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石狮市第三实验小学 郑珊珊
阅读教学与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密切相关,由于许多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注意突出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因此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以高年级阅读教学目标为例,高年级阅读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学会对不同文体进行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教学大纲中建议教师通过阅读的自学提纲让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自学,然后再用文字的形式简单表达自己的感受。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教学形式相对固化,教师往往以归纳中心思想、分段、归纳段意作为阅读教学的三个主要环节,严重忽略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不同文体的文章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阅读的教学目标自然也难以实现。
在非连续性的文本中,各部分内容都包含着相对独立的信息。对阅读者来说,这些信息既包含着有效信息,也包含着无效信息和干扰信息。如何在纷繁的信息中获取关键信息和有效信息,就需要小学生具备从阅读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在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中,信息具有连贯性,便于读者对关键信息的获得;而在非连续性文本的各部分之间虽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反而容易对关键信息的提取起到混淆和干扰的副作用。品鉴中的“品”是“品优”,“鉴”是“鉴真”。因此,学会对非连续性文本进行品优鉴真,就显得格外重要。
线性思维方式,是对事物表面的认识和理解,而不是对其本质理解的思维方式。非线性思维方式,最大的特点是信息具有跳跃性,需要阅读者跟随着文本内容的变化,去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本质。非连续性文本各部分内容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每个文体内容都是相对简短的连续性文本,但多个文本内容的组合,又构成了篇幅较长的非连续性文本。也就是说,当我们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阅读时,我们以线性思维方式为主;而在我们对非连续性文本进行整体阅读时,就不得不采用跳跃性的思维方式。因此,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品鉴是把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有机结合的过程,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阅读课需要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因此将阅读课的主要内容设计为对阅读题目的解答上,忽略了学生对阅读材料本身的理解和思考,用固定化的教学模式取代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
例如,一个关于亚运会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目,共包括两个阅读材料:材料一主要是介绍2022年杭州亚运会办会理念、办赛原则、前后赛事介绍等信息;材料二中介绍了杭州亚运会会徽标识与会徽介绍。运动会这一现象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进行这一阅读题目的教学时,如果不顾小学生对运动会这件事情的自我认识和已获得的生活体验,直接进行题目的解答,就只能使学生在接触到阅读题目时,停留在对阅读知识的学习,而忽略阅读能力的提高。
在这节课的阅读教学中,我先将阅读材料及题目抛在一边,将运动会这一话题作为共同讨论的内容进行探讨,让学生谈谈自己参加过运动会的一件事或者在电视上看到过的运动会中影响最深的一幕。学生们自身的经历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回忆自己运动会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我和学生又对运动会上的各种标语和加油口号进行了赏析,对经典而鼓舞人心的加油口号共同理解、欣赏和分析。经过这些环节之后,才把教学转向非连续性阅读材料的阅读和题目的解答上来。如果只是把材料生硬地介绍给学生,忽略他们想表达自己观点的愿望,就会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而给学生提供分享自己学习经验的机会,有助于引导学生对材料的感性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轻松地在跳跃性的非连续性阅读材料提高阅读能力。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就能激发学习的动机。为了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在学生对非连续性阅读材料阅读之后,我还根据材料内容和题目的难易程度,采取先不让学生看阅读材料后面的题目,而是先回答我设计的题目,以此符合学生循性渐进进行学习的特点。
如一个关于垃圾分类的非连续性阅读材料中,分别用不同的段落、图文介绍了福州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中垃圾分类活动的创建概况、“四色垃圾桶”的使用规则、垃圾分类活动的意义三个内容,在学生阅读完材料后,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题目:
问题1: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中垃圾分类指标包括哪些内容呢?
问题2:四色垃圾分类桶具体包括那四类呢?
问题3:在生活中不注意进行垃圾分类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问题4:如果你是创建文明城市志愿者,你会怎么给来投放垃圾的人员介绍注意事项?
这些问题的设置使学生概括性回顾了材料的内容。同时,通过问题3 和4 的设置,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的热情。这些题目的设置和讨论让学生学会在做非连续性阅读题目时,先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在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再对信息进行提取和处理、进一步品鉴,找到与题目相关的信息也就变得容易了。
语言应用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都是对语言能力的应用。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除了通过学生的学习体验及创设问题讨论情境,为他们提供口头表达的机会外,还要让他们在进行题目解答前,先将自己获取的信息进行口头品鉴,通过自纠和其他同学帮助纠正的方式提高品鉴能力,为书面表达做好准备。同时,充分利用非连续性文本材料非连续性的特征,给学生创设复述材料和补充材料口头作文的机会,强化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