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艳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义乌 322000)
受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当前全球总体经济形势并不太乐观,包括我国在内也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六稳”和“六保”。2020年5月27日,中央文明办明确,在2020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2020年6月1日,李克强总理在山东烟台考察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1]。国家层面重提地摊经济,鼓励大家发展地摊经济,势必带来地摊经济的蓬勃发展,地摊文化因此再次进入城市文化圈。地摊文化是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城市文化的发展水平。挖掘地摊文化内涵,创新地摊文化发展是切实提高城市文化水平、满足新时代人民美好需求日益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人类群体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行为方式等,是人类的整体生活状态。一切与人有关的事物和因素,都具有文化属性[2]。地摊文化是指参与摆地摊的群体和消费者之间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习惯,及由这个群体和消费者之间的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3]。地摊文化是随着地摊经济而产生的,它随着地域、时代和人流不断发展变化。地摊文化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地摊文化的多元性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售卖商品属性的多元性。地摊商品种类繁多。从商品属性看,涵盖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除此之外,还有各类手工艺品和杂物,如古钱币、书籍、民族乐器等。这些商品分属不同种类,每个种类都有自己的不同文化属性,如美食文化、服饰文化、箱包文化、陶瓷文化、音乐文化等,这就使得地摊文化具有多元性。
二是地摊经济的两大主体即从业者和购买者的人群属性的多样化。地摊经济中的从业者最初主要是无工作、无固定经济来源的群体。现在一些工薪阶层也加入到地摊经济,利用下班时间摆摊增加收入以此缓解城市高消费压力。地摊经济中的购买者,从职业看,有工薪阶层也有无职业或自由职业者;从经济收入看,有高低不同收入的人群。不管是从业者还是购买者,这些人群从事不同工作,来自不同地域,跨越不同年龄段,他们身上的文化属性叠加在一起构成了地摊文化的多元性。
地摊文化是基于某个特定城市特定区域的地摊经济而产生的,地摊文化的区域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地方文化差异性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每个城市都有着独特的城市文化,每个城市的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区域城市文化,地摊文化随之也呈现差异性。地摊中售卖的商品种类因人们吃穿玩乐的习俗不同而呈现地域差异。例如,南方的地摊和北方的地摊中的美食有明显差异,北方以面食、腌制干果为主,南方沿海城市以海鲜和烧烤为主,这就形成风格迥异的地摊美食文化。
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地摊文化也是如此。它与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生活需求等有着重要关联。当人们的生活需求、消费心理发生了变化,地摊文化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如20世纪90年代的地摊文化主要是满足人们衣食需求,售卖商品以食物和服饰等基本生活用品为主,现在地摊已经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衣食需求,很多人还将逛地摊当作茶余饭后的休闲活动,以此来实现味觉之外的其他精神享受,如各类工艺品带来的视觉体验,民俗乐器、流浪歌手地摊带来的听觉体验。
传统文化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提出“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地摊经济中包含了很多地方的优秀民间艺术,如早期地摊中纯粹的民间杂耍艺术。挖掘和创新地摊文化,有必要将优秀民间艺术融入进来,此举不仅丰富了城市中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与传承了民间文化,尤其是一些即将消亡的民间文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者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去当地有特色的夜市或者步行街,带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地摊经济更能吸引旅游者。融入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后的地摊文化可以成为人们体验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这种做法也促进了城市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一举两得。
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后,会逐渐向高层次需求转变,打造高层次、平民化地摊文化,是社会发展、人们生活的需要。挖掘与提升地摊文化,既要做到立足社会实际,准确定位目标市场,切实满足绝大多数人群的实际需求,如衣食行需求;同时更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融入现代元素,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多样化需求,如马路KTV、马路咖啡厅、马路书屋、马路艺术创作展览等。
地摊经济的良性发展需要外部的良好发展环境,这就需要得到政府相关部门如城管局、交通局、城市规划局、文化和广电旅游局等部门的通力支持,需要主管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地摊经济发展规划,总体统筹,合理布局。如在布局选址上,既要考虑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出行,又要考虑方便人们外出购物;既要考虑城市中心的热闹区域,也要考虑地理位置稍偏但是可能保留有较好民间特色的区域。在管理上,要制定和完善地摊管理制度,不能因为地摊而影响良好整洁的城市文明形象和交通正常运转。在配套上,要做好地摊圈周边配套设施规划,尤其是停车泊位,在对停车位进行专业性和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智慧城市”大数据,对车位进行精细化管理,促进停车秩序的改善。
地摊经济产生后由于过度商业化使其缺少了历史文化气息,缺少文化内涵,因此要创新地摊文化内涵,其中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深入挖掘本土传统文化资源。各个地方的山水城镇、民居民俗等诸多因素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将这些文化内涵通过多种创新的形式融入到地摊经济中去。例如将地摊经济与文化旅游结合起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开发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旅游产品。旅游热门目的地城市可以开辟一个专门的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文旅产品地摊经济,也可以与文化部门联合,举办传统文化节活动,以节庆活动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地摊经济,还可以定期举办平民创意集市,邀请一些艺术工作者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作品进行制作和售卖,既展现了他们的作品,使创意集市成为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驱动器,还提高了地摊文化层次。
地摊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的一个缩影,要想得到大众认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打造当地的地摊文化品牌。地摊文化品牌的形成,不仅促进地摊经济的发展,也助力城市文化水平提升。例如,北京的潘家园旧货市场,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和历史沉淀,逐渐成为了北京专门买卖古玩艺术品的地摊文化品牌。各地可以根据地方现有资源和当地特色特产打造地摊文化品牌,打造独具韵味的公共活动空间的艺术载体。例如,高校比较集中的地区,可以在大学附近打造大学生创意创新地摊文化;艺术氛围比较浓厚的地区如北京798艺术区可以打造艺术地摊文化;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地区可以打造地方特色地摊文化,如浙江义乌是全球知名小商品市场,可以打造全球小商品创意集市文化或者进口小商品地摊文化;江西景德镇以瓷器闻名,可以打造地摊瓷器文化等。塑造地摊文化品牌是打造城市形象名片、提升城市文化的重要举措。
地摊经济历史悠久,它是一种古老的货品交易方式,核心是物质交流。从《诗经》中“虻之蚩蚩,抱布贸丝”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不同形式反映了地摊经济的繁荣发展。早期的地摊经济主要是为了以物易物,满足当时人们日常生活需求,因此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内涵上,地摊文化都比较单一。随着社会城市的高度发展,地摊经济的从业主体发生了变化,原来以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低学历劳动者等为主,如今大学生、都市工薪阶层也加入地摊经济,地摊经济成为了创意工业里年轻人的低成本入口和舞台。高学历高素质群体的加入无形中创新了地摊经济经营思维,丰富了地摊文化内涵,使地摊经济跳出交易物品的局限,还成为满足人们高层次精神文化和审美需求的一种途径。相关管理部门需要打造不同层次的地摊文化,既能满足低收入群体的需求,也能满足高收入群体的需求。例如,在生活区比较集中的地方打造低端地摊经济即夜市或路边摊,而在人文环境浓厚的区域可以建设高层次的地摊文化,可以囊括阅读、音乐绘画、书法艺术、民间工艺、休闲养生、运动保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文化休闲的目的地。
地摊文化贯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朝代更换和商业贸易演变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的出现满足了不同阶层人们日常生活所需,带来了实质上的生活便利。地摊文化是历史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反映当下社会的缩影。我们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发展地摊经济,挖掘和创新地摊文化内涵,这既是最大限度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也是符合当今经济发展趋势,实现新时代背景下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目标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