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怀松 景德镇学院
艺术创作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提炼和加工。在哲学上,马克思认为意识活动依赖于现实,人类在劳动实践中认识美、发现美、观察美,因此意识中的美感元素是现实生活的实际反映,在艺术创作中总结美、提炼美。艺术作品中,对自然的抽象表达是创作的基本途径。而艺术材料的加工和抽象表达的应用在当代艺术创作中也很流行。在创作层面,当代通过夸张、重复、提炼、概括等多种抽象技法创作的作品,本质上都是从色彩、造型、艺术语言等方面进行创作的。抽象艺术能通过更加独特的视角直面问题,优点是更具装饰性。在装饰方面,抽象设计可以提高色彩对比,更注重色彩带来的情感语言。利用陶瓷创造的造型艺术、色彩艺术等除了能反映出文学作品中的内容之外,还能反映出其他的问题,从本质上说,通过这种方式,陶瓷作品的艺术价值是可以提高的[1]。
社会背景的不同会影响文学作品的主题和内容,文学作品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能成为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日常生活等真实状况的镜子。例如,唐宋时期的一些写实派的诗人,他们创作的作品就是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即使就题材本身而言,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发展步伐。因此,历代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并且具有隐藏的社会文化内涵挖掘价值。这样一来,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研究促使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现代陶瓷艺术借用文学作品的内容能让作品更具风味。
瓷器的发源地是中国,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中国瓷器的发明与传承历史也体现了中国物质文明进程的推进与发展。中国文学作品的类型是丰富的,而其中蕴含的价值也是丰富的,中国文学作品体现的是凝炼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文化内涵,而文化的传承需要一定的载体,陶瓷作品就是其中之一。例如,彩陶文明发源于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彩陶中就体现了农耕文化时期的彩绘艺术,磁州窑出产的瓷器流传下来的物件很多,其主要反映了宋朝的文化历史,颇受当代文人墨客的追捧。历朝历代陶瓷都展现了那个年代的文化风气和文化环境,具有深刻的研究价值,同时,瓷器历史的研究也串联成中国古代文化历史的发展路径。
陶艺所反映的文学作品大多是名著,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陶瓷艺术的本质是利用其审美功能来表现其认知功能和教育功能。文学主题的载体可以是陶艺作品,通过陶瓷创作本身带有的审美功能,体现文学作品和陶瓷艺术作品的认知功能和教育功能[2]。以文学为主题的陶艺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学作品的忠实反映,同时它既能体现文学的认知功能和教育功能,又能使陶瓷创作与文学作品在主题上相互融合,给陶瓷创作提供全新的发展灵感,在思想和艺术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原作中的艺术思想可以在陶瓷艺术中展现,因此,陶瓷作品可以表现文学作品中可能存在的内容,但内容的表达不能违背文学作品的精神。在《唐传奇·柳毅传》中,虽然没有描写柳毅夫妇回洞庭湖隐居的具体生活场景,但在陶瓷艺术的创作中,却可以通过一定的想象展现具体的生活场景。
对文学作品的忠实反映既是陶瓷艺术创作艺术效果的需要,也是艺术再创造的原则。以《秦始皇观书》为例,我们可以利用陶瓷艺术再现秦始皇看书的场景,但是需要重视的是:秦始皇生活在公元前259年到公元前210年,我们常见的书却是在蔡伦公元105年造纸之后出现的,因此秦始皇读简策是符合历史实际的,而秦始皇读线装书是对历史的错误判断。陶瓷艺术作品反映文学作品的内容,应符合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历史和社会生活现实,如果违反这条规则,观众会因为作品中的文化历史扭曲而感到不快。同时,在设计陶瓷作品时,陶瓷创作不能超出故事的范围,陶瓷艺术作品的内容也要合理。例如,《唐传奇·柳毅传》陶瓷艺术作品描述的人物在龙宫,那么园中出现飞鸟就是不合理的,而飞鱼则是龙宫中可能出现的。现在很多设计者都喜欢天马行空,盲目发挥自己的想象,如,描述夫妻二人拜见玉皇大帝的情境,这超出了故事的范围,如果描写《山海经》陵鱼(人鱼)的演化,加入这样的元素却是符合文学历史和故事发展的。
一部作品甚至一首诗都可以概括许多内容。在陶瓷艺术创作中,创作者要选择典型的内容才能有效表达一部文学作品的主题,展示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中心内容。文学作品典型内容需要具有内容典型性和意义深刻性的特点。例如,在《女娲补天》中,先民遭遇了巨大的自然灾害,这是故事的起源,而描述灾情的严重性则是故事的发展。女娲以智慧和勇气战胜了灾难,这是故事的高潮。写灾难被摧毁和人们被拯救,这就是故事的结尾。作品中选取的主题是故事的高潮,展现了女娲的智慧、勇气和伟大形象,如果选择故事的其他部分,除非是有很好的立意和文化表现,否则是很难起到很好的文化烘托作用。文学作品应当选择正面的、具有感染效果的艺术形象,而如果是借助其中的元素设计,就需要实现艺术元素和艺术形象的融合,通过颜色、设计、工艺的搭配增强文学表现效果[3]。
文学经典的个体内容不仅在内容上细腻、形象上感人,而且为人所熟悉,为艺术家屡次演绎。这样的文学作品的个体内容是成功的、典型的、个性化的。典型人物是大众熟知的内容,非典型的人物无法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例如,《西游记》和《红楼梦》中都有园林建筑,但是如果仅仅把园林作为创作对象,它就没有特色。与其他作品相比,文学作品都是独具特色的,在本质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三国演义》来说,诸葛孔明、关羽、曹操是典型人物,这些人物已经成了《三国演义》的象征,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原作个性化的表达本质上就是通过这些典型的故事和人物来体现的,典型内容可以作为某部文学作品的身份象征而存在,也会吸引到独特的受众[4]。这些受众可能是文学作品的狂热爱好者,也可能是对某个人物和故事感兴趣。典型人物作为鲜明的符号可以避免某一文学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混淆。例如,《牛郎织女》中的“鹊桥会”,《梁祝》中的“梁祝化蝶”,《女娲补天》中的“补天”情节,这些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内容作为陶瓷作品的创作主题,能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设计优秀的陶瓷作品,本质上需要突出所借鉴的文学作品中的个性化内容,这样一来,能在陶瓷艺术创作中选择合适的文学主题,也可以让陶瓷艺术工作者和文学读者在欣赏陶瓷作品中理解并升华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在陶瓷艺术设计中,应当注意不同的个性内容对于不同载体的应用,针对简单的、人物少、环境中风景少的艺术形象,可以选择较小的陶瓷载体,如瓶、碗、小瓷盘或灯罩等。如果文学创作中需要体现的个性内容复杂、人物多、景物丰富,那么就可以选择较大的陶瓷载体,如瓷罐、大瓷瓶、大瓷屏、瓷台面等。只有陶瓷载体满足表达个性化内容的要求,才能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陶瓷载体过大或者过小,都可能导致文学艺术特点不突出。
总而言之,辩证地思考文化传承和陶瓷艺术发展之间的关系,将文学作品巧妙应用于陶瓷艺术创作中,发挥陶瓷艺术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通过艺术传承和发展,对世界物质文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是中国陶瓷艺术发展与革新的关键。当下中国的陶瓷烧制工艺已经趋向成熟,怎样通过文化和艺术的融合,提升中华民族艺术传承的价值,打造常态化的艺术发展模式,成为陶瓷艺术传承人的重要任务,探索以文学为题材的艺术创作路径,严谨、细致地创作,从而取得更好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