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提升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对策

2021-01-08 15:27黄奕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意愿大学生能力

黄奕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州 350007)

2020 年,世界经济环境受到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许多企业被冲击陷入困境,有的实体经济甚至严重亏损、濒临破产,纷纷采取减员、减薪或半薪休假、暂缓招聘等应对措施,与此同时,一些新的商机也悄然涌现。2021 年全国有近909 万高校应届毕业生将离开学校,进入社会。面对疫情后时代的社会就业新形势,高校积极做好创业教育、有针对性地激发大学生创业意愿显得尤为重要。意愿是个人一种有目标、有意识的行为动机。创业动机是心理状态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一种主观行为,它使创业者更加关注与创业有关的内容和行为。[1]美国学者夏皮罗和索科尔(Shapero&Sokol)的“创业事件模型”认为,创业意愿有“三要素”,包括:感知愿望,指个人的创业期盼程度;感知可行性,指个人对自己的创业愿望是否可行的综合判断能力;行动倾向性,指个人创业追求的执行能力。一般来说,创业意愿越强,主动投入相关活动或为其付出的努力就越多。

本文研究数据来自部分福建省高校(包括3 所本科高校即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警察学院和3 所高职院校即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发放线上非概率抽样问卷887 份(有效率为100%),线下走访调查38 名大学生。通过分年级、分角度、分类型等深入分析,积极探讨疫情常态防控下的大学生创业意愿现状和培养途径。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意愿现状

(一)大学生创业的感知愿望:态度和动机方面

调查发现,38.9%的大学生认为“创业形势严峻”,24.3%的表示“风险大,没有安全感”,58.7%的大学生不考虑创业。在不考虑创业的大学生中,12.6%的大学生“从未想过创业”, 其中大一学生占16.2%,大三和大四学生占9.7%。32.8%的大学生表示“偶尔想过创业,但没有准备”。同时问卷显示,有7%的大学生“认真想过,已经开始准备了”,只有1.9%的大学生表示“开始创业了”。在访谈中,低年级的大学生对创业的意愿比较强,高年级的大学生相对意愿较弱。

(二)大学生创业的感知可行性:素养储备方面

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储备”调查中,68.5% 的大学生觉得“自我能力不足”,其中,认为“人脉资源不够”的占33.9%、“资金缺乏”的占38.3%、“创新创意力不足”的占47.6%、“市场敏锐度不够”的占61.2%。在“你如何评估自己的创业知识”问卷中,54.3%选择“缺乏对国家相关制度的深入了解和掌握”,38.2%认为“不知道如何识别和规避风险”,23.4%认为“团队管理知识缺乏”。在访谈中,超过60%的大学生认为,疫情后时代社会对创业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而他们挑战应对性和风险承担力还比较欠缺。约三分之一的大学生表示,希望有机会加入新创业公司与创业者并肩作战、挑战未来。

(三)创业的行动倾向性:大学生创业探索和榜样影响方面

在调查“你参加的创业实践活动”中,66.4%的大学生选择参加“校级组织的创新创业相关讲座”,27.6%选择“创业社会调查活动”,16.8%选择“参加学校创新创业社团比赛”,9.3%选择“参加各级创新创业大赛”。在“促进你参加创业活动的因素”调查中,选择“受亲属创业影响”的占37.6%,选择“受朋辈创业影响”的占47.6%,选择“协助家庭承担困难”的占3%,不到4%的大学生选择“实现个人价值”。 在访谈中,超七成大学生表示创业实践活动源于“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活动”“创业社团活动”等,不到20%学生表示“受家族或朋辈影响”。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意愿现状

(一)大学生认知越来越清晰

在创业意愿理论中,影响创业意愿一般有两个维度:一是个人源由和社会源由的融合度,即创业者个人意愿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程度;二是创业者自身直觉和感觉的协同度,如创业计划、机会识别、目标抉择等,是通过理性、科学分析的感觉过程,或是通过预感、判断、愿望等直觉思维鼓励创业者不懈追求的过程。调查中发现,新时期大学生已逐渐学会认清自己并审时度势。如访谈中34.7%的大学生表示因为“个性不符合”“创业挑战性太强”等因素不考虑创业,15.8%的人因为“喜欢接受挑战”“实现个人价值”而选择创业。同时,42%大学生认为疫情的影响会增加大学生创业的挑战度,35.3%认为疫情将给大学生创业创造更多的机会。综上可见,大学生对创业的意愿不是停留在单纯的感性认知,而是基于对个体、社会各方面信息的认识较为理性分析之后的初步判断。

(二)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越来越浓郁

近年来,各高校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推动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积极营造校园内外创新创业实践氛围,创新创业教育得到深入推进。在调查“你的创业知识来源”中,认为“学校相关课程指导给予较大帮助”占38.4%,其中10.3%表示帮助很大,19.8%表示帮助比较大。在访谈中,超过八成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表示在“学校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活动”“创新创业大赛赛前培训”等学习中受益;36.1%的大学生表示“先就业,积累经验后看情况再考虑创业”。可见,高校创新创业育人模式已经铺开,引导大学生全面加强个人素养已见成效。

(三)存在的问题

1.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包含经济、心理、管理、外语等多学科内容[2]。目前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由创业基础理论、专业创业以及配套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培训活动、社团拓展等组成。在问卷中,近四成大学生提出课程体系还需增强加“专业性”,20%多的大学生提出要增加“个性化”辅导。在选择增强“专业性”的大学生中,42.8%认为需进一步“体现专业行业创新发展内容”,30.5%认为需“体现学术前沿内容”,18.5%认为需加强“国家政策解析”。可见,个性差异、学科脉络、行业创新、学术研究、政策法规等内容急需融入教材、融入课堂教学。

2.高校创新创业师资力量不足

高校教师承担着创新创业教学与课程建设任务,不但要具有相关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有相关实践实务知识。访谈和问卷调查时了解到,大部分高校创新创业师资由辅导员、思政教师、经管学院或通识课程教师、专业教师等组成,其中辅导员兼任创新创业课程的约占6 成。这些教师本职工作较多,时间精力有限,自身专业、知识储备与学科师资匹配度差距较大,有的仅经过创业师资短期培训班学习就直接上岗,勉强能应付教学大纲理论的讲授,而面对具体问题时底气不足,无法保质保量完成创新创业教科研工作,影响了创新创业育人成效。

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力度不足

近年,高校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达到了一定效果。但由于创新创业的差异化、时域性、社会性等不同,高校教育仍存在“船大转弯慢”问题。例如超过30%的大学生提到“合班课针对性不强”,近30%的大学生认为“实践活动比较‘水’”,15%左右的大学生希望“学校提供更多的创业实践平台”。在访谈中,大部分没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谈到,“面对这门新课程,不知道如何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可见,目前创新创业教育还不能使大学生有较大“收获感”,传统教育理念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比重较大,整个育人过程和方法还需要深度改革。

4.大学生创新创业行动力不足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追求个性,集体荣誉感强,但由于成长在经济高速发展年代,大多数大学生的家境和经济条件都不错。由于从小生活较优越,他们普遍缺乏吃苦耐劳和奋斗精神。如在对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进行“撰写创业计划书”问题调查时,只有28%的大学生选择“为自己认真写”,60.5%以上选择“为了完成任务敷衍撰写”。在学习中,70%的大学生表示“接触最多的是课程内容、课堂讲授、课后作业、创业讲座等,主动参与较高要求的创业实践活动的只有18.2%。可见,大学生创新创业学习过程基本以课程理论知识内容为主,自觉自发的行动探索能力比较不足。

三、新形势下培养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对策

(一)从高校育人角度

1.谁来教——建立“两型两化”的教师队伍

学习的本质是改变,教学的本质是帮助人改变。具有“思政型、复合型”“专业化、科学化”的高校创新创业教师是高校创业育人的主干力量。因此,应打造这样一支师资队伍。一是打造“思政型”教师队伍。规范教师行为,将师德师风、职业道德、政治涵养放在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促进教师自身素养不断提升。二是建设“复合型”教师团队。多一些技术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有方法、有意为大学生服务的“师傅”,通过招聘、引进、内部转岗、选拔进修等方式积极建设师资队伍,特别是组建一支兼职教师队伍,如聘请成功企业家、企业高管、技术能手、专业学科带头人、优秀创业校友等进校园、入课堂、上讲台。[3]三是强化教师“专业”素养。通过鼓励老师外出进修学习、分层培训轮训、下企业跟岗实践或挂职锻炼,拓展视野,多角度提升业务能力。如具备丰富的创新创业知识和经验,熟悉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政策,了解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经验和教训,熟练掌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心态和需求。[4]四是完善教师“科学化”管理机制。制订岗前培训方案、“优胜劣汰”评价体系等系列管理机制。从师资的筛选、监管、培养、考核等提出阶段性要求、目标、效能标准。

2.怎么教——激发创业感知愿望

随着疫情后时代社会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就业需求和岗位也将随之调整,这不仅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对高校培育什么样的人提出更高的目标。一是坚持开放协同育人。营造创新创业育人氛围,积极健全育人机制,有效整合并利用校内的教育资源和校外的创新创业资源。校内把传统课堂、校内活动空间打造成“工学研一体化”新型课堂,建设“创意场”“筑梦园区”等;校外把实习基地拓展为创业实践场所,打造“厂中校”“企中学”。通过由点到面、由少到多、由简单尝试到意愿创业、投身创业等感知递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落实落细,引导更多大学生夯实创业基础、明确创业方向。二是打造专创融合金课。坚持实践性与理论性相融合,因材施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融入创业教育,通过体验、参与、共创等学习方法,不断扩大跨学科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比重,引导大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创业意愿,加强创业实践体验。三是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价值观引领和学理性相结合,深化三教改革,打通高校常规人才培养与创业实践育人之间的模式连接。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为创业型大学生打开创业绿色通道,如自由选修学分、休学保留学籍等;改革评价体系,健全学分制度,把创新创业学院的实践项目纳入培养方案学分。

3.教什么——培养创业感知可行性

一是培育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指创业者在创业活动中表现的动机、情感、意志、兴趣、人格等心理特征,一般包括五个方面:(1)积极乐观的创业心态,如执着的信念,深厚的兴趣,持久的热情等;(2)稳定且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勤恳务实的作风,诚实守信的修养,善于团队共事等;(3)百折不回的创新精神,如勇闯天下的胆识,“剑走偏锋”的创意思维等;(4)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如锲而不舍、善于控制情绪等;(5)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如具有正直、大气、律己、奉献的情怀。二是夯实创业知识。这是增强创业素质、形成创业能力、开展创业活动的基础,是大学生通过创业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资本。主要包括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综合性知识等,如人文科技、公共关系、法律法规等。大学生涉猎的知识越多越广越深,知识体系的架构就越合理越牢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就越强,创业意愿也越强,获得的创业机会越多。三是培养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指个体在创业行动时拥有的条件,如心理抗压、调查分析、技能特长、管理理财、公关宣讲、风险评判等能力。创业能力的前提是职业能力,如新技术、新技能、新知识;创业能力的基础是经营管理能力,如信息收集和处理、判断决策、商业策划等能力;创业能力的核心是综合性能力,如沟通、谈判、合作等能力。

(二)从大学生自我培养角度

1.学什么——树立基于创新推动创业的理念

创业行为不仅需要创业者具有较为全面的能力、知识和心理素养储备,也需要创业者对自我发展、社会发展的理性认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大学生践行创新精神,拓展创新思维,提升创业能力,并在现实社会和职场活动中切实开展创业行为。大学生要积极探索创新之路,掌握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要学会识别和评估创业机会,开发和积累创业资源;要了解团队建设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商业模式的应用方法;要熟悉如何分析和监管初办企业的财务投资流程;要掌握创业项目书的撰写规范和路演技巧;要学习国家创业政策、法律法规等。除此之外,还要注重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科技创业能力。

2.怎么学——培养创业行动倾向性

读万本书,不如行千里路。首先,要主动学习,学会独立思考,积极将个人内化与环境外化、有效汲取与有效输出相结合。认真掌握课程内容,注重阅读,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活动相结合,将通识教育基本理念与创新创业实务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这是最经济、最方便的获取途径。其次,要践行学习,在见习、兼职、求职、市场调研等活动中边学边行,在行动中思考、在练习中总结、在体验中反馈,这是激励自己、有效提升综合素养的最有效方法。再次,要注重合作学习、携手进步。创业不是简单的单打独斗,更多是团队协作,[5]如参加创业大赛、“三下乡”实践、技能大赛、组建企业等,很多实务性学习过程都是走近市场、感知社会、夯实心志的磨砺之道。

猜你喜欢
意愿大学生能力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