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中华文化的“根魂梦”

2021-01-07 07:33武凤珠
人民周刊 2021年23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黄河中华民族

武凤珠

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华夏文明。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有3000多年的岁月,全国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位于黄河流域。黄河,是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10月8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黄河流域建设为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承载区。

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创新发展委员会主任原同遥参与了黄河流域部分地区生态风貌带项目规划制定和黄河文化课题研究等工作。面对本刊记者的采访,他讲述了自己对黄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索。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与民族命运血肉相连。

她是生生不息的文明之源,滋养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黄河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作用,是华夏文明发展演变的主轴,也是中华民族“魂”之所附,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

她是丰饶兴盛的自然之源。从史前社会开始,黄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形成大批文化遗址,为黄河文化的孕育提供了深厚积淀。同时,黄河又是一条饱经忧患的河流,几千年来,“善淤、善决、善徙”,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難,也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在封建社会,黄河的安危伴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从西汉时期汉武帝亲自指挥黄河“堵口”,到清代的“竭天下财富以事河”,中华民族在黄河水患治理过程中形成农业文明发展的综合价值结构,造就了黄河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特殊关系。

她是团结凝聚的精神之源。黄河流域承载着从原始社会走来,历经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到封建社会生态治理、社会治理,乃至哲学思想建立、人文精神传播、价值理念提炼、道德规范形成的历史物化形态,并产生了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文化内容,形成了中华文明多元并立和多元一体的文化融合发展体系。黄河文化以开放、包容和引领的姿态,吸收和融合着草原文化、丝路文化、海洋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并向江淮流域和珠江流域延伸,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凝聚和融合作用。

在物态文化层面,物化文化遗产遗迹凸显多元文化特征,反映了华夏民族的民俗生活、文化传承等。在活化文化层面,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人文资源融合形成的宗法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及治理理念、地域民俗等延续至今,对现代文明的影响依然可见。在人文文化层面,生成了天人合一等文化精华,以及自强不息、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滋养了独特丰富的中华人文精神。在意识形态层面,从人水相争走向天人和谐,从传统治河走向现代治河,孕育了天地人和的思想。在文化融合层面,炎黄始祖传说、诸子百家思想及许多文学巨作均诞生于黄河流域并影响至今。

首先,依托文化创新、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理念创新和模式创新,寻找公共属性与市场开发的平衡点,实现精神属性、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的协同融合发展。充分利用文化和旅游业的活性综合带动能力,打造黄河文化系列层级的知识产权,提升黄河文旅创新性和能动性。

其次,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将旅游、民俗、艺术等特色文旅资源融入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中,将其打造成文脉水脉通达的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拓展发展领域和发展方式,在发展中推进与农业及乡村振兴的融合,推进与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产业创新的融合,推进与精神溯源和国民教育的融合,推进与文体旅和康养的融合等。

黄河文化发展史是一部民族文化交融交流的历史。中华文明要与世界文明相向而行,相互学习、借鉴,让世界了解中国,更好地输出中华文化、显示文化自信,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今天,我们要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应有立足本国文化、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付出努力的积极态度和行动。准确把握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将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精髓提炼出来,并找到最好的对话方式,至为关键。

一是系统性挖掘黄河文化精神内涵,通过举办具有黄河文化特色的溯源祈福、丰收节庆等活动,建设好黄河石林、壶口瀑布、鹊华海门等项目,构建黄河文化品牌体系,丰富黄河文化旅游供给,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创新;倡导科学、开放、文明、和谐、生态的生活方式,培育推出千里走黄河、大美黄河、走近黄河等品牌项目。

二是推进黄河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分类成立黄河文化智库,建立黄河文化艺术研究发展中心,系统性挖掘黄河文化精神内涵,打造黄河文化艺术创新品牌项目,提升文艺创作团队能力,形成黄河文化品牌价值体系,将黄河建设成为“世界文化艺术之河”;培育黄河文化艺术精品,鼓励支持“黄河艺术家”“走出去”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提升黄河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是构建现代化旅游产业体系。充分利用文化和旅游业的综合带动能力,推动黄河流域第三产业的高质量创新发展;打造望河驿(站)体系,提升科技创新效能,为文旅产业转型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四是构建世界级黄河文化和旅游目的地系统,使中外游客在黄河文旅产业发展中找到新的旅游兴奋点,以此带动其他领域发展,助推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重要承载区建设。

丝绸之路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文化交流符号之一。2013年秋,习近平总书记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西行哈萨克斯坦、南下印度尼西亚,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为世界播撒下一粒粒希望的种子。黄河流域的甘肃、宁夏、陕西等省份主动融入其中,在基建、商贸、物流、人文交流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比如,陕西设立“一带一路”综合改革开放试验区、开通中欧班列,甘肃产能合作向集群式园区合作转变,宁夏从打造中阿博览会到主导建设杜库姆产业园等,都走出了各自富有特色的步调。

随着各种项目的深入实施,各省区在以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提升沿黄城市共同发展格局,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几个关键支撑点上不断深化,推动黄河流域全域与“一带一路”形成融合共生的关系,使群众对外文化交流更加充分,无论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得到普遍实惠。

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创新举办融合中外文化元素的交流活动,建立黄河文化对外交流项目库,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合作。也可以通过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完善黄河文化标志性景观,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和文旅产业带。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黄河中华民族
生态环境部启动新一年度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