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有效问题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2021-01-08 12:31:55宁夏吴忠中学马兵羽
天津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梯形矩形物体

■宁夏吴忠中学 马兵羽

初入讲台的教师都习惯以随意的、生活化的简单问题向学生提问,比如“是不是”“能不能”“可不可以”“会不会”等。这类问题的答案无非有肯定和否定两种,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易于接受,并基本能迅速回答出来,课堂气氛活跃,但是很少进行思考,少数学生甚至本着猜测的态度回答,而没有思考问题背后的知识,因此课堂教学实际效果不尽人意,导致问题成为无效问题。课堂设问要有目的性,每一个问题都要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尽可能简单明了,但是须经过一定的思考后才能得出答案,问题要衔接教学内容,以问题推进教学,这类问题可称为“有效问题”。结合高一物理教学案例,有效问题应具有如下几个特性。

一、有效问题要体现出“问题性”

问题须经过思考后才可得出答案。问题本身可以通俗易懂,但答案不是一个简单的判断就可得出。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思维参与到问题中,所说的正是所想的。这可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觉得知识本身就是他们自己得出的。

比如在“质点”的教学中,对于火车能否看成质点,可经过如下设问:“假如你在银川火车站某列车的第1节车厢,你的朋友甲在同一列车的第9节车厢,并且知道你乘坐同一次列车,朋友乙在上海。此时甲打来电话问你在哪?你怎么回答?若乙打来电话呢?”学生对这些问题可能迅速回答,但至少要经过思考,通过比较,两次面对的情况不同,回答结果也不同,进而理解“当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位置、路程、时间等)没有影响时,物体可看作质点。”

二、有效问题要体现出“逻辑性”

教材中的有些知识比较零散,学生学习的时候缺乏系统性,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认识不够。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设置一些连接问题,使问题的回答既基于上一个知识,又能够导出下一个知识,让问题充当线索,使学习过程有线可循、有章可依。

比如在“弹力”的教学中,可进行如下设问:1.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有恢复原状的趋势,当另一物体与它接触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弹力的来源)2.当物体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没有接触时,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弹力产生的条件)3.用力拉弹簧,弹簧形变量越大,手有怎样的感觉?(弹力大小的因素)4.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是成一次、二次函数关系?还是更为复杂的关系?(胡克定律)

三、有效问题要富有“启发性”

学生根据问题中的陈述,经过思考后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或者问题的答案富有启发性,答案又可以衍生出其他知识和方法。在一些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的教学中,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对学生的理解和进一步学习效果明显。

比如在“v-t图像中面积表示位移”的教学中,有如下教学情景:匀速直线运动的v-t 图像中,矩形的面积可表示物体的位移。(教师画出平坦的v-t图像,同时标出矩形面积)

可进行如下设问:

问题一:若v-t图像略微向右上方倾斜,v-t图像与坐标轴围成一梯形呢?(这里教师可画出略微倾斜的v-t图像)

这个问题本身具有启发性,学生的回答也是多种多样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1)v-t图像倾斜后,梯形面积不能表示位移。原因是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与位移的计算公式不一致。

(2)可以表示位移。原因是既然矩形面积可表示位移,猜测到所有图形的面积都可表示位移。

(3)不能表示位移。原因是梯形与矩形相差一个小三角形,梯形与矩形的面积也是不一样的。

问题二:如果v-t 图像只向上倾斜了一点点,梯形的底与矩形的高几乎是相等的呢?

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就想到了那个三角形的面积很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从而梯形面积近似等于矩形面积,梯形面积可表示位移。这个联想是基于学生已经学习了质点的内容,由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联想而来。在这里,教师可进行物理思维延伸,提出“近似”这种思想在物理学、物理学史中的伟大意义。

四、有效问题要体现出答案的“多样性”

因为答案可能有多种,学生会反复思考,尽可能说出多种答案,而不会只做一个简单的判断。同时,将以往的知识、其他学科的知识也联系起来,使学习更为系统。

比如在“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教学中,可设问如下:在直线运动中,可以用物体通过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在圆周运动中,怎样描述物体运动(即转动)的快慢呢?你有多少种方法?这个问题具有发散性,能激发学生联系速度的定义、数学中圆的知识、生活常识等回答问题。答案多种多样,教师再对每一种方法的优劣进行分析,教学效果会比较好。

五、有效问题要富有“趣味性”

即使比较单一的问题,也可以换个说法,换个角度,使问题变得有趣。

比如在“力学单位制”的教学中,为强调单位在物理中的重要性,可设问如下:

情景:在古代,人们常用身体的某些器官或部位的尺度作为计量单位;在遥远的古埃及时代,人们用中指来衡量人体的身长,认为健美的人身长应该是中指长度的19倍。各个国家,地区以及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各自的计量单位,仅以长度为例,欧洲曾以手掌的宽度或长度作为长度的计量单位,称为掌尺。在英国1掌尺相当于7.62cm,而在荷兰1掌尺却相当于10cm。英尺是8 世纪英王的脚长,1 英尺等于0.3048m。

问题:单位的不统一会造成怎样的困难?

情景:从前,英国商人卖布。中国人问:“1 尺多少钱?”答:“1尺1元。”中国人觉得便宜,要买1尺。

美国人问:“1米多少钱?”答:“1尺1元。”美国人也觉得便宜,要买1米。英国商人裁下布后,中国人纳闷:“你裁短了1 寸,我只给你9 角。”美国人急了:“连半米都不到,我只给你40 分。”英国人看到中国人和美国人的付款,更急了:“我说的是1英尺啊!”

问题:这三个人为什么会发生误解?

学生通过揭露情景一,明确单位在描述物体现象中的重要性;通过分析情景二中的误解,知道统一国际单位的必要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使所提问题尽可能成为有效问题。由于有效问题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引导性,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要精心设计有效问题,避免临堂提问的随意化。

猜你喜欢
梯形矩形物体
玩转梯形
幼儿100(2023年37期)2023-10-23 11:38:58
梯形达人
两矩形上的全偏差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一类变延迟中立型微分方程梯形方法的渐近估计
化归矩形证直角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梯形
启蒙(3-7岁)(2017年6期)2017-11-27 09:34:55
从矩形内一点说起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