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翠
(巴中市中心医院,四川 巴中 636000)
2020年1月21日,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下简称新冠肺炎)列为乙类传染病,并要求各地按照甲类传染病标准开展相关预防和控制管理。随后全国各地迅速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开始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1]。新冠肺炎是一种以发热、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为表现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其可侵犯各个年龄段人群。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类型群体,其多因为发热、呼吸道症状以及消化道症状而到医院就诊,临床表现与新冠肺炎较为相似,尤其是在秋冬季节,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量大幅增加,在新冠疫情期间极大的增加了儿科门、急诊的感染防控难度。为了有效应对这种不利情况。巴中市中心医院迅速成立了儿科发热门诊和应急隔离病房,并在相关要求和意见的指导下,制定了儿科疫情防控管理措施。
1.1 统筹全局制定计划
1.1.1 成立领导小组:在接到上级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紧急指示后,由管理层带队,迅速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对疫情防控工作预案、流程、院内感染防控方案以及新冠肺炎防控管理要求等进行及时梳理,确保防控工作有章可循。儿科内成立疫情防控管理小组,由儿科主任、护士长、门急诊以及病区医疗组长等组成,负责对儿科疫情防控工作进行管理,传达和落实医院对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细化科室相关制度和流程。
1.1.2 制定制度流程:为了能够有效、科学的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医院领导小组迅速根据相关指导意见,制定了《新冠肺炎防控应急预案》、《新冠肺炎院内感染防控方案》、《新冠肺炎院内感染护理管理要求》《门、急诊预检分诊制度》等一系列的疫情相关制度和流程,并对儿科工作制度进行了细化,制定了《儿科发热患儿接诊及转运流程》、《儿科疫情期间消毒隔离管理制度》等,确保疫情防控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
1.1.3 人力资源管理:根据工作强度以及儿科收治患者特点,合理调配医护人员,科学安排班次,在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保证医护人员合理休息,不鼓励工作人员带病上岗。发热门诊和急诊均采取24 h值班制,并根据就诊患儿数量以及就诊时间特点,适当调整工作人员数量。疫情期间要确保医院医护人员的膳食营养均衡。
1.2 医务人员岗前培训。我院迅速组织全体儿科医护人员学习新冠肺炎相关指南、专家意见以及防控工作流程,了解新冠肺炎疫情传播途径,学习正确穿戴防护装备,确保医护人员能够扎实掌握新制定的诊疗流程、应急处理方案、规范化消毒管理措施等,并做好应急演练。培训完成后对全员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率100%[2]。对于科室保洁人员也要及时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和特殊时期岗位责任培训。根据指导意见,排查科室所有人员近14 d内是否与疫区人员或者确诊患者有过密切接触。另外,在疫情期间,应统筹安排日常出勤人员,对于无法到现场培训的工作人员,可由领导小组安排骨干医师和护士录制防护用品正确使用方法、标本的正确转运、消毒管理方法等内容的视频。然后利用视频来进行线上培训,避免工作人员聚集。另外视频可以反复播放,避免现场多次反复讲述或者演示出现错误或者是资源浪费。
1.3 医护人员个人防护。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中常见医用防护用品使用范围指导(试行)”以及相关操作风险程度来规范儿科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行为。日常严格要求医护人员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ST/T313.2019)》内容做好手卫生工作。儿科各个病室均设有手消剂,出入口设置检查点,由医院感染科及院感监督员定时对防护用品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指导。疫情期间,医护人员需每日定时上报个人健康情况,一旦发现可能导致感染的情况出现要立即进行隔离观察。为了有效避免医护人员在与患儿接触过程中成为病毒携带者,疫情期间儿科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统一有医院安排膳食,要求工作人员尽可能避免与家人或者他人发生接触。
2.1 加开儿科发热门诊。发热门诊预检分诊模式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尽早筛查出感染病例和疑似病例。在疫情开始初期,我院即开设了专门收治的发热门诊,用于接收呼吸道疾病或者是发热情况的患者[3]。但由于儿童在就诊时需要家长的陪同,加之大部分家长更愿意带发热的患儿到儿科门诊就诊,因此我院及时在儿科增开的发热门诊,用于接收存在发热情况或者是呼吸道疾病的患儿。根据新冠肺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新型冠状病毒的潜伏期可达14 d以上,且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未出现发热情况。故而儿科普通门诊和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均需要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对于在住院治疗期间出现发热、咳嗽等情况的患儿,也要及时转入到儿科应急隔离病房做进一步的筛查。
2.2 预检分诊。疫情期间,预检分诊的作用不仅是将患儿准确分诊到相应的专科去,其重点还在于完成进入医院入院的流行病学史采集,因此不能出现拥堵、聚集的情况。医院可根据日常门诊量、住院患儿数量、原有出入口数量等因素,在不同地点设置预检分诊台,预检分诊的开放时间可根据分诊点的人流量确定[4]。考虑到我院儿科门诊收治患儿数量较大,加之陪同人员较多,因此开设两个出入口,避免造成就医不便。为了有效提高筛查效果,我院启动了3级发热预检机制,即:①一级预检。在医院门诊入口处设立醒目的“发热预检处”,设置2个发热预检台,由专门的医护人员使用电子体温计对进入到医院大厅的人群进行体温快速监测,确保所有患者均能接受发热预检。对于体温超过37.3℃的儿童应先由预检医生进行新型冠状病毒的排查,发现有疑似的患儿应立即由护理人员专程送至发热门诊,并与发热门诊的相关护士做好交接工作。②二级预检。在儿科诊室的入口处设立第二道发热预检台,由培训合格后的护理人员对前来就诊的患儿进行再次预检,发现疑似患儿由护理人员经由专用通道送至发热门诊,并做好登记工作。无发热情况的患儿可继续正常就诊。③三级预检。儿科医生在接待患儿和进行诊断时仔细向患儿的家长询问家庭住址,近期是否与发热患者或者疫区回来的人群有过接触,近几日是否有发热史等情况,避免出现遗漏情况[5]。同时在儿科开设新型冠状肺炎隔离室,做好早期预警预报工作,加强对感染防控工作的监管力度,发现隐患应立即进行改进。一旦发现有患儿为疑似或者确诊为新冠肺炎应立即按照相关要求及时报告,并在2 h内做好上报工作,同时联系感染科做好相关的处置工作。在进行预检分诊初检时,应告知家长尽量减少陪同就诊的人数,指导等候的患者间隔1米排队。
在原有的病房基础上,组建儿科过渡病房及应急隔离病房,并将其单独划分出来。在患儿疑似新冠肺炎时应转入隔离病房,要根据患儿病情和分诊结果确定其属于疑似或确诊,根据相关规范要求,待患儿确诊,需将儿科转入感染病区。感染病房区域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各个区域之间设置缓冲间,感染病房均采用单间设置,每个单间内具有卫生间[6]。感染病区实施双通道形式,医护人员从清洁区经潜在污染区进入隔离病房,患儿及陪同人员从病房另一侧出入。 医护人员将诊疗操作集中操作,日常尽量减少接触患儿,医护人员在采集呼吸道标本、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无创通气、吸痰等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必须进行三级防护。
感染病房的管理原则为封闭、实名制、固定陪护人员。所有首次进入病区的患儿及其陪护人员均需由医生、护士完成身份的核查,包括陪护证、身份证以及流行病史的筛查,并且与患儿及其陪护人员签署“疫情防控知情同意书”;日常的陪护管理中,要求陪护证与身份证信息一致,患儿入院时陪护证上需注明相应陪护人员的身份证信息,每次进入病区需要核实双证;每日由护士常规核查陪护人员的双证信息,并且测量体温,所有陪护人员常规佩戴口罩;医护人员做好对患儿及其陪护人员的健康宣教,根据感染防控要求,尽量固定陪护人员,不要随意中途更换,每例患儿最多2名陪护人员。
新冠肺炎疫情对医疗机构提出了极高的考验,儿科门诊通过实施了预检分诊制度,设置专门的隔离病房并实施区域化管理措施,能够最大程度上保护医护人员的个人安全,避免发生交叉感染,降低患儿就诊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