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红霞,许涛,郑光美,肖彬,胡培,付定虎,祝瑜
(十堰市人民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湖北 十堰 442000)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在完成医学院校教育之后,以住院医师的身份在经认定的培训基地接受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的系统性、规范化培训[1]。明确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毕业后医学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我国各级医院的住院医师医疗水平及同质性起着重要的作用[2]。在当前建设“健康中国”的背景下,随着人民健康理念和维权意识的提高,需要加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规范化、系统化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这就要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在培养具有丰富医学知识和扎实技术水平的医学人才的同时,也要培养他们具有优秀的职业道德和博大的人文情怀。
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就是以病人为本的精神,强调一切从人性出发,强调在医学诊疗过程中不能忽视对病人应有的安慰、关怀和尊重,倡导当前大背景下的学医人、行医人应该追求更加完善的人生价值观。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出自美国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这句话客观地说明了医生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如果有机会把病人的病治好了,还需要时常地对病人给以关怀,并且全部用宽心安慰的话语来和他交流沟通。“有时治愈”,说明现代医学虽然不断发展,但是仍有一些疾病我们无法攻克,再者病情的发展千变万化,即使医术高明的医生也不能担保有完全的把握,但是这绝不是说明医生在这些疾病面前毫无作用,医生对病人的尊重可以让病人获得应有的尊严,医生的安慰和鼓励可以给病人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所以一个具有优秀职业道德的医生,除了“有时去治愈”之外,对待病人要“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反映了人文关怀自始至终都贯穿于医疗活动的全过程,这是医学真谛的表达,是医生职业生涯的闪光点,也是最能感动人们心灵的地方。
王强等[3]把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概括为:大爱、仁爱、责任、仁术。大爱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最基本要求,要求一视同仁对待病人;仁爱是人文精神的主要思想,要求行医者发自内心地关怀病人,以病人为中心,站在病人角度思考问题;责任要求行医者应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工作中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医乃仁术,要求行医者在行医过程中做到德与术相通,有仁爱之心,才有仁爱之德,有仁爱之德,才能修炼成仁爱之术。
当前住院医师医学人文教育普遍存在不足,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对人文素养职业道德的认知不足,对病人关心关怀不够,与病人沟通能力不强,适应当前医疗环境能力不强。
住院医师在校接受的医学人文教育所占比例小,部分为选修课,医学人文教育远远没有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受重视;医学人文教育没有设置相应实习课,使得理论脱离实际,使医学生对人文医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重视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人文素养的培训,没有将人文素养有效地融入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也没有对医学人文素养部分进行评分考核,也使得住院医师对医学人文素养不够重视。在超声科,由于病人排队检查时间长,带教老师忙于检查病人,对住院医师医学人文带教也不够。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住院医师越来越依赖于医学技术和医疗设备,不重视传统医学的望闻问切,以至于在行医过程中“只见病不见人,只懂病不懂人,只治病不治人”[4],缺少了与病人间的交流沟通,会引起病人的不解与不满,导致医患矛盾增多,反之也会使住院医师对现阶段的医疗环境感到失望,对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回报感到苦闷,这提醒广大住院医师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做一名合格的行医者,“仁”与“术”必须相辅相成,相互融合,所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任重道远。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实现医学毕业生向执业医师的转化,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改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5]。重视对住院医师的人文教育有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医务人员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健康负责的态度,让医务人员心无旁骛地为患者服务。重视对住院医师人文教育不仅是医疗技术队伍自身建设的需要,也是促进医疗事业发展的要求。1993年8月英国爱丁堡世界教育高峰会议提出,21世纪所期望的医生应该是交流专家、有判断力的思想家、主动的终身学习者、信息专家、社会学、流行病学和行为医学的应用者[6]。
首先,住院医师需具备共情的品质,引导住院医师在工作中和病人进行角色互换,站在病人的立场和利益角度来体验对方情感状态、所想所需[7]。其次,要使住院医师充分认识人文素养在行医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把自己真正当成科室一员,倡导主人翁精神,提高主观能动性,结合实际医疗情况,认识自己在人文素养方面的不足,并努力去学习提高,把人文素养糅合到行医活动中。最后,帮助住院医师了解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好的医患沟通不仅对治疗疾病有利,也能建立良好的医疗环境,学会了处理医患关系,才能适应医学模式的改变[8]。
带教老师不仅需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也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体包括良好的执业道德、积极的工作态度、医患沟通技巧、正确的价值观等。老师在带教过程中强调住院医师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带教老师必须紧密联系医疗实际,在结合现有医疗背景的基础上,将医学人文教育贯穿于医疗教学、医疗实践过程中,将临床带入课堂,再将课堂带入临床[9]。
在超声科,从接诊病人到检查完毕送走病人,医学人文关怀应该贯穿于整个过程中。由于超声检查的特殊性,超声科排队时间长,时间紧、任务重,带教老师言传身教很重要,必要时可以在检查结束后有充足时间时再进行指导说明。对于空腹、憋尿等病人难免有怨言,检查前去接诊、安抚这些病人时,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及沟通技巧,避免言语上的“生、冷、硬、推”,否则生冷的态度和生硬的语言将会是医患矛盾的导火线,对于老年人或行动不便的人适当搀扶,也会拉近彼此的距离,对于婴幼儿,检查前尽量消除他们的陌生感、恐惧感,建立互信,态度要热情,声音要温和,多用鼓励、称赞之类的语言,取得患儿配合[10]。检查时,态度要专注,表情要和蔼,操作要轻柔,详细询问病史,耐心听取患者的叙述,尽量不要去打断,根据他们的描述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检查,通过和患者的交流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心态、文化程度、承受能力等。检查结束后可以帮助患者擦拭身上的耦合剂,扶患者起床。检查后患者都想知道自己的病情,应在有限时间内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尽量避免专业术语,根据病人的承受能力和情绪变化来交待病情,当遇到恶性疾病时可以这么说:“通过我们的检查,您的病情没有看上去的那样简单,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严重,在您的积极配合下通过积极的治疗,好转、痊愈的可能性很大。”当碰到回答不了的问题时可以这么说:“关于这方面太专业了,我们掌握的信息也有限,您可以去咨询下专科的医生。”这并非是推诿敷衍患者,而是如实告知,避免患者在超声科和临床专科获得信息不对等而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超声诊断专业性强,住院医师必须有大量上机操作的机会,应加强对规培生上机操作前的培训,包括住院医师在检查前熟悉所用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不同部位检查前的注意事项,不同部分检查时的体位等。检查前住院医师积极对患者介绍自己的身份,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同意权,接诊时态度要积极,注意患者情绪变化,主动询问病情,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活动中,注意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与患者沟通顺利进行的一条重要原则,碰到不懂的积极请示上级医师,在不断积累专业知识的同时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超声科分为心血管、妇产、腹部、介入等不同的亚专业,要求住院医师在不同亚专业组中进行科内轮转,进行造影、介入诊疗、经食管心脏超声等检查操作时,要求住院医师全面熟悉各项检查操作的目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注意事项、操作规范及步骤、并发症等,有利于筛选病例降低风险,有助于全面、流畅地与患者进行检查操作前的谈话,带教老师也应对沟通技巧及沟通要点进行规范,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从而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避免因沟通不到位而导致医疗纠纷的产生。
科室应创建良好的人文素养环境。超声科人文教育考核与改进机制可以参照PDCA循环理论,PDCA即Plan、Do、Check与Action四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组合,分别代表计划、执行、检查及总结处理的含义,体现教学管理过程中的计划制订、实施、检查及整改四个连续阶段[11]。各个亚专业小组可以根据本组的实际情况做出具体的人文教育培养计划及需要达到的要求,然后由带教老师和规培学员具体去执行,出组前一周进行考核,针对存在的问题在最后一周内进行改进。随着每一次循环的推进,住院医师也在不断的进步。针对特殊疑难的病例科室可制定随访制度,住培学院可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主动了解患者病情,既有利于专业知识的积累,也有利于满足患者及家属的信息需求,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不仅要重视理论、实践的教育,也要重视人文素养的教育,努力将医学人文教育贯穿于医疗教学、医疗实践过程中,做到德与术相通,既提升住院医师自身的整体水平,也顺应了医学发展和医学人才培养的趋势,每一名住院医师都应为做一名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优秀行医者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