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悟道了?

2021-01-07 17:26杨新伟
杂文月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从江江畔夕照

杨新伟

南宋人罗大经者,号鹤林,写成笔记《鹤林玉露》一书。书中载某尼《悟道诗》一首:

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是一首用寻春咏梅来譬喻悟道的绝佳禅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仔细读来,却觉得诗中有“诈”。诈点在某尼为“悟”而“设”。早在公元前140年左右,《淮南子·天文训》中,就有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其名称和顺序都同现代通行的基本一致。它告诉人们太阳移到黄道上二十四个具有季节意义的位置的日期,几千年来对中国农牧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四季早已分明。什么是春天,到了某尼所处的南宋时代也就是常识了。而某尼却偏偏要不辞辛苦,苦苦寻觅而不可得,春天到底在哪里?就有点矫情了,这就是“设”,为了悟出她的结论“春在枝头已十分”的“设”。我摆出一副百转千回的架势,你看看,踏破铁鞋无觅处,原来就在这。

这首诗如果只传下来首尾两句,效果更佳、更干脆。“尽日寻春不见春,春在枝头已十分。”这里的“寻”就可以作为心灵的踪迹,小资一下,而不是真正去踏破芒鞋,入岭穿云,实在是画蛇添足。我放眼山野,芳草盈香,是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然平和心境下的发现,一种瓜熟蒂落的感觉。我就在我目下,我就在我心中,与山川草木和光同尘,与天地合一。如全诗,就是设悟,就是假悟。

相比较而言,清代女词人郭六芳的一首小诗《舟还长沙》,就显得非常别致:

侬家家住两湖东,

十二珠帘夕照红。

今日忽从江上望,

始知家在画图中。

从诗的题目看,应该是诗人乘船返回长沙,在江上有机会将江畔景色尽收眼底,原来虽然每天都生活在江畔,但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可能从未真正感受一下身边的景致。也可能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今天傍晚,舟行江上,那夕照、月明、灯光、帘幕、薄纱、轻雾集在一起,助成了诗人能见的美的出现。所以,诗中说:“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此时此刻,以景怡情,诗人顿悟。噢,我天天都生活在这个地方,却未发现家乡原来这么美。同样是有迹可循,前诗是调朱傅粉,后诗是水到渠成。前诗是设悟,后诗是顿悟。前诗是带入似的吸流量,表演似的居高臨下和顶礼膜拜。后诗是朴素、真诚,不矫情,发乎内心的惊艳。给普通大众以具象,并有广阔的留白,给“画图中”的状物以创作的空间,是大悟。从“悟”的角度观察,后诗高级太多,高下自见。

两百年多前的英国诗人布莱克,他写了一首关于悟道心得的好诗:“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握无穷于掌心,窥永恒于一瞬。”这是具有宏大宇宙观的诗人,不知他是何时何地何事就悟道了。与布莱克相比,我们终究是小人物,芸芸众生,只能各安其道。“精神胜利法”,这是阿Q悟的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这是孔乙己悟的道;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悟的道;半部《论语》治天下,是赵普悟的道……

究竟是某尼悟道了,还是郭六芳悟道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猜你喜欢
从江江畔夕照
夕照查达(布面油画)
归途
夕照高邮湖
江畔独步①寻花
江畔独步寻花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和谐共生道法自然
———从江加车村
WATING FOR THE SUNSET
从江小白和小罐茶说起 成功的表象与隐象
江畔独步①寻花七绝句(其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