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吉 苏州市职业大学
苏扇作为苏州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之一,一直备受文人士大夫喜爱,制扇这门传统艺术也曾在某一时期到达辉煌的顶点。但是,通过对当下苏扇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现状并不乐观,尤其是在大数据背景下,苏扇的艺术价值已经被淡忘,市面上流传的苏扇制作工艺也较为粗糙,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基于此,为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就需要相关部门及人员能够重视苏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位,对其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并据此结合时代特征,创新发展措施,以此促使苏扇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被更多人所熟知和传承。
2006年,苏州市政府第29次常务会议通过了《苏州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办法》,并颁布了《苏州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同年,苏州制扇技艺被正式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将特定的语言、风俗、技艺等文化客体当成聚合点,与一个特定地域在特定历史时段上的生活观念与方式联结在一起的综合文化体系[1]。苏扇正是如此。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逐渐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中的重要推动作用,并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比较常见的就是各类纪录片、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等传承、发展途径。但是,在大数据背景下,这些传承、发展途径已经无法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和发展,不仅表现在传播速度受限方面,还表现在受众少、传承人缺失等多个方面。
为了能够紧跟时代脚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发展,我国相关机构及人员也开始尝试将数据技术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比如,我国很多国家级、省级博物馆都开发了相关文化宣传App,江苏省也不例外,以此对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推广,加深用户对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但是,根据相关数据分析,有效用户率并不高,这就导致苏扇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效果不佳。
针对大数据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以及大数据的特点,本文以苏扇为例,给出下述几点大数据背景下苏扇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措施。
在大数据背景下,所有人都是数据的使用者,也是数据的提供者,不管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还是人与产品之间的交互,都极易产生情感,并建立关系[2]。因此,为实现大数据背景下苏扇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可创建苏扇项目大数据收集平台。
当平台创建完成后,相关管理人员可在平台上实现对苏扇项目的数据化管理,将苏扇项目的组成部分进行细分,其中包括苏扇的受众、发展现状、文化转变形式、所出现的问题等,进而为苏扇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除此以外,还需要利用平台对苏扇的受众群体进行精准定位,并且要依据受众群体的不同需求,推荐不同的苏扇类型。同时,为了能够扩大受众面,提升受众与苏扇之间的联系,还需要将苏扇项目与各类媒介进行联动,确保苏扇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与受众的生活方式、态度以及理念等息息相关,以此提升苏扇在人们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知名度及影响力。
苏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度极高,每年会举办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评奖活动,其中就包括苏扇。但是,能够通过市场检验,并且深受群众支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并不多,尤其很多苏扇产品仍处于原始阶段,没有商业化的包装,实用性不高,但是定价极高,与大众审美、消费观不同[3]。比如,有一些苏扇产品虽然细致精美,但是实用性不高,属于高级艺术品,定价也极高,这就导致受众受限。
基于此,要想在大数据背景下推动苏扇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就需要让苏扇真正活化,要让苏扇能够走进所有人的家中,也就是要以人们的生活环境为前提,对苏扇的市场定位及策划营销方案进行合理、系统、科学、有效的评估,将受众对苏扇的需求进行深入挖掘、分析,并据此整合创新。与此同时,还需要对苏扇的销售区域、销售额,以及不同时间段的销售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和分类,并据此确定苏扇在市场中的定位,进而策划出相对可行的苏扇营销方案,最终据此研制不同类型的苏扇产品。例如,相关研究机构可以对苏州省级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据此结合苏扇特征,研制实用性强、性价比高的苏扇产品,可以从价格着手划分消费档次,以此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在增加销售额的同时,让大众对苏扇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
最后,苏扇产品也需要依托各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此推动苏扇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例如,通过对苏州一些旅游景区的互联网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当地的旅游人群多以年轻人为主,并且他们在旅游的同时会购买一些实用、价格不高的纪念物,比如手链、挂件等[4]。因此,在对苏扇进行产品转化的过程中,就可以依据大数据分析结果,设计一些具有苏扇特色的手链、挂件等小物件。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够降低苏扇产品的制作成本,同时也能够拓宽苏扇受众面,使更多人认识、了解苏扇。
在对苏扇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经济上的支持,同时还需要文化上的认同。而在大数据背景下,文化传播的方式已经发生改变,所以就需要相关机构及人员改变苏扇的传播方式,由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过渡到现代化传播方式,对各类网络平台、数据技术、社交平台等进行充分利用。
例如,在通过社交网络推动苏扇的创新发展时,就可以聘请与苏扇气质相符的当红小生当讲解员,由其带领粉丝、观众去触摸苏扇的心跳,感悟苏扇的历史文化底蕴,让大众能够与苏扇进行零距离接触。
又如,对线上线下体验平台进行整合,开设相关的网络课程,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苏扇,逐渐爱上苏扇,深挖苏扇内涵,学习并继承苏扇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可开展线下活动,比如发动爱好者开展苏扇设计、制作比赛,不仅能够聚集更多喜爱苏扇的人,同时也能够在大型开放式比赛中吸引更多人来了解苏扇,进而对苏扇产生兴趣,逐渐加入苏扇传承与发展群体中,使得他们的艺术修养、素质内涵因苏扇而提升,推动苏扇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长河中更好发展[5]。
传统文化生态圈造就了苏扇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是苏扇生存的重要养料。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人们生活发生改变的同时,苏扇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基于此,相关机构及人员要抓牢大数据技术,以精准的定位、完善的过程为苏扇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传承、发展方向,在突破苏扇发展困境的同时提升苏州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苏扇融入现代生活,进而实现对苏扇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