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插图资源培植语文素养
——以部编版低年级语文教材为例

2021-01-08 08:24:02福建省福州金山小学
天津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图画识字导图

■福建省福州金山小学 林 姗

《辞海》对“插图”的定义为:插附在图书报刊中的图画,对正文作补充、或供艺术欣赏。部编版语文教材精心设计了课文插图,课堂上,师生与文本的交流不应该只停留在文字上,还要注重与插图间的对话。本文旨在从“插图”教学意义入手,通过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等方面分享实践中取得的成果。

一、插图教学的意义

首先,1~6岁阶段是学生的“读图时代”。他们依托绘本学习知识,对图片的辨识能力,早于文字或其他符号。其次,心理学家佩维奥提出的双重编码理论认为,“言语编码”(文本等)和“非言语编码”(图画等)是组成人脑处理信息的认知系统,二者独立却相互联系。试验证明,快速呈现一系列的字词或图画,被试者记忆的图画数目更胜于字词的数目。可见,大脑对于形象材料的记忆优于语义记忆。这正是教育学家积极倡导教科书要图文并茂的原因。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书籍里的图画与书面语言有同等的重要意义。”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不仅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富有时代气息。教师要善于利用“非言语编码”——插图的辅助烘托作用,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和理解。

二、插图教学的策略

(一)寄图寓形,形象识记的载体

识字、拼音学习是小学基础。抽象的拼音字母、汉字,若单纯的死记硬背,枯燥且回生率高。教师应善用插图资源,营造灵动的课堂氛围,在乐学、趣学中,增强识记效果。

1.巧用插图,创编情境

拼音教学的前两课《a、o、e》《i、u、ü》,均采用大跨页的插图,故事性强。播放舒缓音乐,让学生看着书上的插图,教师配以生动的故事拉开学习序幕:“乡村生活真奇妙。大树披着嫩绿的衣裳,清澈的溪水缓缓地流着。男孩和小鱼儿打招呼,鱼儿开心地吐着泡泡。一只乌鸦站在树杈上,欣赏着庭院的春光。”美丽的插图,有趣的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还渗透了“i、u、ü”的读法,让学生有了初步的印象。紧接着,教师趁热打铁:“韵母i、u、ü和声母y、w 藏在庭院中,你们找到了吗?”学生的兴趣被点燃,愉快地投入学习中。汉语拼音部分均运用了故事性极强的插图,有打鼓、跳舞的艺术节舞台(《d t n l》一文),有动物王国里学习拼音的课堂画面(《z c s》《zh ch sh r》)等,均是可以挖掘的宝贵资源。

为了高效识字,趣味性显得尤其重要。教师可以利用插图,创设故事情境。《小青蛙》为字族识字文,课文学习完,教师应做相应拓展,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方法。如拓展“兆”字族。以故事导入:“兆”字族的生字们迷路了,你们能将他们送回家吗?出示情境图,请学生选字填空,并让学生运用所学,讲讲这样选的原因,最后再回到情境图:生字宝宝为表示感谢,写了一首诗送给大家,读一读:“春天到,桃花枝头笑,小兔树下跳,不想狼来到,赶紧往家逃。春天到,农民乐开怀,扁担肩上挑,田里种秧苗,远眺盼雨下。”情境回归,巩固“兆”字族的识记。汉字中80%左右是形声字,与其枯燥地讲解形旁表意、声旁表音,不如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让学生明白部首表示的意义,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利用插图,直观识记

汉语拼音部分的“情境图”除了故事性强以外,更注重表音和表形的作用,紧抓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规律。因此,编撰故事时,除了趣味性外,更重要的是要把字形和字音渗透其中。实际操作中可分三个环节:(1)以图入手,初步认识字形。请学生找出图上的拼音字母。(2)巧编儿歌,形象记忆字形:结合插图,编撰儿歌,帮助识记。如《j q x》:小公鸡追蝴蝶,j j j。小气球天上飞,q q q。一半西瓜分四块,x x x。(3)回归插图,巩固识记字形:让学生在插图中,标出隐藏的字母。

识字文中的插图具有表音和表形的作用。《日月水火》一文呈现了一组象形文字,设计精妙:实物图、甲骨文、现代简化字,并排呈现,让学生可以直观感受最古老的文字,从而体会到中华民族先人的智慧。直接以插图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比对,直观追溯汉字的根源,加深字形记忆,并初步认识象形字的构字法。

(二)借图寓意,文本学习的支点

学生对于抽象的字词句理解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古诗词。只依靠语言进行苍白解读,不仅失了诗歌的韵味,也因枯燥乏味,让学生失去了品读的兴趣,无法提高鉴赏能力。可运用如下教学模式:1.以图解诗,降低理解上的难度。如教学《小儿垂钓》时,“蓬头”一词,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理解词义。2.以诗赏图,体悟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如《江南》一文的插图采用水墨画形式,将“鱼戏莲叶间”的灵动之美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诗为画中意,学生陶醉在意境美的同时,直观体会水墨画的美韵生动。3.绘图释诗,鼓励学生把诗中的画面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呈现出来。如《敕勒歌》,让学生给诗歌配一幅草原风光图。以图诠释对诗歌的理解,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三)依图寓析,培养能力的摇篮

1.有序审图,提高观察力

一本高质量的绘本,孩子爱不释手,翻看多次仍意犹未尽,每一次都能从图画中有新的发现。这就是画家的厉害之处,对于主人公做细微的变化,将故事、道理或直观或委婉地隐藏在图画当中。在反复的看图中,他们的观察力就得到了提高。教材中的插图亦是如此。教师引导学生有序、细致地观察,就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如《小壁虎找尾巴》一文,引导学生观察小壁虎尾巴的变化,更深刻地了解小壁虎尾巴具有再生功能。

2.自主创图,发展思维力

教师要善于开发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的“插图资源”。其中“思维导图”就是归纳、巩固知识的功能性“插图资源”,对发展学生思维力、提高语文学习力有促进作用。一年级上册“园地三”中的“字词句运用”就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与“车”字有关的词语。将词语划分三类:车型、车的部位、与车有关的动词。可视化思维工具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整合能力。当学生识写的汉字达到一定量时,可以鼓励他们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归纳同字族的汉字。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中手把手地传授学生如何绘制“识字思维导图”,实践中要分级训练。先给示范图,让学生以填空的方式完成。待熟练掌握后,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绘制。除了“识字思维导图”,还可以绘制“课文思维导图”。阅读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板书方式,用思维导图形式梳理课文内容,渗透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培养思维发散力、整合力。如《蜗牛》一文,将“蜗牛”图画在中心图位置,可爱的板画瞬间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接着四个一级箭头,标注四季,第二级分支归纳四季的不同景色。写景类的课文,如《黄山奇石》《日月潭》等,均可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景点的特点。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形象识记、理解文本内涵、留白想象、拓展思维等。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还能提高学生的识写能力和阅读能力,培植语文素养。

注:本文为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资源有效运用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Z2019GH048)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图画识字导图
烃思维导图
高中数理化(2022年2期)2022-02-22 02:17:00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识字
启蒙(3-7岁)(2018年8期)2018-08-13 09:31:10
识字儿歌
识字谜语
图画捉迷藏
第6章 一次函数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