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艳
(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儿科,江苏 徐州 221011)
小儿支气管肺炎(bronchopneumonia)又称小叶性肺炎,主要由病原体感染引起支气管壁和肺泡的炎症,常见病因细菌和病毒感染,或者二者混合感染,常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等症状,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类型,2岁以内儿童好发,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年龄越小,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1]。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雾化吸入治疗是儿科近年来临床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主要干预措施,但是此年龄段患儿沟通及理解能力均较差,且容易对医院环境产生恐惧心理,在接受静脉治疗和雾化吸入治疗时会表现出强烈的排斥感,配合程度及依从性不高,严重影响治疗效果[2-3]。肢体语言是通过表情、动作等方式进行信息传输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它可以加强语言沟通的效果,是应用于幼儿医疗护理服务中较为普遍的沟通方式之一[4]。本文将我院儿科护理组对接受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的患儿实施肢体语言沟通干预的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选取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儿科2018年01月~2020年04月64例接受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的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纳入标准:(1)患儿临床诊断均符合《儿科学(第6版)》对小儿支气管肺炎的诊断标准,均有血象升高,表现为C 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计数(WBC)升高[5];(2)患儿入院时均存在体温升高,多在38℃~39℃,有不同程度的咳嗽、气促,听诊肺部有痰鸣音、哮鸣音及湿性啰音;(3)患儿均经外周血、病原学实验室检查及X线胸片佐证。排除标准:(1)排除免疫力低下或免疫缺陷患儿、佝偻病患儿,合并营养不良、先天性心脏病基础病患儿,以及合并心、肝、肾等严重脏器损害患儿;(2)对布地奈德药物过敏及近3个月内接受过大手术的患儿。其中,观察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1~4岁,平均(2.48±1.16)岁;病程1~8 d,平均(3.67±1.36)d;体重5.5~21 kg,平均(13.75±3.43)kg。对照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1~5岁,平均(2.52±1.23)岁;病程2~7 d,平均(3.59±1.33)d;体重6~22 kg,平均(13.79±3.41)kg。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照组
患儿入院后给予全面评估后接受抗感染、抗病毒等常规药物治疗及控制体温措施,并联合止咳化痰治疗,如静脉治疗药物多选盐酸氨溴索7.5~30 mg加入20~100 mL5%葡萄糖注射液,每日2次滴注,一周为1个疗程;另选0.5~1 mg布地奈德雾化溶液雾化吸入治疗,通过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氧气流量5 L/min,每次治疗时间10 min,每日2次/d,一周为1个疗程。期间实施常规护理,确保患儿病房环境整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6]。床位护士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小儿支气管肺炎疾病相关知识健康宣教,指导家属病情观察及护理知识。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抗感染、抗病毒治疗及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和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肢体语言沟通模式护理干预措施:(1)首先对护理人员进行肢体语言沟通知识和技巧培训,培养护理人员对小儿心理活动、生理活动和表情的细微观察和评估能力,强化和提高护理人员肢体语言表达水平和能力,增强护理人员对主动运用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进行沟通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意识。(2)自患儿入院起,责任护士要重视患儿性格特征和情绪变化,个人要保持穿戴整洁,保持良好的形象,与患儿进行沟通时保持充足的耐心并保持相同高度,降低与患儿之间的距离感,交流时注意语速和语气,时刻保持微笑,保持温和的态度和亲和力,患儿配合良好时及时给予赞扬和鼓励,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络方式,以增加患儿的信任、依赖感和愉悦感。(3)患儿接受雾化治疗前,责任护士可运用小儿能接受的语言方式,向患儿讲解配合要领和作用,为患儿接受治疗做情绪铺垫,同时指导家属与患儿进行有效沟通。对稍大的患儿可鼓励其主动倾诉,护理人员对患儿所表达问题及时给予反馈,对积极配合的患儿要给予肯定和表扬,降低患儿陌生感,提高患儿自信心和满足感。(4)患儿进行雾化吸入治疗过程中产生不适感时,要及时给予患儿心理安慰和安抚,以免产生排斥心理和恐惧情绪。治疗过程中,对于年幼、配合不佳、沟通困难的患儿,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对于治疗过程中烦躁、挣扎、哭闹拒绝治疗的患儿,可采取情绪安抚法,轻柔的拍其背部或抚摸头发,耐心哄劝以缓解患儿恐惧感。或以玩具、游戏等方式分散其注意力,尽量避免采取强制性方法,待患儿情绪稳定后,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使患儿能情绪安静的配合完成治疗。
(1)观察对比对两组患儿雾化治疗遵医依从性行为[7]:①接受:患儿情绪平静,积极配合完成治疗;②部分接受:患儿对治疗有恐惧感,经家人哄劝后可以配合完成;③抵触:患儿抵触情绪明显,经家属和护理人员安抚后方能配合完成;④完全抵触:患儿抵抗情绪强烈,哭闹不止,经家属及护理人员多次干预仍无法顺利完成。遵医依从性=(接受例数+ 部分接受例数)/总例数×100%。(2)观察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象CPR(正常值<10 mg/L)、WBC(正常值4~1010~9/L变化,呼吸道相关症状缓解(发热、咳嗽、气促、肺部啰音等)及平均住院时间。(3)运用圣乔治呼吸疾病问卷(SGRQ)评价两组患儿生活质量,包括疾病影响、呼吸道症状和活动受限共三个部分50个条目,分值范围0~100分,总分分值越低,说明生活质量越高[8-9]。(4)运用我院护理部护理满意度评价表评估患儿家属满意度,包括护理操作技术、语言沟通交流、健康宣教三方面内容,共100分,8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60~80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10]。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数据分析,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计数资料对比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患儿CRP、WBC比较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CRP、WBC均明显低于干预前,但干预后观察组指标又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后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儿血象比较(±s)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儿血象比较(±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一周后CPR(mg/L) WBC(10~9/L) CPR(mg/L) WBC(10~9/L)观察组 32 11.22±0.84 12.08±0.94 5.22±0.32 6.06±0.56对照组 32 10.85±0.72 11.96±0.78 8.36±0.41 8.26±0.85 t-1.8918 0.5557 -34.1524 -12.226 P-0.0632 0.5804 <0.0001 <0.0001
观察组呼吸道感染相关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气促、肺部啰音明显缓解时间及SGRQ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呼吸道感染相关症状和生活质量比较(±s)
表2 两组呼吸道感染相关症状和生活质量比较(±s)
组别 例数 发热缓解时间(d) 咳嗽缓解时间(d) 气促缓解时间(d) 肺啰音缓解时间(d) SGRQ总分(分)观察组 32 1.73±0.42 3.15±1.15 2.73±0.83 4.25±1.34 67.25±7.43对照组 32 3.12±0.59 6.31±1.64 4.92±0.71 5.89±1.52 40.51±8.74 t--10.8572 -8.9243 -11.3422 -4.5784 13.1862 P-<0.0001 <0.0001 <0.0001 <0.0001 <0.0001
干预后,观察组遵医依从性及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遵医依从性及家属满意度评价比较[n(%)]
小儿支气管肺炎是儿科常见多发呼吸系统疾病,尤以春冬季节多见。由于小儿机体肺弹力组织发育尚未完成,极易遭受细菌、病毒感染而发生肺炎,如若治疗不及时、彻底,病情极易进展而诱发其他病症[11]。
根据小儿支气管肺炎发病的病因,临床治疗首选抗感染、抗病毒及止咳化痰联合治疗方法,可在一定程度控制患儿病情进展,有效缓解临床症状[12]。近年来,我院儿科对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治疗开始联用盐酸氨溴索静脉用药及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止咳化痰等综合治疗方法,盐酸氨溴索具有促进呼吸道黏稠分泌物的排出及减少黏液的滞留作用,以及发挥抗氧化和抗炎作用[13]。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原理是通过管道氧气连接驱动雾化产生气流,通过气流来冲击雾化杯内的药液而使其气化后再由出雾口喷出,患儿经口鼻吸入后到达肺、支毛细血管,来发挥局部较强的抗炎作用。布地奈德是一种能迅速分布于全肺的毛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内的高效局部用新糖皮质激素,吸入给药后可有效抑制过敏性介质释放而减轻黏液渗出,发挥抗炎、抑制免疫、抗病毒和抗休克作用[14]。
本研究纳入患儿均为年龄介于1~5岁间理解和沟通能力较差的小儿,患儿接触陌生环境时排斥感强烈,进行静脉输液和雾化治疗时依从性不高,往往导致治疗间断甚至中断,影响操作顺利进行及治疗效果。本研究通过对儿科护理人员进行肢体语言沟通知识和技巧训练,加深了护理人员对肢体语言沟通重要性的认识,并应用于支气管肺炎患儿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中做为护理干预技巧,患儿雾化吸入遵医依从性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观察组患儿发热得到尽快的控制,进一步缩短了患儿咳嗽、气促及肺部啰音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的时间,患儿血清CRP 和WBC明显下调,患儿生活质量和家长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提升,应用价值得到充分肯定。
综上所述,儿科护理人员在对患儿实施护理操作和干预时,不仅要密切注意观察患儿的病情,还要了解患儿处于某年龄段的特殊心理活动和情绪状态,有效运用肢体语言对患儿进行安抚,可增加患儿对于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可促进医护工作实施更为有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