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几点实施策略

2021-01-08 21:59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实验小学霍秀芹
天津教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美育家乡法治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实验小学 霍秀芹

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将美育定义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这里,美育被理解为理论上的美学与实践上的教育相融合,并以“陶冶感情”为目的。笔者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注重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融合,美感教育与道德教育相融合,把法律的约束力量、美育的津梁作用和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提升精神紧密结合,通过创设任务情境、对话等实施策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陶冶情感,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实施活动体验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

新课程改革改变了对学校教育的要求,“重过程,轻结果”成为当今学校教育转型的重点。所以,当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不能与曾经的“思想品德”课一样,要彻底变“填鸭式”教学为“体验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感受学科本身的美,享受不一样的学习过程。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设计,提倡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以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切身“经历”体验感悟“美在身边”,进而学会呵护生命中一切的美好,进而去传播美、创造美,增强道德敏感性。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的活动,教师可以进行多样化设计,可以是课堂“做游戏”,也可以是“春游”,还可以适当加入亲子活动。其实,在我们的教材中,蕴含着很多美育主题资源,教师只要深研教材就可以挖掘到“美育培养点”。例如,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我最喜欢的地方”“美丽的冬天”等,教师都可以将其设计为活动体验课,以“某地一小时游”为主题开展小型郊游活动或将课堂设置在操场、附近公园等室外可利用的场地,通过创设美好的环境与氛围,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让学生走进生活,亲近自然,充分发挥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受生活中的不同风景、不同事物的美,从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如:在家乡的大街小巷走一走,通过切身体验认识家乡美,内心萌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观察冬天的景物,感受冬季独特的美,从而热爱自然,发现生活中的美……在这些真实、直观的美的体验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内心“保护美”“创造美”“传播美”的意识。

二、引导自主道德学习,培养学生的价值探究能力

打造“探究式”课堂是素质教育时代课堂教学的主要特色,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是极为符合小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点的。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学科,可以净化心灵,收获价值观的升华。这就更需要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去自主学习、探究,进而拥有较强的价值探究能力。纵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很多主题都可以设置为“探究式”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扮演引导者或“裁判”的角色,充分让学生主动体验和学习道德,得到“美育”塑造。

例如,在执教“我爱家乡山和水”一课时,教师为学生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所在城市诸多美景图,同时为学生播放赞美当地家乡的歌曲,将学生带入唯美的课堂氛围中,进而让学生就“家乡美”主题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自行讨论出“家乡都有哪些美丽的山水”并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这样的自主探究课堂,学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调动视觉、听觉、想象,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家乡美,从而增强了审美意识,学会感知美、体验美,并立志为自己的家乡“创造美”。再如,某教师在教授“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课堂小组探究题目:“看到高悬在空中的圆月,你们想到了古代的哪些诗句呢?请小组讨论,并展示讨论结果。”学生在自主探究后,找到了诸如“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诗句,并从优美而充满寓意的诗句中,用心欣赏了明月之美,并深深体味中秋佳节团圆之意,进而在情景交融中使自身审美素养得到升华。

三、开展对话教学,丰富学生的道德生活经验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是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我们学习的道德法治观念皆来自平凡生活的方方面面。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开展“对话式”教学,采用“接地气”的方式,走进学生,让学生在轻松、安全的环境下,畅谈自己的所见所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并在生活中受到“德育”和“美育”。

例如,“空气清新是个宝”这一课的学习,“空气污染”这个命题是当今时代妇孺皆知的,并且“如何使空气清新”以及“空气清新对人们生活的意义”也是老少皆宜的讨论话题。当在你走在大街小巷,你每呼吸的一口空气是否清新?清新的空气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当今为什么有人提倡“多植树”或“用自行车取代汽车”呢……这样看似“老生常谈”的话题足以作为小学课堂中师生对话的前提。教师可以通过轻松的“聊天”方式与学生展开对话,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并鼓励学生想象和创新,激发学生对生活美的表达。

在对话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专注倾听和全程引导。因为虽然学生通过回忆或表达联想起了相关知识,但对小学生而言毕竟仅仅只是感性的体验,或者是片面的甚至有可能是夸张的错误认知。如对“净化空气”的思考,有的学生就会说出“我要弄一个魔法瓶子,把空气吸进瓶子里,然后经过魔法净化,再放出新鲜空气加好了”。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对其大胆的想象力进行鼓励和赞扬,再引导学生“面对生活,需要用心感悟并有合理的想象,提出的方案也要是可行的”让学生完善和深化自己的认知,形成面对科学严谨、务实的态度。教师接下来可以进一步延伸“对话”,就学生“释放空气”这一想象,教师可以此为基础,与学生继续对话,引导学生思考:什么东西可以释放“净化空气”的物质?学生会联想到植物或树木、森林等,进而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植物造林”的净化空气作用,并通过不断对话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保持空气清新可以为我们打造“环境美”,让学生内心开始憧憬花园般美丽的生活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呵护美”的意识,进而让学生懂得如何用正确的方式创造美,促进学生的审美修养提升。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有着非凡的意义,它不仅对新时代小学生有重要的德育意义,而且拥有很强的美育价值。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丰富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增强道德意识,还可以增强审美修养,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感悟美、呵护美、创造美。所以,教师要高度重视该科目的教研,并努力探究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美育”渗透进道德与法治课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美育家乡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美育教师
夏天的家乡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