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雅琴 王 颖
汉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面塑也称面花、礼馍、面人,是指以面粉、糯米粉、甘油或澄面等为原料制成熟面团后,用手和各种专用塑形工具捏塑成各种景物、器物、人物等具象的手工技艺。面塑在中国的发展可谓源远流长,其中山西是面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个主要地区。面塑中蕴含着山西丰富的面食文化以及各种民间习俗。现代学者对山西面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它的历史渊源,而疏于面塑艺术的传承和传播,因此现以面塑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为出发点研究面塑,以为面塑注入新的活力。
山西面塑既是黄河文化的结晶,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民间的风土人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相当独特的传承价值。学者曾聪认为,民俗文化产生并传承于民间,是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现象,民俗文化有着区域性特点,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资源,这种文化现象的价值不可估量,能够体现在文化、社会、经济等多个领域中。[1]面塑的发展历程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变化,其以独特的文化形式、内涵流传至今。不同地区的面塑虽然造型各异,但都包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它精致勾勒设计的造型图案,体现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力量。
在面塑的早期发展中,人们把对生活的憧憬与期望通过各种造型图案用面塑表现出来。人们在制作面塑时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情感也融入进去。学者郭阳曾提出:“花馍艺术的抽象性,受到人们早期的抽象思维方式和抽象能力的影响,人们在制作过程中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融入其中。”[2]例如,面塑中的《水浒传》英雄、猪八戒、孙悟空等人物形象,不仅使人们了解到了背后的历史故事,而且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见解与感悟。
面塑的创作不受时空的限制,具有超时空观念,能够构思创作出各种造型,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山西面塑既可食用,又具有观赏、收藏价值,文化内涵丰富,理应受到重视与保护。
山西面塑的主要功能是祭祀和馈赠,据此山西面塑主要分为两类,即花馍和礼馍。花馍是岁时节令祭祀或上供的馍,如清明时节为纪念晋国贤臣介子推的百样寒燕面食,以及源于佛教“目连救母”传说而形成的七月十五蒸的面羊都属于花馍。学者白云峰在其论文《花馍的隐喻与礼俗的现实——以山西下村花馍礼俗为对象》中,就详细说明了花馍在民俗中的独特意义。[3]而礼馍,是馈赠之物,是婚丧嫁娶之时必不可少的一份礼物。俗语说,“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这句话将礼馍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在小孩子满月时做花馍,花馍似桃状,谐音“逃”,意为免灾,中间会点一点红,表示成熟。
面塑是山西百姓的一种心灵寄托,将感情具化为物体,以托物言情,极具象征意义。学者马玉山认为:“面塑艺术是乡间百姓自己创作的一种心灵崇拜物,一种寄托心愿的方式,一种祝福手段,同时也是面塑艺人宣泄内心创作欲望、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学者张利安认为,“现实生活的快乐与苦难使制作面塑的广大农村妇女追求完整、圆满、绚丽奇妙的精神世界。”[4]面塑承载着山西人民的信仰与思想。学者徐璐提出,民间花馍与远古时期的图腾有着密切的关系,图腾信仰又与祖先崇拜有关系。在进化论没有提出之前,在古老的图腾神话中,我们大多认为人类的祖先就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于是某种动物或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5]因此,在山西面塑中特点鲜明的动植物成为面塑创作的很大一部分来源。面塑不仅承载着百姓的信仰,还体现出忠孝仁义的美德。例如,通过塑造岳飞、文天祥等人物形象诉说当时历史背景,引导教育民众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与英雄气概。
1.面塑的困境
从面塑的传承来看,主要以师徒相传为主,没有标准的书面讲解材料,使得面塑的传播范围有限且传播速度很慢。加之因仅仅制作面塑并不能维持生计、解决生存问题,面塑的传承人减少大半。尽管有一些年轻人加入面塑传承的队伍中,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坚守到最后,因而坚守到现在的传承人大多为中老年人,由于年龄偏大,对现代网络及科技产品不能很好地适应,所以不能为面塑注入新的活力。
2.面塑的机遇
面塑作为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及美学的一种物质载体,已经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全球文化交融、信息爆炸的今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使我们的文化既拥有丰富的机遇又面临巨大的挑战。我国强调“四个自信”,其中就包括文化自信。我们需要高度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传播,不断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不仅将其他优秀文化引进来,更要让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让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流传千古、名扬四海。目前,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帮助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关于非遗的纪录片、综艺节目层出不穷,非遗的元素已无声地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塑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在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的今天,网络作为当代最便捷的沟通、交流手段,是传播面塑文化最好的助力剂。科技的发展对面塑工艺的改进也大有裨益。相信新的技术一定会对面塑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使面塑艺术向前跨越一大步。
1.加强对面塑传播的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要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重要性,改变固有的传播思维,充分利用新媒体、社交平台等扩大传播范围及广度。同时,加强对面塑文化的解读,让群众乐于了解面塑,主动去挖掘面塑的意义价值。
2.通过教育注入新活力
根据面塑传播范围较小及传承人年龄偏大的实际情况,从教育着手,在中小学可以增加面塑技术的手工实践课,从小培养学生对面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此外,制作简单的面塑作品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也可在大学设立面塑艺术选修课或成立面塑艺术社团。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实践基础,能更快地为面塑注入新鲜的血液,使面塑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3.面塑广泛应用,融入生活
面塑作为贯穿中华文化发展史的一项艺术品,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影视剧的拍摄中,此外纪录片与综艺节目也可以以面塑为题材展开。例如,《上新了·故宫》就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成功典范,它不仅探寻故宫的历史文化,还联手专业设计师设计出很多文化创意衍生品,将故宫的元素融入日常的各种物品中,让故宫文化走入千家万户。面塑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将面塑本身的艺术文化与其他文化元素相结合,一定可以碰撞出绚烂的火花。
山西面塑作为传统文化瑰宝,具有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它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在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今天,非遗文化面临各种困境,深入研究非遗文化,为它们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我们从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方面深挖了面塑的当代意义,并为面塑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愿面塑能承载着我们绚丽的中华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