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墨卿 张云龙 郑素月 郭金英
回溯新冠肺炎疫情对食用菌产业的影响及其对策措施
李墨卿 张云龙 郑素月 郭金英*
(河北工程大学园林与生态工程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
面对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许多食用菌企业及小规模种植户创收受到严重影响,扶贫攻坚难度增大。通过调研分析新冠疫情对我国食用菌产业,包括对食用菌生产主体、食用菌销售和消费等方面的影响,总结并提出发展建议:大力推进复工复产,增强菌企和菇农信心;优化销售模式,加强政策扶持;抓好生产管理,增强品牌建设,打赢这场疫情攻坚战。
新冠肺炎疫情;食用菌产业;影响;措施
食用菌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和生态效益。目前我国食用菌从业者超过3 000万人[1, 2]。由于食用菌产业的总体生产模式较落后,仍以散户传统手工生产为主,即便是少数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企业,也需要大量劳动力。回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食用菌产业造成较大影响,产业抗风险能力较弱。
作为突发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对城乡不同产业及区域的影响有明显的差异。为了控制疫情扩散,全国不少城市采取严控交通、延迟企业开工等措施,很多农村也选择暂时阻断进出村庄的道路,严格控制车辆、人员流动,对食用菌等农业产业的影响呈现全方位态势[3]。
此次疫情对食用菌行业的影响涉及产业链各大环节几乎所有主体,企业管理效率大幅降低,车间排产严重紊乱,网点拓展被迫推迟,市场营销被迫减缓,品牌塑造被动调整,市场销量大幅下滑,企业与职工收益纷纷受损。受冲击的具体程度,取决于各地的防控措施及效果。
不同于普通农作物,食用菌以木屑、玉米芯、麸皮、棉籽壳、豆粕等农林副产品作为生产原料。在疫情防控期间,部分地方政府对上述生产原辅料的运输加以限制甚至禁运,许多农户与大型食用菌生产企业的主辅料短缺,难以恢复正常生产。疫情期间正是香菇、黑木耳、双孢蘑菇等食用菌盛产期,以河南省香菇产业为例,该省共有40多家工厂化菌棒制造企业,其生产原料主要来自外省,疫情导致该省原料、料袋等相关物资缺口达50%左右。原料短缺导致停产,恢复销售需近3个月时间。
疫情期间正是食用菌上市集中期,虽然各地防控机制不同,但“用工荒”的问题在食用菌农户和企业中普遍存在。农户雇不到帮忙人员,企业难以复工复产。疫情对企业的影响尤甚。例如,山东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基地日常用工人数为1 100人左右,而疫情期间复工人数仅700多人;河南兰考奥吉特和安阳众兴公司因用工短缺问题,日产不足6吨,每日少收入近75万元。食用菌出口企业更无法正常履行外贸合同,损失惨重。
复工复产虽不容易,但各地政府积极调节帮扶。如浙江省委疫情防控巡回督导组通过不断协调,多方联动,采取“点对点包车接送”等措施,大力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取得显著成效。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积极进展,各地在3月份陆续进入复工复产阶段。
近年来,我国食用菌日产量高达6万吨,一半以上是以鲜品形式销售,80%~85%的鲜品依靠各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还有15%~20%通过超市和电商进入终端市场[4]。受限于疫情管控,食用菌产品的流通渠道不顺畅,产品滞销严重。调查显示,疫情期间市场低迷,销量同比减少50%,仅河南省每天积压的食用菌产品数量就高达600吨。
国务院应对新冠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做好农产品稳产保供工作的通知》后,各地政府对该政策的认知不完全统一,如何解读关于食用菌产品的归属等,影响着各地食用菌产品的调拨与配送,以及企业和贫困家庭的收入与发展计划。
从价格方面看,食用菌的价格有涨有跌。食用菌主产区因运输受阻,产品外运困难,导致鲜菇库存达到上限,菇农多以干制保存,价格大幅度下降,损失严重。以浙江省庆元县为例,疫情期间干香菇每千克收购价为30~34元,同比下降约25%;干灰树花(小花)每千克售价80~90元,同比下降20%左右。而与此同时,食用菌产量低的地区,却因得不到货源,市场价格不降反升。
虽然疫情发生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有关部门密集出台惠民惠企举措,有效稳定市场秩序。但也发现,像食用菌这样的传统型行业,需有一段“自愈期”[5]。食用菌产业本就存在优胜劣汰,此次疫情很可能会成为压倒困难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反之,生产技术水平较先进、管理体系较完善及销售渠道较畅通的企业可能会借机拓展,得到较好的收益。
通过咨询有关业内专家和重点企业负责人得知,一方面,由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呈蔓延态势,我国鲜菇的主要出口国韩国、日本、美国等都受到疫情的严重影响。美国蘑菇协会数据显示,美国食用菌种植者,因饭店关闭,收益下降,为餐饮服务而生产的种植者损失尤为惨重,利润相比上年同期下跌90%。据日本新闻网(Nippon News Network)报道,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航班停飞,导致大量中国松茸无法运往日本,2020年中国出口日本的松茸只有上年的70%。国际食用菌市场需求萎缩,出口成本上涨的趋势正在显现。另一方面,行业普遍看好国内市场,通过近几年微商的兴起,国内的松茸需求旺盛,产品供不应求。调查显示,疫情得到控制后已通过后期发力实现市场复苏,许多地区的食用菌销量在第二季度已基本恢复,甚至超过上年同期。
调查也发现,许多地方销售额不降反升,这可能归因于疫情导致人们不得不在家里做饭,从而对健康食品有了更深的了解和需求。食用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膳食纤维、多糖及优质蛋白质等,脂肪和热量低,有香菇壮骨、平菇降脂、金针菇健脑、茶树菇护心脑等诸多保健功能。2003年的“非典”让消费者认识到食用菌的营养价值,为食用菌产业迎来一个飞速发展时期;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使人们更加意识到健康饮食的重要性,认识到食用菌在提高人体免疫力上的重要作用,食用菌又一次得到很好的宣传,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但还是对全国食用菌产业或多或少带来了不利影响。令人欣慰的是,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通过政府支持,企业、农民自身努力,食用菌产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为脱贫攻坚、农民增收夯实基础。如贵州的六枝特区,聚焦产业发展“八要素”,立足建基地、创品牌、促产销,采取“公司+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着力推进食用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农增收,有力助推了当地扶贫工作。为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助力食用菌产业的壮大发展,建议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早日恢复产业常态,谨防疫情反弹对食用菌产业的再次冲击。
食用菌行业一直存在“用工荒”问题,尤其在春节前后,行业“跳槽”情况较普遍,而疫情期间的用工问题尤为凸显,许多食用菌企业无法按部就班开展工作。政府、企业要在重视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开展计划生产,结合企业实际做好工作人员消毒防护措施,加强防疫宣传,普及个人消毒防护知识,稳定企业员工的情绪和信心。提前储备防疫、生产物资,做好设备的维护与检修,在厂区内进行消毒等安全生产准备,及时了解疫情动态变化。
积极调整配方配料,主动寻找当地可替代原料,防止再次出现因原料短缺而中断生产的情况。建议政府适时出台向小微食用菌企业和农户提供信贷服务的金融政策,确保这些主体不会因资金问题而影响生产。调查访问的数据显示,有近乎一半的企业不了解疫情期间所出台的扶持政策;有1/3的企业表示虽知晓相关政策措施,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申请扶持。因此,政府在出台配套措施的同时,应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和落实情况,以保障受灾菇农和企业能顺利应对难关。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居家防控措施,使得食用菌等农产品的线下采购量大幅下降,而线上消费明显增加。建议食用菌各经营主体加强与淘宝生鲜、京东生鲜等网络平台对接,确保产品的正常销售[6, 7]。加强对食用菌企业的线上销售指导,规范产品的线上销售行为,通过推进线下和线上的结合,解决食用菌产品滞销积压问题。
在产品运输方面,充分发挥农产品溯源体系的作用。建议政府出台和修订相关政策,为食用菌产业开通运输绿色通道,修订“菜篮子”工程等产品目录,扩大适用范围,将市场上常见的新鲜食用菌包括香菇、金针菇、草菇、秀珍菇等一并列入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确保食用菌和所需生产资料运输过程中安全、效率两不误。
有鉴于疫情期间食用菌生产遇到的困难,建议首先抓好生产管理,企业、合作社和种植户把减损作为第一要务,采取果断行动和有效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损失;其次,工作人员在进出厂房时需佩戴口罩,测体温、消毒并登记信息后,方可进入。根据食用菌栽培种类、生产方式和气候条件等,结合传统管理技术,通过改变环境条件,调整出菇时间。由政府推动引入智能化设备与技术,带动深加工企业发展,帮助受灾菇农与企业降低经济损失。政府鼓励和指导有关单位和食用菌协会进行原料、劳动力的统计、调配,利用网络和大数据技术提高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
食用菌产业是 21 世纪的朝阳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新选择,大健康产业的新抓手,精准扶贫的新路径,“一带一路”的新机遇[1]。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整个食用菌产业来说是一次危机,但我们需要转危机为契机,借以打造食用菌历史文化,形成如“茶文化” “酒文化”一样的“食用菌文化”。提升各方宣传科普食用菌营养价值、保健价值的力度。同时提高产品标准,加强品牌建设[8, 9]。品牌建设是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引领和提升产品市场认可度和行业“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面小康社会加快建成,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品的追求也从“吃得饱”上升到“吃得好”。食用菌从人们眼中的“奢侈品”变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营养美食。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遭遇”,也是“机遇”。疫情无情揭露了食用菌产业的薄弱环节,通过采取针对性的系列措施和办法,如完善食用菌体系标准,优化产业渠道,转人工为智能,以及政府推动等加以改善,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能更好地促进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
[1] 李玉. 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机遇和挑战——走中国特色菇业发展之路, 实现食用菌产业强国之梦[J]. 菌物研究, 2018, 16(03): 125-131.
[2] 李玉. 浅谈中国食用菌产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工程院李玉院士在第十二届中国蘑菇节上的演讲节录[J]. 食药用菌, 2019, 27(01): 1-8.
[3] 蒋和平, 杨东群, 郭超然.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与应对举措[J]. 改革, 2020, 3: 5-13.
[4] 刘自强, 张强, 黄亚东, 等.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食用菌行业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 食药用菌, 2020,2 8(02): 73-75.
[5] 任佳妮, 陆中华, 蔡为明, 等. 新冠肺炎疫情对浙江省食用菌产业的影响与对策建议[J]. 食药用菌, 2020, 28(02): 79-83.
[6] 王存. 食用菌产品电商营销模式选择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食用菌, 2020, 39(08): 145-148.
[7] 徐超静. 电子商务助推食用菌产业转型发展[J]. 中国食用菌, 2020, 39(02): 183-186.
[8] 魏鹏. 乡村振兴背景下食用菌精准扶贫所面临挑战及对策[J].中国食用菌, 2020, 39(08): 152-154, 159.
[9] 金正波, 杨文明. 扶贫产业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J]. 决策探索(上), 2020(08): 72-73.
平菇种质资源创制与新品种选育研究(19222903D);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创新团队建设专项资金(HBCT2018050202)
李墨卿(1992—),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食用菌产业研究。
郭金英(1976—),女,博士,教授,主要从事食用菌新品种选育与菌种生产技术工作。E-mail:15933880643@163.com。
S646
B
2095-0934(2021)01-0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