉部乃至肺系而无明显器质性改变[1]。 其分型在当前仍无统一标准,最初在1989 年出版的由干老主编的《中医喉科学》中仅有“浮邪失表”“相火浮越”两型,随后由诸多医家的治疗经验总结逐渐扩展开来:吴拥军教授则抓住其“痒”的特点,认为“风邪犯肺”是其基本病机[2];栗蕊等[3]则认为其病机当为心火上炎、损耗肺津,或食积化热、循经上扰咽喉;昌林亚等[4]认为咽喉源性咳嗽乃脾虚不能运化,以致津液停聚生痰,痰凝咽喉所致;王玉明教授认为“痰、瘀、风、燥”而致内风扰动是其核心病机[5];苏玉仑老先生认为热邪壅滞、咽喉不利是咽喉源性咳嗽的基本病机,并自创“清咽止嗽汤”[6];青淑元更是独辟蹊径,以“藏窍理论”论治[7]。总的来说,咽喉源性咳嗽病因、病机不外乎风、热、痰、瘀、虚,以致气血不通,咽喉失养,肺气不利。

2 咽喉源性咳嗽病因病机新探

《素问·阴阳别论》 曰:“一阴一阳结, 谓之喉痹。 ”[8]万丽玲教授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咽喉源性咳嗽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咽痒作咳、咽中痰滞感、喜清嗓、少痰或无痰、病程较长等,认为这多为风痰搏结于咽喉之证,风为阳,痰为阴,阴阳互结,发为喉痹。《素问·风论》又有“风者百病之长”这一观点,据其症状特征“咽痒而咳”,结合“风胜则挛急”“风胜则痒”等风邪致咳的特点,认为风邪滞窍是其重要病机之一,然则风性善动不居,久滞于咽喉而不变者必合他邪作祟,再据其“咽中异物感,少痰或无痰”等症,可见“痰”亦是致病因素之一,综合其“频繁清嗓、病程长”等症状特点,万教授认为,咽喉源性咳嗽乃是风痰搏结、邪滞咽喉,咽喉不利引起的机体保护性反应。

3 治法方药

结合上述病因、病机的论述,万丽玲教授拟“疏风行气,降逆化痰”为咽喉源性咳嗽的主要治法治则,方取半夏厚朴汤加味。半夏厚朴汤为治疗梅核气痰气交阻之名方,首次记载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原方为半夏1 升、厚朴3 两、茯苓4两、生姜5 两、干苏叶2 两。 临证时可酌加行气化痰之品,如桔梗、杏仁、枳壳;疏风行气之品如荆芥、白前、牛蒡子。

4 病案举隅

4.1 案一 田某,女,46 岁,2018 年9 月17 日就诊,咳嗽、咳痰8 个月,缘由在家中打扫卫生时出现咳嗽,此后咳嗽、咳痰持续,但频率不多,咳痰多为黄黏痰,自认为是“感冒”,自服“感冒药”,效不显,近来感胸闷,今日来诊。 见:咳嗽间作,咽中痰滞感作咳,伴咽中不适,少许咽痒,咳声浅,咳痰黄黏,每天数口,胸闷不畅,稍口干,饮水不多,纳尚可,舌淡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脉弦细,咽稍红,左侧扁桃体Ⅰ°,无充血。拟诊为咽喉源性咳嗽-痰气交阻兼有郁热证,治以半夏厚朴汤加味:法夏10 g,厚朴10 g,茯苓15 g,生姜10 g,苏叶10 g,桔梗10 g,杏仁10 g,鱼腥草15 g,射干10 g,枇杷叶10 g,牛蒡子10 g,淡豆豉10 g,通草6 g,生甘草6 g,共9 剂,1 剂/d,分2 次温服,嘱调饮食,畅情志。 二诊:2018 年9 月29 日,诉服药期间,咳嗽频率明显减少,咽痒已除,咽喉不适感减轻,复因食辛辣厚味,又感咽喉不适,咳嗽、咳痰继而稍有增多;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弦细,咽微红。守方去鱼腥草、枇杷叶、牛蒡子、淡豆豉、通草,加枳壳10 g,百部10 g,紫菀10 g,款冬10 g,赤芍10 g,再进10 剂,继嘱其调饮食,畅情志。后因他病来门诊就诊,诉尽服上药咳嗽、咽中痰滞感除。 按:《黄帝内经素问》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之言,就呼吸道而言,其任何部位的异常均可导致咳嗽。 患者咳嗽、咳痰日久,咳痰黄黏,近来胸闷不畅,咽中痰滞感,伴有咽痒作咳、口干,可初步诊为咽喉源性咳嗽-痰气交阻证,再结合其痰黄、咽红,而舌质淡红者,知其里有郁热,再察其痰多而咽痒不甚,可见在此阶段,主要病因是“痰”,风邪尚不甚,故在治疗上主要处于化痰降气为法,佐以利咽、清宣郁热之品,即获佳效,后热邪渐退,此阶段万丽玲教授辨为风痰搏结证,处以半夏厚朴汤加味,遂获佳效。

4.2 案二 万某,女,54 岁,2017 年3 月21 日就诊,咽喉痰滞感3 月余,经中医治疗1 月(温胆汤加减)效不佳。 目前,仍感咽喉不适,有痰滞感,不咳,无吞咽困难,一般情况较好,舌淡红苔薄,脉细,咽较红不肿。拟诊慢性咽炎-痰气交阻证,处方:法半夏10 g,厚朴10 g,茯苓15 g,生姜3 片,苏叶10 g,赤芍10g,桔梗10 g,射干10 g,牛蒡子10 g,桑叶10 g,木蝴蝶15 g,甘草6 g,共7 剂,1 剂/d,分2 次温服,嘱调饮食,畅情志。2017 年5 月16 日再次来门诊就诊得知,服上药后诸症基本消失,未再复诊;本诊以“咳嗽10 余天,伴气短乏力2 d”为主诉,缘患者10 余天前因感冒致咳嗽、咳黄痰,自服药后感冒症状消失,咳嗽、 咳痰亦减, 痰黄转白黏,2 d 前突然出现站立不稳,肢软乏力,双手挛急,历时约十几分钟后逐渐缓解,但感精神差,乏力气短。 目前,仍间断咳嗽,咽痒作咳,干咳,咳声浅,咽中痰滞感,伴少许胸闷,时有头晕,气短乏力,思睡又不易入睡,口干不多饮,纳尚可,舌淡红苔薄,脉细弱,咽稍红。 诊为咽喉源性咳嗽-痰气交阻兼肺气虚证, 守上方减射干, 加白前10 g,杏仁10 g,进7 剂而咳嗽、咳痰愈,后继以中药调理。 按:本案初诊时无咳嗽,唯有咽中痰滞感,前医处以温胆汤加减,已获初效,然未抓住其咽喉这一靶点,故治疗1 个月终是不得断根。 万丽玲教授反复教导学生要注意病之靶点、用药之性味归经,诊后处以半夏厚朴汤加味,效显。 二诊时患者于感冒后咳嗽,出现咽痒作咳,咽中痰滞感,干咳,咳声浅,口干不多饮,纳欠佳等,《备急千金要方》有如此描述:胸痹-痰气交阻于胸者,“胸中愊愊如满,短气,咳唾引痛,咽塞不利,习习如痒,喉中干燥,时欲呕吐、烦闷”,处以陈皮、枳实、生姜、杏仁之品行胸中痰气,痰气阻于胸中则有短气咳唾而痛,阻于咽喉则可见咽中痰滞、咽中不适作咳等,两者虽病在上焦,然具体靶点不同,症象必然也有所不同。 万丽玲教授亦抓住疾病靶点(病位)及病机,处以半夏厚朴汤加味,再获佳效。

4.3 案三 彭某,女,54 岁,2016 年12 月6 日初诊,缘患者不慎受凉出现咽痛,鼻塞,鼻中疼痛,鼻息热,耳痒,头痛,咳嗽,咳痰少,不易咳出,胸闷,舌淡红苔薄,脉右浮滑,寸弱,咽不红。 拟诊为风寒犯肺证,处方:紫苏叶10 g,炙麻黄8 g,杏仁10 g,甘草6 g,薄荷10 g,桔梗10 g,白前10 g,辛夷花15 g,白芷10g,川芎10 g,青皮10 g,陈皮10 g,共5 剂,1 剂/d,分2 次温服,嘱清淡饮食。2016 年12 月13 日复诊:药后鼻塞、头痛、胸闷等症已除,仍有咽中痰滞感,伴少许咳嗽,咳声浅,遇风、言多及闻及油烟等刺激性气味则咳嗽增,咽痒不甚,无咳痰,鼻涕较多,色白质较稠,舌淡红苔薄白,脉略滑。 处方:法夏10 g,厚朴10 g,茯苓15 g,生姜3 片,苏叶10 g,桔梗10 g,枳壳10 g,辛夷花15 g,白芷10 g,苍耳子10 g,进7 剂而愈。 按:患者病初出现咽痛、鼻塞、头痛、咳嗽、胸闷等症状,再结合其鼻息热、咽不红而知其乃风寒犯肺之症,气机郁闭且兼有少许郁热,治以三拗汤加味,佐以解表通窍之品,初获疗效。二诊时患者鼻塞、头痛、胸闷等症已除,仍有咽中痰滞感、咽痒作咳,遇风、言多及闻及油烟等刺激性气味则咳嗽增,《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有论“风咳”为“欲语因咳,言不得竟是也”,故万教授结合其症象分析病机认为,此为风寒之邪由里出表的过程,暂结咽喉,佳兆也,处以半夏厚朴汤加味。 同时,此亦蕴含洪广祥老先生“肺鼻同治”之思想[9],而变化为“咽鼻同治”,双向调节。

5 讨论

黄元御《四圣心源》谓:“咽喉者,阴阳升降之路也。咽为六腑之通衢,喉为五脏之总门……而总之咽通六腑而胃为之主,喉通五脏而肺为之宗”,知咽喉者,乃肺胃之门户也,咽喉之地受邪,肺胃气机不利,发于肺则咳嗽生。而半夏厚朴汤的靶点正在咽喉,黄元御谓:半夏有“下冲逆而除咳嗽,降浊阴而止呕吐,开胸膈胀塞,消咽喉肿痛”之功,可运输脾精;生姜解表温肺胃、亦化饮,黄谓之可“降逆止呕,泻满开郁,入肺胃而驱浊,走肝脾而行滞”;茯苓淡渗利湿,《神农本草经》云“主胸胁逆气,寒热烦满,咳逆,利小便”;厚朴下气宽中,《长沙药解》云:“降冲逆而止嗽,破壅阻而定喘,善止疼痛,最消胀满”;紫苏叶味辛,具芳香味,可开郁解表,《玉楸药解》谓之有温肺降逆,止喘定嗽之功。 纵观其药物组成及功用,知此方不失为降逆化痰止咳之良方。且方中苏叶、生姜均为散寒之良药,万教授认为,此方本具疏风散寒之力,对于风邪滞于咽喉、 风痰搏结于咽喉之咳嗽有立竿见影之效,正符合咽喉源性咳嗽的病机特点。

上述案例提示,在临证中,医者应善于把握病因偏重、病位浅深、病机变化,有针对性地施治,方能药到病除。《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曰:“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万丽玲教授于临证中善抓病因、病位、病机,谙熟方义,用半夏厚朴汤加味治疗咽喉源性咳嗽, 不仅扩大了半夏厚朴汤的运用范围,同时也丰富了咽喉源性咳嗽的治疗方案,为促进咽喉源性咳嗽的治疗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猜你喜欢
汤加源性胸闷
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术在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温胆汤加味治疗失眠的体会
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独特魅力
十全大补汤加味联合空肠营养管改善胃恶性肿瘤患者疗效观察
胸闷气短就医前先做五项功课
胸闷气短就医前先做六项准备
腹部定时定向多频振动按摩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胸闷 疾病发病前兆
胸闷,疾病发病前兆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