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军工程大学
体育场馆作为大型建筑,对建筑结构、建设规模、使用功能、交通疏散等设计规范严格,运营运作要求较高。在全民健身的社会发展浪潮下,我国当前已建成的体育场地数量和规模都难以满足市民的普遍使用需求。体育场馆服务社区是基于以上背景,确保在学校完成教学和师生工作的前提下,将非使用高峰时段的校园置闲运动空间,以有偿或无偿的形式面向社区普通市民共享使用。
利用学校体育场等体育资源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不是简单建立学校与社区之间的空间共享。其内涵在于全民健身计划为基础的国家战略下,充分认识场馆空间共享化与全民运动的内在关系。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学校体育场馆社区化的必然性,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学校体育场馆。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已建成空间资源的内在价值,服务社会需求,支持全民健身计划的国家战略布局。工作的重点是有效设计并形成一个学校体育场馆服务的资源开发策略,建立合理的研究系统和研究方法。
本文重点围绕以下两点内容展开叙述:①研究学生体育场馆建设和管理现状,分析把握全民健身发展趋势,明确学校体育场馆服务社区的内涵和外延;②改变传统的校园观念,体现体育场馆建设的创新,创新校园体育场馆理念,赋予其时代内涵。
据2019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制度》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全国体育场地共354.44 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08 平方米,作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均面积破2,是一个里程碑。但我国大部分体育场馆都是室外场地,外部环境状态影响体育运动的进行,同时设施器材匮乏,功能单一。体育场馆城市居民人均资源不足,难以满足居民日益丰富的需求。
目前,各个城市校园体育场馆数量相差较大,受到学生数量影响,特别是部分高校建设较多的城市,例如西安,体育场馆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质量好,但优秀的体育服务资源配置和设施多数仅满足在校学生的教学需求,出于管理和校园安全的角度,禁止外来人员入内。在假期期间,体育设施空置率高。因此,就供需关系而言,学校体育场馆服务社区具有高度的可行性。
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小学体育文化场馆由于安全等因素国家规定暂时不能社会化,大学生体育场馆由于中国现行传统管理模式和制度难以完全社会化,因此运营理念和模式急需提升。
高校中的体育场管理工作人员多数为体育教师或相关技术研究人员,专职的运营管理人员较少。校园体院场馆管理机制落后,多数学校内部人事管理缺乏专业管理、运营经验和社会管理,甚至缺乏科学的基础制度和专职的工作人员。
在当下的管理模式和制度下,行政部门相关责任划分不清,信息管理制度混乱,安全和环境问题难以得到保障。人数庞杂的社会居民背景复杂,将会给校园内部管理人员带来困扰,尤其是在当前疫情的时代背景下。这些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校作为社会资源化运动场管的意愿。因此,是否有效提升相关运营理念和模式,将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馆对社区居民开放的效果和程度。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构成单位,在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层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尽管由于规模和尺度的限制社区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社区需要合理、完整的规划和公共设施以服务居民,体育资源的配置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相关体育行政法规立法为原则性条款,内容含糊,学校体育场馆服务社区相关研究较其他领域更是数量稀缺,政策及实际执行中存在诸多问题,校园运动场馆面向社区开放需要同时考虑学生和社区居民危险性事故的可能,当前法律建设缺乏保障机制和操作性。作为全民健身政策建设的主体,我国人民政府应当对校园体育场馆社区化有均衡的布局及合理的条例支持,利用制度的推动力量,增强实际可操作性,以保证学校体育场的功能能够满足校园和社区各方需求的同时,提高学校体育资源的社会效益和应用价值。
作为我国公共服务发展的方向,体育场馆的发展过程当中要更加强调供给和居民生活方式的联系,体育馆服务社区即一定程度上融入社区居民的生活,要用之于民,服务于民,以满足居民的健身、运动需求,参与日常生活。深入研究社区,了解居民家庭生活和日常行为对运动设施的需求,突破校园体育场馆服务对象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同时满足校园教学、活动需求以及居民日常使用需求。
因此,学校体育场馆服务社区要坚决杜绝单一的体育场馆模式,体育场馆区域差异化,是校园运动空间共享社区的重要发展方向。首先要提高物理环境、场地设施的适应性以回应当前不断发展的硬件设施需求,同时将体育场馆与区域定位乃至整个城市的长远规划结合起来,考虑体育场馆的承载能力。其次,还应结合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城乡地区经济水平和当地特色文化,基于各个阶段社区体育实践活动的现状,以推动社区性体育文化创新发展传承,建设与文化特征相协调的特色场馆运营模式。最后,根据校园体育场馆具体服务范围,研究居民生活节奏和行为习惯,确定体育场馆的布局和一系列活动场所。以差异化的场馆建设不断完善我国体育场馆建设,有助于提高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与居民生活文化的匹配度,有助于加强民族优秀传统体育精神、中国当代文化在社区服务模式创新、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增强信息管理制度文化对场馆的承载能力。
在网络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根据最新信息技术,将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管理的平台化和网络化是十分必要的。当前国内各高校的设施管理系统的功能以及场馆规模均不统一。因此,平台化和网络化场馆服务的管理制度,引进先管理方式,建立资源与信息共享与服务的管理平台,有助于合理整合分配各类学校和社会已有的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资源,激发相关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热情,促进空置场地的良性使用。此外,个别地区,学校体育场馆管理人才短缺的现状,无疑也成为校园体育场馆服务社区的阻碍,因此加大培养力度、建立更广泛更系统的人才培训机制迫在眉睫,同时可考虑引入社区基层管理人才,让人力资源得到更好地调配。
学校体育资源的管理在服务社区居民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更多地利用体育场的基础设施,更好地服务在校学生和社区居民。在增加基础设施方面发挥社会主义建设的优越性,根据各地区的供求关系,合理调配资源,尽可能实现政府供给略大于居民需求的超前对接,最终达到供求平衡的未来建设目标。在场馆本体建设层面,规划扩建和改建学校体育设施时,政府和学校相关管理人员不应受限于学校的规模和现有体育设施的数量、学校以及场馆服务社区的级别和性质,而应在考虑我国国家体育体系建设总体规划的战略布局、经济发展等影响整体结构设计的社会环境因素的同时,也影响着综合地区文化特征和社区居民生活习惯、服务规模。不断丰富体育活动设施的产品类别,协调训练、健身、教育、娱乐等不同管理系统功能的体育文化设施的设计和应用,淘汰一次性或永久性的固定设施,尽可能保持设施的灵活性和空间弹性。
社区居民体育运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权利保障作为一项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在全民健身背景下,社区居民良性、有序和可持续地运动计划能够充分体现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战略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可以有效缓解周边社区体育场地的不足,缓解群众健身需求急增的压力。学校体育场馆服务社区是从整体上对体育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分配,才能逐步实现体育资源面向社区共享化,增强人力资源利用,激发与调动市民体育锻炼的持续性和自发性,促进体育消费,减轻地区财政压力和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