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酒、歌
——陇南白马人生活三原色

2021-01-08 06:06:17潘江艳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五色陇南白马

潘江艳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初等教育学院,甘肃 成县 742500)

在甘肃陇南文县西南端的铁楼藏族乡和石鸡坝乡,定居着一支古老而神秘的少数民族,他们自称“白马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官方暂定其为“藏族”,但现代学界较一致认为这些白马人属于古代氐族的后裔,而且他们在很多方面不同于藏族,则传统地称其为“白马藏族”。为了区别我国四川九寨沟、平武及松潘几个县的白马藏族,习惯称陇南文县的白马藏族为“陇南白马人”。因陇南白马人所处地理位置僻远及交通不便,他们至今为世人了解不多。考察发现,由于生活居住地的客观条件恶劣,千百年来他们刀耕火种,与自然对抗,跟生命搏斗,养成了热情豪放、能歌善舞、喜酒好歌的民族特色。目今,陇南白马人对火、酒和唱歌痴迷不减,可以说,火、酒、歌相互交织构成了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学术界认为,四川平武的白马人是经文县南迁的,要研究白马人的民俗文化,实际上只能追溯至甘肃文县的铁楼藏族乡、石鸡坝乡等地,因为它们是白马人民俗文化的“博物馆”。在大力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和文化自信的今天,努力发掘和揭示其神秘面纱覆盖下的民俗文化,以丰富中华文化与文明,具有积极意义,且很必要。

头戴插着白鸡毛的沙嘎帽是陇南白马人的外在标志,而火、酒、歌却是烙在他们骨子里的元素。崇尚火、喜爱饮酒和唱歌,是陇南白马人日常的生活习尚,也是他们独特生活固有的特征和风貌。笔者从火、酒和歌介入对陇南白马人生活深入探究,力求揭示陇南白马人民俗的文化本质,以期与同行共勉。

一、火

火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作用是很显著的。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它帮人们驱寒、驱逐动物和烘烤食物,为人们带来了安全、温暖及健康。后来,火成了革命性的因素,人用火垦荒和打仗,火帮助人们完成了原始积累和疆域开拓。今天,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器越来越普及,电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火,人们照明、取暖、做饭都用电,所以,多数人已淡忘历史发展中火曾经是很重要的角色。因为时有因不当使用电而发生起火事故,倒觉着火成了害殃子。其实,在人类的生活中,火跟水一样普通,也一样重要,是生活的必需品,这是由其本质作用决定的。今天陇南白马人对火的情有独钟,同奥运圣火起源于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的英雄故事一样,赋予了火宗教与神话的色彩。

在陇南白马人的习俗中,烤柴火、迎火把、跳火圈舞、火葬和三月三祭火等活动,及火塘边的规矩,均跟崇拜火神的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烤柴火、迎火把及跳火圈舞,是陇南白马人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在文县的铁楼藏族乡及石鸡坝乡,人们很重视过年。他们遵从“正月顾头,腊月顾尾”的规则,每个村寨在腊月初八就已着手准备过年,庆祝活动一个接着一个。

烤柴火,也叫“烤街火”。这个活动从腊月初八晚上开始,除过腊月三十,每天晚上进行,直至正月十七日结束。烤柴火习俗是以寨或村为单位进行的,前提是村民必须凑柴。活动要求每晚由村中会首(又叫会长)召集人敲锣打鼓去每家每户凑柴,有的寨子一户人缴一背柴,并且送往特定的活动场所。晚上点起柴火,男女老少手挽手、肩并肩围着大火跳“火圈舞”,唱歌曲,直至深夜。

在烤柴火习俗活动后期,有一个特别的插曲——迎火把,它是陇南白马人点燃火把迎“五谷神”的传统活动。即在农历正月十五晚上,每个成年男子扎一束火把,先不点着,敲锣打鼓唱着歌去附近山神庙。到了山神庙,村民在庙前载歌载舞,等歌舞仪式临结束时,便点燃火把,一直打到烤街火的地方,将未燃尽的火把或聚成一堆,或投进柴堆,燃起熊熊大火,围其跳起“火圈舞”,狂欢通宵达旦。

无论“烤柴火”还是“迎火把”,火均为中心,陇南白马人要么围火而坐,要么围火而舞。坐火边,既热闹又舒服,侃侃而谈,回顾过往,展望未来;跳火圈舞,无拘无束,畅快淋漓,所有烦恼和忧愁,如过眼云烟,消失殆尽。

陇南白马人跳火圈舞时,不分男女老幼、富贵贫贱,大家手拉手、肩并肩,连成一个大圆圈,围着熊熊大火歌舞。有时反背跳,有时曲跳,舞步简单明快,随圈左右盘旋,走三步一蹴踢一次腿。边舞边唱,或男唱女和,或女唱男和,歌声有时高亢粗犷,有时悠扬婉转。

在文县铁楼藏族乡的薛堡寨、迭堡寨、强曲、案板地、枕头坝、麦贡山、入贡山、草坡山、腰坪山、中岭山、阳尕山等村寨,村民过春节都烤柴火、迎火把和跳火圈舞。由于三种习俗相互关联,故汉族人把陇南白马人的火圈舞又叫“圆圆舞”“街火舞”“火把舞”。可以想象到,陇南白马人的火圈舞是富有特色和气势的篝火晚会,蕴蓄着浓厚的民族风味。

陇南白马人的民间故事《火圈舞的传说》里提到这样一首酒歌:

白马人的苦难比天上的星星还要繁多,白马人的意志比大山的磐石还要刚强,白马人的故事比白马河水还要源远流长,白马人的篝火燃起了生生不息的希望,白马人的火圈舞就是天上的太阳和月亮……[1]378-379

在陇南白马人自己的理解中,火圈舞就是“天上的太阳和月亮”,喻其形圆,其意伟大和圣洁。其圈中之“火”,则象征“城池”“白马山寨”。跳舞时他们手拉手、肩并肩,则表示护城的决心和信心。陇南白马人经常跳火圈舞,因为跳火圈舞,可唤起他们齐心协力、坚不可摧的精神,同时显示他们同仇敌忾、誓死抵御外敌侵略的坚强意志。从跳火圈舞的唱词、动作等不难发现,火圈舞曾是陇南白马人战前的演练、战斗的拼杀和战后的欢庆。跳舞时男女老少手拉手、臂膀挽着臂膀,显示出陇南白马人的精诚团结。欢歌声、舞步声、噢噢声,形成一种战场氛围,并以独特的形式把迥然不同的两个自然物——“火”与“舞”完美地统一起来。火圈舞流传至今,是陇南白马人苦难历史的见证。他们在休闲和庆贺节日时常跳火圈舞,不仅是对其历史的追忆,而且集娱乐休闲和健身运动于一体。

在凑柴烤火、迎火把和跳火圈舞活动中,陇南白马人对温暖、光明而不断跳跃的火焰的向往与崇尚,诠释了他们对火的崇拜意识。

从白马河流域陇南白马人修建的寺庙和供奉的神灵看,主要是白马爷庙,供奉白马爷,但各村寨每家每户供奉最多的则是灶神和火神,而且设有神龛。这正反映了陇南白马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他们的意识里,火神有正邪之分,邪神主管火灾,烧毁一切,带来灾难,所以他们供奉和祭祀正火神。农历三月初三是陇南白马人专门祭火神的日子,以求烟火不断,取暖煮饭顺遂。其他诸如传统的火葬、在火塘边不许说脏话的规矩都跟崇拜火神的习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像铁楼藏族乡的立志山,当人们乔迁新房时,首要的一条是生火,把火烧得旺旺的,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和客人吃一顿有滋有味的饭。在麦贡山、入贡山和立志山,中午有吃火烧馍的习俗。强曲人则认为经火烧下的柴灰,是圣洁之物,有祛灾辟邪的功用,看完病人或远道而来,先于入门处撒灰,方可进入。

由以上可见,陇南白马人对火,基于火最基本的功用,每个寨子里每户都有火塘,火常年不灭。另外,在与火日常的亲密接触中,对火有深刻且独特的理解。在陇南白马人心中,火红、火热的火才是神圣的。他们关于火的种种活动,表达了他们对火神的敬畏,带有一种原始的宗教意识,同时表达他们对自己历史的追忆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二、酒

中国是礼仪之邦,酒与茶在人际交往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在人类漫长的交往史中形成了酒文化与茶文化,但地方不同,文化迥异。甘肃陇南文县的白马人,有自己独特的酒文化。

文县铁楼藏族乡的白马人流传一句话:“汉人喜肉,番人好酒。”“番人”指白马人。陇南白马人喜好喝酒是出了名的。他们除了喝白酒外,主要饮用自家酿制的酒,即五色酒。铁楼藏族乡的入贡山、立志山等村寨的人酿制五色酒很讲究。

首先在选料方面,他们选用玉米、小麦、高粱、荞、谷子做原料(强曲人则以青稞代替小麦)。酒因选用了五色粮食,故名“五色酒”。

接下来是煮酒。按陇南白马人的传统,煮酒环节须由女性经手。煮酒前,女主人要洗净手脚及一切煮酒用的器皿,用香柏熏酒缸。将选好的朝注(白马语,即原料)淘净,放入大锅内,用大火煮熟后摊晾在厅房内的竹席上(不能在露天,也不能见阳光),而且要用木棍一直搅动,直至晾冷。为防止酒酸,这期间他们绝对禁忌其他人进屋或动酒糟。

再下来就要放“酒粬”。煮熟的粮食晾冷后,便要根据比例取出用麦麸及一些中药材等原料自制的“酒粬”,将之碾细后撒入煮熟的五色原料中拌匀,装入锅蒲,用案布盖严发酵。5—7天后,有酒香味飘出,说明已发酵好。其酒粬的制作很复杂,仅原料就包括百草、百花等中草药几十种,还要熬煮、加料、滤渣、发酵等,制作时间多在五月端阳节前后,制作好的酒粬可放置数十年。

上面煮酒和放粬环节,似乎很神秘,其实,那不是迷信,它是符合《天工开物》中“凡造酒母家生黄未足,视候不勤,盥洗不洁,则疵药丸动辄败人石米”[2]525的制酒规定的。所以,白马人在煮酒、摊晾、制粬、放粬等每个环节都仔细谨慎,每种器具要精致洗涤,这些做法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

最后一步就是装缸。装缸前,白马人不会忘记先取出一点敬酒神,再将晾冷的酒糟装进缸里,缸口用石板盖压住,然后用麦衣(麦穗上脱离麦粒后的包皮)和泥封口,一般装一两个月即可饮用。至于装缸要放酒糟的原因,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曲糵》里说得很清楚,“其曲一味,蓼身为气脉,而米、麦为质料,但必用已成曲、酒糟为媒合”。[2]525白马人有些家庭一次要煮好多酒,装几大缸,可以喝一年,甚至两年。至于煮制时间,一年四季皆可,但天气热时发酵与装的时间短,喝的时间也短。五色酒基本是即酿即饮的。

另外,白马人还喝黄酒、早酒等,这些都是他们在自制五色酒的基础上稍微加工或调制而成,如黄酒就是用五色酒泡的酒,五色酒加雄黄就是早酒。

陇南白马人的喝酒也是很讲究的。《周礼》曰:“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3]74这里的事酒、昔酒和清酒,是依据饮酒紧急与否来分的。事酒,即有事需用而新酿的酒;昔酒,指无事而饮的久酿之酒;清酒,是一种更久酿而成的酒。陇南白马人饮酒,合乎周制。他们饮五色酒的方法有四种:一是少量尊贵的老人或客人来家里,便喝咂杆酒,就是将糟酒放进铜罐或土罐里,加水插入铁、铜或木管子(汉族人叫“筒子”,白马人叫“投骂”)后放火塘边,等烧开前,用口咂着喝。二是遇红白喜事、重大活动或节庆,主人提前一天泡酒,将糟酒放入桶或缸中,用温水浸泡一夜。第二天,用铁、铜淋子或软管子(白马人叫“赞个”)抽出酒,装入容器备用。三是在泡酒中加入蜂蜜,酿制成蜂糖酒,酒力加大,甜适可口,易于醉人,主要用于走亲戚或敬奉最尊贵的客人。四是出外劳动时,将糟酒装入水壶或瓶中,掺入开水叫掺酒,在休息时喝,对用玉米、麦子煮的还可以连糟吃掉,既解渴又解饿。

可见,陇南白马人的饮酒,一是在迎宾或待客时。有贵重客人到来,他们会唱歌敬酒,那种好客、豪爽尽显无遗。二是在他们祭祖、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时喝酒。有些村寨平素晚饭时喝酒。喝酒占据了陇南白马人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因此有谚:“白马人的酒,一年四季有。”

“酒,百药之长。”[4]1183陇南白马人饮酒,不仅因礼,还因健康治病。我们知道,陇南白马人生活在气候阴冷潮湿的高寒林区,好多村寨得风湿病的人特别多,特殊的自然环境迫使他们一年四季都要喝酒,因为适量饮酒,有助于消化和促进血液循环,在寒冷潮湿的地方还可以御寒防潮。他们自酿的五色酒的实际功效远不止上面说的那些,据立志山时年七十五岁高龄的陇南白马人学者余流源介绍,用五色酒给无乳婴幼儿充饥,婴幼儿成年后身体健壮。文县铁楼藏族乡的村寨中许多常饮五色酒的中、老年人身体健壮、面色红润,他们中的老年人平均年龄在73岁。陇南白马人经过世世代代的研究和总结,认为五色酒具有通经络、活血、养血、生津、益神等作用,还能镇痛、解疼、止痛,祛风、寒、暑、湿之邪,有平五脏、稳六腑等功效。近年来,陇南白马人已摸索出了按病情以酒代药治疗风湿病的独特方法,并逐渐被社会所接受。其实,五色酒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B族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其中少量的酒精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促进胃消化,提高食欲。科学饮用一定对身体有益。

因之,陇南白马人饮用五色酒的习俗,具有文化性。他们依自己独特的方法进行酿制,除自己饮用外,还作为礼品赠送亲戚或朋友,以寄托和表达亲友间的亲密友好,加深他们之间的情感与联系。在待客时,让客人用咂杆饮用或对客唱歌敬酒,以表达朋友间的真挚友谊;在祭祀时,众族人饮用五色酒,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与深切悼念。究其根源,饮用五色酒是他们为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具有陇南白马人特色的对外展示的文化符号。也可以说,这是源于特殊环境的一种生活习惯,长期以来就固化为对酒当歌、以酒待客的民族性传统风俗,也自然地形成了陇南白马人比较牢固的无酒不成礼的思想观念,而畅饮或豪饮就成了陇南白马人给外人最直接的印象。

三、歌

“白马人是个在歌声中度过漫漫人生的民族”,[5]231他们无处不歌,无事不歌。在其著名的民间故事《阿尼嘎萨》里,陇南白马人的歌唱类型有:“山歌、酒歌、蜂汤(糖)酒歌、催眠曲、祭祀歌、招魂歌、开春歌、耕地歌、割麦歌、掰玉米歌、打连枷歌、造屋歌、打猎歌、娶媳妇歌、嫁女歌、骑马歌、主人歌……”[6]42经统计,“《阿尼嘎萨》录白马人之‘歌’达76首之多”。[7]75仅从歌的名称看,这些歌涉及白马人实际生活的好多方面。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张益琴对陇南白马人的唱歌很有研究,她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把陇南白马人的唱歌做了详细分类,认为有敬酒歌、劳动歌、舞蹈歌、祭祀歌、婚娶歌、休闲歌、情爱歌及其他歌共八类。[8]2-5陇南白马人的唱歌源自实际生活,并反过来借歌表现他们自己的生产劳动、爱情生活,甚至还原种种活动场面。在山涧、在田野、在峰巅,在家人围坐、亲朋拜访或红白喜事上,他们往往以歌声抒发对人生的理解,表达他们的喜乐哀愁。

陇南白马人民间流传的歌曲总体上有两大类:“一类是其先祖流传下来的勒类歌,这类歌曲有固定的曲调、歌词、演唱时间和演唱场合;另一类是有相对固定的曲调,但可以即兴填词的歌曲。”[8]2第二类,演唱者可以根据演唱环境即兴填词演唱。

在陇南白马人的众多歌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古老的敬酒歌,一曲曲美妙动听,犹如流动的民俗风情画。

常见的白马人敬酒歌也有两类:一类是勒类敬酒歌,是白马人辈辈流传下来的词曲固定、演唱时间固定、专用于婚嫁场合的歌曲,亦名“酒曲”。一类是后人根据相对固定的曲调即兴填词的歌,即“酒歌”,这类歌唱起来比较自由,是彰显陇南白马人民族气息与特色的歌。白马人好客,有客必饮酒,逢酒必唱歌。一旦歌声响起来,美酒便在歌声里愈为甘醇香甜,歌声在美酒中更加酣畅豪放。白马人聚会,往往围坐火塘,每当高举酒杯、开怀畅饮,便酒歌四起,歌飞酒酣,情趣盎然。当有客来访,白马人必敬咂杆酒,歌声更是唱得火塘里的火苗欢腾雀跃,火苗催的歌声更加热情动听。一进入寒冬腊月,北风呼啸不止,大雪封山时,他们便整日围火而坐,倾缸痛饮,边饮边唱,你问我答,男女对唱,尽兴时跳唱敬酒歌舞,不停地敬酒,不停地唱歌,醉了就在火塘边席地而眠,醒来就又加入,酒歌之声能打破寒冬原野的寂静,震落青冈枝头的积雪,整个白马山寨就喧闹不息,蒸腾不止。

陇南白马人的敬酒歌,从演唱内容和形式上来看,分朝呆、朝喜和祭祀勒类歌。他们唱敬酒歌的规矩是很讲究的。一般在节日、婚礼、迎宾等喜庆场合演唱,故而,敬酒类歌曲内容都相对礼貌而规范。一般来说,歌词内容均为对客人的赞扬与祝福,表达了维系巩固族内团结的愿望。如来源于文县铁楼藏族乡入贡山村有名的敬酒歌《追不朝喜》(“追不”指客人,“朝喜”指敬酒的歌):

香甜的美酒高高举起来,

美酒敬给尊贵的客人。

你们从远方而来,

翻山越岭辛苦了,

喝一碗飘香的青稞美酒,

尊敬的客人啊,

祝你幸福安康,吉祥如意。[8]8

白马人喝酒唱敬酒歌时有一种约定,无论平时有何芥蒂,均不能利用歌唱进行攻讦嘲讽,否则会被人认为失礼而受谴责甚至惩罚。酒曲敬酒歌,多见于婚嫁场合。如在婚嫁场合,固定的曲调都是和婚嫁议程的时间有关,有早、午、晚、半夜、天亮等不同时间各自固定的演唱酒曲,一般不得混唱,唱混了会遭到人们的耻笑。酒歌敬酒歌,则根据所敬对方的身份、地位及称呼自由灵活,即兴演唱。

敬酒歌一般是与至情、朋友、客人等相聚而敬酒时演唱。有严格的尊卑区别,一定要根据所敬对象来正确演唱敬酒歌。演唱形式多为独唱、齐唱、对唱。“朝呆”是给长辈和尊敬的客人敬酒时演唱,词调严谨规范,可以独唱、领唱和合唱。敬酒时,敬酒者跪地而敬,长辈要站起来给晚辈说祝福的话语,扶起敬酒者后将酒一饮而尽。若长辈饮不尽时,敬酒人就长跪不起,直至客人饮完酒。“朝喜”是给年龄相仿或辈分相当的人或客人敬酒时所唱。还有一类酒歌为亲戚、客人之间的互敬酒歌,多为一问一答式演唱,谁答错或对答不上来便认输将酒一饮而尽。

白马人喜好唱歌,并且成为传统,是有原因的,应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生活重压下的发泄。陇南白马人长居深山老林,无肥沃土地,多靠打猎和采摘生活,食物很少,生活异常艰辛。根据历史和白马人自己的民间故事记载,白马人还经常遭受异族压迫和虐杀。没有比饥饿与朝不保夕的性命担忧更巨大的压力了,所以,白马人以自己独有的歌声来释放压力。欢快的节奏,配以简单的舞蹈,可有效缓解压力。

其次,原始、简单的日常联络方式。陇南白马人的居住环境在地理上呈“大群居、小聚居”的格局分布,但日常生活和活动多在田野、深林和山峰等区域,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联络就靠声音。唱歌能拉长声调,经过山谷回应,传声很远,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较长距离人们的联络,使彼此知道所处位置、劳作程度等情况,以达成相互协作的约定。

再次,表情达意的情感表现形式。陇南白马人的歌种类很多,敬酒歌、劳动歌、舞蹈歌、祭祀歌、婚娶歌、休闲歌、情爱歌等都是实际生活中常唱的。尤其山歌、酒歌更加灵活多样,能淋漓尽致表达歌者情感。敬酒歌类的酒歌,虽然是劝酒时所唱,但表达了对敬酒对象的尊敬及热爱,热情好客之情尽显,希望对方多饮自己酿的五色酒。

最后,作为比较规范仪式的需要。陇南白马人的歌,多在逢年过节、亲朋好友相聚、婚嫁等喜庆场合及祭祀、丧葬等严肃场合演唱,所以具有仪式规范性。像勒类歌曲,大多有严格的规定。

四、结语

“白马人是个特殊的民族,在其长期生活和发展的历史中,虽然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但他们流传下来的文化是非常丰富的。”[9]62他们在生活中表现出对火的特别向往、对酒的特别迷恋和对唱歌的特别热衷,使他们呈现给外人一种神秘之感,但通过对他们的“烤街火”“迎火把”、跳火圈舞、酿饮五色酒等民俗活动,以及喜唱、善唱等民族特质的考察,发现刻在他们骨子里、融进他们血液中的这些传统及固定元素的生成及发展原因归结起来只有一个,那就是特殊环境中他们实际生活的需要。

基于火最基本的功用,他们关于火的种种活动,表达了他们对火神的敬畏,带有一种原始的宗教意识,同时表达他们对自己“刀耕火种”历史的追忆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饮用五色酒是他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对外展示的文化符号。也可以说,这是源于特殊环境的一种生活习惯,长期以来就固化为对酒当歌、以酒待客的民族性传统风俗,也自然地形成了陇南白马人比较牢固的无酒不成礼的思想观念,而畅饮或豪饮就成了陇南白马人给外人最直接的印象。

陇南白马人的生活史,就是歌史。“古朴原始、纷繁多样的白马人民间歌曲是白马人世代创作传承至今的文化财富,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8]6

伴随着陇南白马人生活、生产及与自然界和人类异族的斗争,这些生活方式或习惯,从一开始就被逐渐演进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文化符号。这些文化一方面依然是其民族一定时期内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是作为其民族记忆而存在、发展的精神食粮。但不能没有一种顾虑,这些民俗文化既然源于生活,一旦生活条件改变了,或者受其他外来因素的影响,它们便会逐渐消亡。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只是观望,而应积极、科学、全面地对其挖掘、整理和保护,使其不断持续发展,并走出陇南、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五色陇南白马
五色之光
三角洲(2024年5期)2024-04-22 01:10:14
五色为功——孙博文的艺术探索与价值
国画家(2022年1期)2022-03-29 01:19:54
陇南茴香籽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测定
云南化工(2021年11期)2022-01-12 06:06:22
一匹白马驮着你(组诗)
神剑(2021年3期)2021-08-14 02:30:04
青青之岛 悠悠陇南
金桥(2020年12期)2020-04-13 05:50:56
白马少年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海峡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3:06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陇南记忆
中国公路(2017年5期)2017-06-01 12:10:10
гУТТУИНИя сЕРДЦЕЛИсТНая
中国(俄文)(2016年7期)2016-09-18 01: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