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会,李吉彦,姜永珊,朱炜楷**,刘 石,赵妍妍,莫 睿,郝长浩,张靖源
(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大连 116011;2.大连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学院 大连 116044;3.大连市中医医院 大连 116013)
花粉、粉尘、食物、药物及寄生虫等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引起的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称作过敏性疾病(Allergic disease)。皮肤过敏、耳鼻喉过敏、呼吸道过敏、消化道过敏、血管变态过敏、其他系统过敏及过敏性休克等是最常见的过敏性疾病。
过敏性疾病的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导致医疗费用的增高,从而影响了社会经济。目前,随着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呈急剧上升趋势,影响着全球近三分之一的人口[1]。近年来,对于过敏性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现代医学对过敏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以患者教育、避免接触过敏源、脱敏治疗等为主,但治疗过敏性疾病的相关药物副作用大、疗效不能持久[2]。现代中医人也在积极探索过敏性疾病的因机诊治,并发挥了中医药治疗过敏性疾病的独特优势。
过敏性疾病从新生儿到老年人的各个年龄阶段都可能发生,常见的过敏性疾病有皮肤过敏、耳鼻喉过敏、呼吸道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等,严重的可见过敏性休克。皮肤过敏反应主要表现是过敏性皮炎,常见的有药疹、接触性皮炎、湿疹、荨麻疹(风团、风疹块)、皮肤划痕症皮肤瘙痒、食物过敏皮疹(也有出现恶心、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环境因素引起过敏皮疹(花粉、霉菌、灰尘、树、烟草、烟雾、香水、汽油、油漆等引起)。过敏性耳鼻喉疾病主要有过敏性鼻炎、药物变态反应性口炎、过敏性咽炎。呼吸道过敏反应主要有过敏性哮喘、变异性咳嗽。消化道过敏反应常见的有肠易激综合征。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指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常见临床表现是皮肤紫癜,同时可能伴随关节痛、腹痛、血尿或黑便等临床症状。其他系统过敏性反应包括了过敏性亚败血症、免疫性不育等。过敏性休克是指过敏的机体在短时间内发生强烈的多脏器累及症候群。而中医 “感冒” “鼻渊” “鼻鼽” “哮喘” “斑” “疹” “水疱” “漆疮” “瘾疹” 等疾病都可以归属于西医过敏性疾病的范畴。《诸病源候论·漆疮候》曰: “漆有毒,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喜面痒,然后胸、臂、髀皆悉瘙痒” , “若火烧漆,其毒气则厉,著人急重。亦有性自耐者。终日烧煮,竟不为害也”[3]。漆疮可归类于现在的接触性皮炎,是因漆刺激而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脾胃论》言: “肺者,肾之母,皮毛之元阳本虚弱,更以冬月助其冷,故病者善嚏,鼻流清涕,寒甚出浊涕。” 《杂病源流犀烛·鼻病源流》曰: “有鼻鼽者,鼻流清涕不止,由肺经受寒而致也” 。《医方辨难大成》又云: “鼻窍属肺,鼻内属脾” 。鼻鼽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过敏性鼻炎[4]。《医宗金鉴》言 “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5]。相当于西医的荨麻疹。当代医家王琦教授将易患过敏性疾病患者的体质归属于 “过敏体质”[6]。
现代研究认为,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与肠道菌群结构异常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可以不断的刺激机体局部或全身免疫应答反应,从而使得肠道相关淋巴组织(Gut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GALT)的成熟,进一步增强了肠黏膜的屏障功能[7]。由此可见,过敏性疾病的发病与胃肠密切相关,即与中医脾胃密切相关,《灵枢·本输》有言: “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陈无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有言 “医事之要,无出三因” ,将复杂的疾病分为三因。 “内因” ,内伤于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外因” ,外感于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 “不内外因” ,包括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及虎、狼、毒虫、金疮等之类。而过敏性疾病发病 “现代” “三因” 内涵进一步扩大, “现代” “外因” 还应包括冬季取暖设备过热导致火邪,夏季空调过冷导致的寒邪等[8]。国医大师李佃贵提出的 “外毒” 化学致病物(药毒、毒品、秽毒、各种污染等)、物理致病物(噪声、电磁波、超声波等)、生物致病物(瘟病毒邪、食物中毒等)将 “外因” 内涵扩大[9]。 “现代” “不内外因” 中饮食饥饱还应包括现代交通及物流发达带来的传统饮食习惯及种类的改变,如国人过食西方饮食习惯的生冷、肥甘厚味,北方人过食南方热性水果,干燥地区的人多食辛辣等;现代医疗水平的提高随之带来的中西药物过用亦可归为现代 “不内不外因” ,如中药寒凉或辛热药、补气补血药、助阳药等服用太过,西药副作用伤脾胃之气血阴阳;其他如受污染的食物,如非时令蔬菜水果,受药物影响的蔬菜肉类,如蔬菜家禽家畜抗生素、激素等的使用过度等;而现代各类手术后有的患者出现了过敏体质,而过敏体质产生的病因可称作 “不内不外因” ,临床上常见的病因有失血耗气、离经瘀血、久卧伤气、术后抑郁、术后过食补品等导至脾胃之气呆滞等[8]。
《素问·经脉别论》中明确的指出了脾运化水谷精微的的功能及过程,其言: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10]。而脾胃同时是气机升降的枢纽;心肺之气,以降为顺;肝肾之气,以升为顺。黄元御有言 “阴阳之交,是谓中气;升降之权,在中气”[8]。在 “现代” “三因” 反复作用下,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常,脾胃之气呆滞。《说文解字》中认为,当水流受到外在的约束就会不流通,其言 “滞,凝也。” 临床上脏腑之气阻滞不畅亦称为 “滞”[8]。因此,我们将各种原因导致的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过敏性疾病病机称为 “滞伤脾胃” 。同时, “滞伤脾胃” 包涵了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带来的一系列过敏性疾病脾胃气机呆滞的临床症状,如纳呆食少、脘腹胀闷、腹痛腹泻、身重倦怠等。
脾主运化,同时包括了运化水湿,是指脾对水液的代谢作用。脾通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作用,与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共同调节和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脾位于中焦,在人体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素问·经脉别论》曰: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 在 “现代” “三因” 作用下,脾运化水液功能失常,会产生过敏性疾病相应临床表现。
滞伤脾胃,首先是脾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失常,体内各种组织器官失去水液的滋润和濡养,从而产生头痛、头晕,鼻咽干燥,喘息咳嗽、干咳无痰,皮肤干燥、瘙痒、脱屑,大便干燥等临床症状。其次,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必然会导致水液在体内停滞,从而产生水湿、痰饮、湿毒、浊毒等病理产物[11]。水湿、痰饮、湿毒、浊毒停留部位不一,从而产生相应的过敏性疾病临床症状,如头痛、头晕,耳鸣、耳胀,目痒、目痛,口甜、口粘,胸闷、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大便溏结不调,小便短涩不通,带下、遗精,肤黄水肿、斑疹水疱。现代研究表明,过敏性疾病包括了过敏性皮肤病(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皮炎)、过敏性呼吸系统疾病(哮喘、变异性咳嗽等)、过敏性耳鼻喉疾病(过敏性鼻炎、药物变态反应性口炎、过敏性咽炎)、过敏性消化系统疾病(肠易激综合征)、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性紫癜)、过敏性其他系统疾病(过敏性亚败血症、免疫性不育)等[12]。过敏性疾病临床变化多端,我们将过敏性疾病的基本病机总结为 “滞伤脾胃,百病乃生” 。
血与水皆属阴,二者相互倚行,互宅互生[13,14]。《血证论》中有 “盖在下焦,则血海膀胱,同居一地,在上焦,则肺主水道,心主血脉,又并域而居,在躯体外,则汗出皮毛,血循经脉,亦相倚而行” 。水瘀相关所论 “血与水本不相离,病血者未尝不病水,病水者未尝不病血” 。滞伤脾胃,湿浊内蕴中焦,阻滞气机,既可郁而化热,而导致水热蕴结,亦可因湿而从寒化,出现水湿困脾;久病阳伤及阴,或湿热内盛,湿聚热郁,热耗阴津,阴虚血热;久则气血凝滞,隧道壅塞,瘀血水结。过敏性疾病久病产生水饮、痰湿、湿毒必然影响气血的运行,久病入络,最终形成水饮、痰湿、湿毒、浊毒、瘀血、阴伤、风证、阳虚,寒热错杂、气血同病、相互交织的局面,从而导致过敏性疾病 “滞伤脾胃,百病乃生,变证丛生” 。
过敏性疾病的发病往往是内外合邪而发病。《灵枢·百病始生》曰: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15]。或从皮肤而入,或从口鼻而入,外邪引动内邪痰湿、水饮、血瘀、湿毒而发病。如《诸病源候论》云: “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 。《食疗本草》发现这些易过敏的食物,都具有偏寒、偏热或动风的特点 “牛乳,寒,患热风人宜服之” ; “鸡子治大人及小儿发热” ; “大豆,寒” ; “虾,平,动风发疮疥” ; “蟹主散风热” ; “羊肉,温,主风眩瘦病,小儿惊痫,丈夫五劳七伤,脏气虚寒” ; “黄牛发药动病,黑牛尤不可食”[16]。说明物质的寒热偏性是诱发过敏的重要原因。外在邪气引动内邪,内外合邪,变证丛生。
过敏性疾病基本病机是 “滞伤脾胃,百病乃生” ,所以,对于过敏性疾病的治疗,首先是健脾,恢复脾胃功能。《景岳全书·论脾胃》: “……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群居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17]。滞伤脾胃,祛湿药中加入健脾益气,醒胃消导行滞之品,如砂仁、蔻仁、茯苓、生薏苡仁、山楂、神曲、麦芽等。湿邪重浊粘滞,气机不畅,伍以理气行滞之品:枳实、厚朴、大腹皮、陈皮、藿梗、杏仁、桔梗。
湿与三焦气化功能关系密切。《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中说: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难经·三十一难》也说: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沈氏尊生书·海藏》则进一步指出: “上焦如雾,雾不散则为喘满;中焦如沤,沤不利则留饮不散,久为中满;下焦如渎,渎不利则为肿满” 。对于过敏性疾病湿的治疗,需三焦分化,给邪以出路,分消走泄,畅通三焦为法[18]。叶天士开创造性的提出治疗三焦湿热证用分消走泄之法,《温热论》言 “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温胆汤之走泄。”[19]。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上焦之湿治以辛香宣透,芳化湿浊,常用药物如藿香、白芷、苏叶、香薷、佩兰等。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中焦之湿治以辛温开郁,苦温燥湿,常用药物如半夏、苍术、寇仁、草果、厚朴、大腹皮、白术等。下焦之湿,治以淡渗利湿,常用药物如滑石、通草、茯苓、生薏苡仁、泽泻、猪苓、车前子。
对于过敏性疾病平素需健脾扶脾,而当感受外邪,内外合邪之时,变证丛生,这个时候需注意标本缓急,随证变法。《丹溪心法》中提出哮病治则为: “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 。过敏性疾病久病形成水饮、痰湿、湿毒、浊毒、瘀血、阴伤、风证、阳虚,寒热错杂、气血同病、相互交织的局面,治疗需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 。因此,建脾扶同时也应根据具体情况注意利水、祛湿、清热、解毒、化瘀、滋阴、祛风、补阳、寒热并用、气血同治等,随证变法,如此,健脾之功才能事半功倍。
根据过敏性疾病患者的体质、性别、年龄等的不同治疗的方法有所不同。胖人多湿,用药时胖人应多用祛湿药。瘦人多火,瘦弱的人多见阴虚火旺,用药时注意滋阴降火。妇女有经带胎产的情况,治疗用药时应加以考虑,适逢月经期,对于活血化瘀、滑利走窜、苦寒败胃之品,应用非常谨慎。儿童脏腑娇嫩,病理产物相对单纯,易化寒化热,所以用药轻灵。
北方寒冷干燥,南方炎热潮湿,地域不同过敏性疾病用药也有所不同。在北方感受寒邪从而引发过敏性疾病发作,中药偏于温散寒邪;在南方湿热引发的过敏性疾病的用药偏于化湿清热。
自然界的六气与季节的更替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如春风、夏暑(火)、长夏湿、秋燥、冬寒。而人体的阴阳亦可随季节阴阳消长而发生规律性的改变,而用药要根据四时之气的变化进行调治。《脾胃论》言: “诸病因四时用药之法,不问所病,或温或凉,或热或寒。如春时有疾,于所用药内加清凉风药;夏月有疾,加大寒药;秋月有疾,加温气药;冬月有疾,加大热药”[20]。对于过敏性疾病而言,脾湿重湿疹夏天容易加重,宜加大化湿药力度;隐疹阴虚血燥者,如在秋冬两季易加重,适当予以滋阴凉血之药;哮喘寒痰伏肺者,冬日容易加重,可予以温肺散寒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