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华 大连艺术学院
中华民族世代发展形成的文化遗产,民族特色鲜明、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保护的课题作为高校美术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内容,是一个创新举措,可以提升学生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文化基石,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同时也是人民文化、思想、精神等价值的寄托。在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有属于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其中包括传统口头文字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活动;民俗仪式、饮食、服饰文化等方方面面。但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新一代的年轻人渐渐失去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意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严峻的考验和危机,例如传统的陶瓷行业。陶瓷代表了我国上千年的手工艺和美学传承,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创造,国外有史以来对中国的陶瓷都是持夸赞和认可态度的,“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为同一词。如今科技不断发展,传统陶瓷行业通过现代机器可以大批量生产,而且质量可以与传统手工的陶瓷媲美。因此,传统陶瓷手工艺的发展受到影响,没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去传承和学习,大大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其他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间手工艺也面临同样困境。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不但有物质的传承,同时也有非物质文化的继承,即大众生活中的活态文化。之所以要提升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是因为这是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大部分的文化传承都是在农耕基础上,如今我国已经从农耕文明转向了工业文明,导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保护,必须提升大众对它的重视程度,加大非物质文化的宣传力度是非常必要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建立一整套保护体系,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其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等。应该按其传播影响的大小,分别对其进行等级排布,对影响力较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优先保护,目的是使更多大众去了解和熟悉它。对于一些影响力较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级可以适当降低,因为大众对其相对比较熟悉,不会对其产生陌生感。这么安排的好处是不会过多宣传大众已经了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以使大众有更多的精力去了解自己陌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也是在倡导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从而提高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高校应该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提升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在课程的设立方面,主要谈及以下三个方面:
1.少数民族语言专业
据统计,我国的十几种少数民族语言已经处于濒临消亡的状态,语言艺术作为一种口头文化,保护语言艺术也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高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少数民族语言专业,通过学习少数民族的语言,可以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习惯,可以使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正常延续。
2.民间艺术专业
民间艺术相对传统艺术而言,特别注重传承的主体——传承人。这跟传统艺术大大不同,为此高校应该专门聘请民间艺术的传承人进校做讲座等,这样可以使民间艺术传播大众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另一个层面进行保护。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
高等院校作为国家教育的金字塔塔尖,应该主动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责任。加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向世界宣传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增进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高校美术学专业要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就要对高校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研,充分了解当地文化遗产的现状,对文化遗产的传承程度进行深度的调查研究,建立相对应的资料库。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特殊性,没有固定的评判标准,需要细致地对其结构进行调研,找寻其传承过程中是否有丢失部分。为此提出三条建议:第一,高校应该跟当地的民间艺术团进行合作。让美术学专业的学生进入当地的民间艺术团进行实践调研,深入表演现场,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二,高校应该积极配合当地文化部门的工作。利用高校本身的优势,结合美术学专业的艺术优势,对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进行重新梳理。第三,高校应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基金。充分发挥自己的科研优势,为高校的科研机构提供科研经费支持。
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长远考虑,高校应该加设相应课程,或者是在专业基础课中和在专业理论课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课时,也可研发更多的特色课程。同时也应该跟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进行合作,将其设立为高校美术学专业的第二课程。
高校美术学方向具体课程包含的门类涵盖剪纸、刺绣、泥塑、风筝、木雕、皮影、印染、蜡染、扎染、蓝印花布、面具、脸谱、编织、陶瓷、布艺、漆器、年画、花灯、民间玩具、壁画等等。在课程中通过理论讲解、多媒体课件播放、调研、交流等方式对这些艺术形式的构图、纹样、造型特点、色彩表现力、艺术特征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提炼出作为艺术设计师可用的元素符号和思维方式,进行学习和继承发扬,一方面可以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进一步传承和保护,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此阶段的研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应用在现代视觉传达媒体设计中,更好地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律和表现手法以及个性化语言,从而达到创新性保护的目的。
首先,高校美术学专业要认识到本校课程资源库的重要性,对于课程资源库缺乏的院校,应该加大对本校课程资源库的建设,这也需要学校对美术学专业的支持,才能更好地使本学科发展。在完善课程资源库的同时,也要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教学体系。其次,加强多学科建设,高校美术学专业不应该只有本专业的资源库,还需要引入其他专业的知识,可以从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宗教学等学科入手,增强多学科之间的互动联系。这样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艺术眼界和人文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储备,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大部分是以口头形式,这就对传承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具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为此,高校应该聘请相关的专业老师,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责任,建设一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队伍,对其进行推广。美术学专业的教师依托对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储备,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理论支持,这样可以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人才的培养,从而壮大美术学专业的教师队伍。
综上所述,高校美术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及促进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保护的理念相融合已迫在眉睫并提上日程。这不仅是高校美术学专业走上特色发展的重要路径,同样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有力手段。本文通过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保护引入高校美术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阐明了教学改革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保护的必要性,对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