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沟真的存在吗?

2021-01-07 05:01吴林田
新民周刊 2021年48期
关键词:中国画院艺术人生波普

吴林田

任剑辉白雪仙演出的《帝女花》是粤剧经典。

不止一个朋友在聊天时说起,关于如何把自己写进美术史。我的意见是想多了,好好画自己的画,能否进美术史不是自己定的。美术史上哪位大师的成就不是后来人书写的?同时代的文章再多只能说是捧场,和美术史没啥关系。伦勃朗的作品这么伟大,他自己也不一定清楚,欧洲的评论家们在他去世五十多年后才发现他的价值。盖棺才能定论,急不得,严谨、认真对待每一幅作品,对得起自己的艺术人生,对得起收藏你作品的人,对得起你所处的这个时代,一切水到渠成。

五六十年代生人年龄段的画家群体中,这两年流行一种如何与年轻艺术家共处的论调。一般有两种倾向,一种自恋经验优势,贬低鄙视年轻艺术家的创新,认为是无根之木,招摇一時而已;另一种则妄自菲薄,认为自身这一代意识已经老了,落伍了,要向年轻艺术家学习,暗示或明示年轻人带自己一起玩。

我们十几二十岁开始把艺术当做一辈子理想的时候,见到前辈画家是极其尊重的,这种尊重发自内心,能够做到真正的虚心学习。现在不少年轻人,缺乏承前启后意识,表面客气得很,背后根本不把前辈放在眼里,心里想的是如何迅速把老画家替代掉,实际他们也是这么做的。十多年前在《文汇报》发表过一篇文章,观点重申一下:年老不是资格,年轻不是资本。

最近看了几个90年代前后艺术家们的展览,总体感觉是他们在材料的运用、形式的探索上比较超前,但还是在欧美当代艺术的体系的覆盖之下,经得起看第二眼的作品太少,经得起反复咀嚼的作品几乎没有,基本还是在效果层面,美术史意识薄弱了点。和个别艺术家交流过,他们不想背负美术史这个包袱,或许他们自己想写美术史。有雄心壮志固然不错,但是,这种建立在激情基础上的理想很快就会消失,我是过来人,知道这种激情的可贵,更知道这种激情的短暂和微不足道,它不是足以支撑你走过艺术人生的重要力量。艺术能取得大成就,不无例外需综合修养,才情最终会透支的。

代沟真的存在吗?是的,对动不动就拉帮结派的群体是存在的。对有艺术理想的人来说又是不存在的,代沟这种社会性缺陷拿到艺术层面来说事简直太low了。年代不应是人为割裂的沟壑。

抽象艺术大师罗斯科看了哈林、李奇登斯坦、劳申博格等后生们的纽约波普展后开始想不通,不久郁闷自杀。年龄不是问题,在创作观念上的误解断送了大师正值创作旺盛期的生命。罗斯科的色域绘画已经超越风靡至今的抽象表现主义,够前卫了。在面对更为前卫的波普艺术难道只有自我消亡的命运吗?艺术以年岁感受不到的速度变换,再过十年,后现代们一窝蜂扑上来,波普们是否也只有逼到墙角苟延残喘。再过几十年,当我们回看这一段二战后三十年的艺术史,是一段创造力惊人、多彩多姿的生态啊。

并存,并置,并重。纠结于前后十多年的优劣放在几百年里无非是五十步笑一百步的浅陋。不管什么年龄段,我们共同的任务是在本土传统和欧美范式里突围,不是吗?

近日,“江山如画——上海中国画院藏毛泽东诗词主题作品展”在程十发美术馆举办。展览从上海中国画院馆藏作品中特别甄选42件(组)有关毛主席诗词主题的作品,涵盖绘画、书法、篆刻等门类,展览大部分作品创作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特别是以1964年、1965年居多,其中不乏沈尹默、陆俨少、应野平、程十发、陈佩秋等名家精品力作,以各具艺术风貌的笔墨艺术,诠释毛主席诗词的意境。

猜你喜欢
中国画院艺术人生波普
新时代 新征程 新笔墨
——2022年上海中国画院年展
波普先生的企鹅(四)
波普先生的企鹅(三)
乔瑜:雕皮留青的艺术人生
江山如画
——上海中国画院藏毛泽东诗词主题作品展
百年风华,不忘初心——唐云笔下的新风貌
书画家任玉良的艺术人生
徐震时艺术人生
张显盛艺术人生
作品赏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