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青卫,王思雨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家庭教育一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讨论。广义的家庭教育指在家庭内部进行的一切能够促进家庭关系和谐、强化家庭教育功能的教育活动;狭义的家庭教育则特指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2021年8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讨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法(草案)》将家庭教育概括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知识技能、文化修养、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1]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关乎孩子成长成才的道德品质、知识技能、文化修养、生活习惯等。家庭教育对孩子潜移默化的示范引导作用在整个人类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奠基性作用,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有着优良的家教传统,不断滋养着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学界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研究,特别是对家庭教育的内涵、环境、举措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但新时代的社会条件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对家庭教育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家庭教育面临着内容、方法及路径的转型与革新,因此,结合新时代家庭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特点,深刻剖析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积极探寻新时代家庭教育的强化路径显得尤为迫切。
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而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教育的基点在家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基础性作用。他指出:“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2]家庭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如何,关乎孩子未来的发展,关乎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也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人生成长从家庭起步,人才培养从家庭启蒙。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四个第一”的高度明确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3]。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增强青年一代理想信念、本领才华、担当精神方面的基础作用显得尤为迫切(1)张青卫在《“三有”时代新人标准的内在逻辑和重大意义》(《重庆社会科学》2020年第8期)中提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构成了时代新人的培养标准,并从“想不想、能不能、敢不敢”三个角度深刻阐述了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下论述是对这一思想的参考与引申。。
“有理想”是做时代新人的先决条件。个人成长过程中能否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奋斗的目标,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引导。马克思说:“个人在精神上的现实丰富性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丰富性。”[4]正确的家庭教育是子女树立远大理想的第一步。家长作为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其一言一行不仅对子女的理想品格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对子女价值观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自觉将民族复兴大任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自然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增强其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理想情怀。
“有本领”是做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的大本领不能一蹴而就,本领教育不能单纯依靠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传授,兴趣和求知欲的培养同样至关重要,家庭教育的培育性作用不可替代。本领作为青年人成就事业的重要工具,需要在家庭教育中打下基础。孩子能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能否从小养成浓厚的学习兴趣,离不开家长的启发和引导;同时孩子在独立思考、社会交往、谋生创业、团结协作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也需要在家庭中得到培育和提升,从而为增强担当民族复兴的本领打下坚实基础。
“有担当”是做时代新人的必备品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有多大的担当才能干多大的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有永不退缩的勇气,需要有强烈的担当精神。家庭教育是培养青年人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其发挥着重要的激励性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家庭教育对子女担当意识的重视,不仅有助于青年人养成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更有助于鼓励青年人敢于试错、勇于向前,自觉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在肩上。
家庭结构的变化是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一个缩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家庭的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新变化。”[5]281具体体现在家庭结构核心化、家庭关系民主化、家庭功能社会化趋势加强,家庭成员的独立性、个性化趋势明显,但同时这种变化给家庭和谐及家庭凝聚力的增强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新时代的家庭教育必须适应这一家庭结构的变化,在统一家庭成员思想、提升家庭凝聚力方面寻找新的途径。
家庭结构的变化是新型家庭问题产生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新的家庭问题的产生恰恰又是家庭教育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结果。家庭结构小型化、核心化的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家庭教育功能弱化。家庭核心成员负担加重导致他们不得不把本应自己承担的责任付诸金钱,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全权交给幼儿园和学校,把赡养父母的义务交给养老院,这使得以婚姻、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成员之间多维互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失去了重要依托。家庭结构小型化导致了家庭代际数减少,代际之间的分工合作相互依赖形成的互敬互谅氛围淡化,家庭成员的独立性使家庭中尊老爱幼的优良家教、和睦家风被淡化,这极大地阻碍了家庭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为解决家庭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家庭教育问题,新时代家庭教育的内容及方式方法必须及时作出相应调整,以构建新时代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
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不仅体现在对“量”有更丰富的需求,更体现在对“质”有更深层的需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便是人民对更高水平教育的强烈诉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6]191新时代,人民群众渴望接受更加充分、更加彻底、更加优越的教育,而家庭教育作为人一生所受教育的基点,必然成为新时代提升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与能力的重要一环。
强化新时代家庭教育就是要立足家庭教育与劳动生活的天然联系,从家庭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角度唤起青年人对“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的理性认知,并用奋斗成果激发其对实现美好生活的渴望,教化其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奋斗。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不仅是要实现每个“小家”的安定、和谐、美满,更是要实现中国这个“大家”的民族复兴。新时代强化家庭教育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必要基础和必然选择。
新时代家庭教育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不断探索进步,在时代新人培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先导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仍然存在风气不够纯正、理念不够科学、环境不够和谐等问题,需要深入查找原因并加以解决。
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受到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特别是教育制度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家庭教育的价值导向直接受到教育制度与人才选拔体系的影响。基于公平考量,在教育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国当前的高考制度和人才选拔机制仍侧重于以考试分数为准的评价导向,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以追求考试成绩为唯一目的的功利主义学风。这种功利主义学风把教育的投入与未来可得利益的比值作为衡量家庭教育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尺,甚至是唯一标尺。同时,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名牌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在就业竞争方面也展现出较大优势,吸引着一些家长把考一个好分数、上一所好学校作为家庭教育投入的唯一目标。这对家庭教育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导致我国家庭教育的总体风气产生了重学习成绩、轻学习过程,重知识教育、轻素质教育,重技能教育、轻思想教育的偏颇。长此以往,家庭教育的真正内核将被忽视,维系家庭的共同前提和最基本的要素——家庭成员之间诚实守信、和睦相处、无私奉献、相互激励、相互体恤的精神,将难以得到很好的传承。
家庭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础,是深化我国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家庭教育风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强大的推进作用;反之,将给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诸多问题,不利于时代新人培育目标的实现。概言之,健康的人格教育仰赖新时代的家庭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如果最后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7]
因一定程度上受功利主义教育风气的影响,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理念多呈现不够科学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过分重视学习成绩,对子女的精神世界关心不足,在子女遇到心理问题时,家长往往做不到及时疏导和沟通。其次是忽视品德教育。一些家长将家庭教育简单地理解为督促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而没有将其作为促进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如果家长带着“重智轻德”的教育理念去教育子女,家庭教育就极有可能会出现智育挤压或替代德育的极端化现象。最后是家庭劳动教育的欠缺。在家庭中缺失劳动教育,便不能很好地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态度,这样的家庭也会丧失培养子女良好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功能。不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可能会影响子女健康人格的形成,造成与新时代家庭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时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
除了教育风气的影响,家长教育理念不够科学的原因与家长本身的个人素养密切相关。家长的个人素养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其言行举止、处世态度会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当下,一些家长所能接触到的家庭教育资源十分有限,这是导致其自身教育能力较低、教育子女方式落后等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新时代家长个人素质的提高也是一个全社会必须面对并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家庭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是影响孩子身心发展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影响家庭环境的主要因素有物质条件、人际氛围与教育方式。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改善,家庭物质条件普遍得到提升,但是,这些并不能抵消或根除有些家庭内部环境仍然存在的不和谐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一是夫妻之间缺乏理性的沟通和交流。一些夫妻将争吵当作表述观点的方式,而且总是将子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归咎于对方,夫妻之间缺乏尊重及理性的交流与沟通。二是亲子关系有待增强。新时代亲子关系不和谐的突出表现就是子女在家庭中的自我意识过强,把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而从不反思自己作为家庭成员,对家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三是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够科学:要么是过度溺爱,把放纵当关爱;要么是简单粗暴,对待子女动辄指责呵斥。凡此种种,不和谐的家庭环境都会导致不良的教育后果。
导致家庭环境不够和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家庭责任感的缺失。父母子女都不能正确认识自身在家庭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其次是家庭伦理的缺失。家庭伦理是调整家庭成员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孩子在家中不懂得尊重父母,在学校和社会就可能不懂得尊重老师、同学及他人。再次是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独特优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潜移默化,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形成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为了解决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三方面进行思考,从而为强化新时代家庭教育寻找有效路径。
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导者,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是做好家庭教育的先决条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人才,必将是同时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健康成熟人格的人,因此,家长应树立以培养子女健康成熟人格为重要目标的育人观念,把促进子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家庭教育的终极目标。以下几个方面是当前亟需努力的方向。
首先,要将民主育人观念贯穿于家庭教育的全过程。民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必须体现在家庭教育理念之中。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要摒弃“绝对权威”的思想,以遵循子女的成长规律为基础,将子女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在与子女的日常相处过程中,家长要以尊重子女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为前提,与其建立起平等的亲子关系,并增加与子女的沟通频率,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随时做好教育引导工作”[6]184。
其次,要把加强家庭品德教育作为提升子女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5]282。个人品德修养是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重要基点。在家庭中要加强对子女的品德教育,家长就要纠正自身“重智轻德”的育人观念,把品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时刻教育子女要在学习中勤奋刻苦,在生活中脚踏实地,在待人接物上秉承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重要原则,并对子女的正确行为及时给予鼓励。
再次,要把劳动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庭劳动是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应该从小培养,家长应该引导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让他们逐渐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劳动最伟大。作为家长,当前最紧要的就是要及时摒弃“包办式”的家教行为,明确要求子女自觉承担家庭义务,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以此提高子女的基本生存技能和自理能力;同时,要引导子女从事一些创造性劳动,让他们在创造性劳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养成热爱劳动、乐于创造的意志品质。
最后,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家庭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9]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是培养子女健康成熟人格、实现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在家庭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在家庭中积极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引导子女在家庭交往中学会懂团结、讲友善、守诚信、乐奉献,不断提高精神境界;就是要重视子女的革命文化教育,以此加深子女对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的深刻体会,激励子女树立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的宏伟志向。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特殊优势和重要作用,一个合格的母亲应首先树立“带领家庭成员共同升华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建设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弘扬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体现共建共享的家庭追求”[10]70的自觉意识。
家庭环境对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它既与子女身心健康发展密切相关,又对家庭教育的效果产生巨大影响。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可以从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教育方式、立法等多方面进行思考。
良好的家庭关系是营造和谐家庭氛围的决定性因素,对促进子女的健康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夫妻和睦是家庭和谐的重要体现。夫妻双方都应该积极主动地承担照顾家庭、教育子女的责任,因为有效地履行家庭义务是夫妻关系和睦的底线。家庭责任的划分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夫妻双方都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主动担当、互相鼓励。和睦的家庭关系还体现于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子女之间的爱与尊重是双向的,父母爱护子女、子女尊重父母,只有让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与归属感,才能形成良好的家庭关系。
正确的教育方式是提高家庭教育成效的重要途径。先进的教育方式必将对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搞好家庭教育,父母自身就要品行端正、言行一致,这是子女教育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10]19因此,家长要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多通过与子女的平等交流引导子女做人做事,同时要坚持原则和底线,让子女懂得知错就改、敢于担当。这样,家长和子女都做到各安己份、各司其职,家庭环境才会越来越融洽。
家庭教育立法的正式落实是规范家庭关系、促进家庭和谐的重要支撑。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国家文明程度提升的显著标志,家庭教育相关法律的正式出台将有助于有效规范父母和子女的家庭行为,为和谐的家庭环境提供法治保障。自今年8月20日起,《家庭教育促进法(草案二次审议稿)》开始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以法律形式明确家庭成员的权利和义务,无疑是将家庭教育纳入法治化轨道的科学举措。
作为家庭教育的施教者,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和水平将直接决定家庭教育的质量,并对孩子的个人成长产生重大影响。新时代,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和水平需要家长自身、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家长要通过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家庭教育能力。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凸显出的理念不够科学、教育方式不够先进等问题,必须通过不断学习加以解决。其一,家长要摆正心态。教育子女并非仅仅是在完成一项任务,同时也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其二,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育能力。平时要多阅读、多思考,特别是要多反思。多阅读一些与家庭教育相关的书籍,多关注社会中与家庭教育相关的热点问题,多反思教育子女的一言一行是否妥当。其三,要多与其他家长沟通交流教育经验,在交流互鉴中提高自身能力。
其次,要加大对家庭教育指导人才的培育力度。新时代家庭教育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家长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借助专门指导。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院校要加大对家庭教育指导人才的培育力度,提高家庭教育指导人才的质量。应在师范类院校的教育类课程中专门开设与家庭教育相关的课程,有条件的可以尝试开设家庭教育专业,切实推动新时代家庭教育专业指导人才的培育。同时,尝试在普通高校的文科类相关课程中推广相关知识,或通过高校继续教育机构提供相关培训渠道。
最后,要加大对家庭教育社会心理服务的支持力度。良好的社会心理服务可以帮助家长养成健康积极的教育心态,激发其提高自身家庭教育能力和水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学者指出:“社会行为规范依赖于正确的家庭心态、理性的社会心态,而家庭心态、社会心态的培育取决于社会心理服务。”[11]成立专门的组织或机构,吸纳专业人才有效开展面向家长的社会心理服务,帮助家长快速开解在教育子女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能够更好地调动家长教育子女的积极性;同时,有效的心理疏导也可以增进家长与子女的关系,从而促进家长教育能力的提升。
总之,家庭建设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家庭教育看似事小,却事关时代新人的培养。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家庭结构发生了变迁,给家庭教育带来了重大挑战,也给家庭教育变革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必须结合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国家的教育改革现状,深刻剖析家庭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从而有效推进新时代家庭教育向前发展,为新时代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