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我更新

2021-01-07 09:33何妍俞国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服务

何妍 俞国良

【开栏语】在当前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发展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和心理特征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使得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复杂,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艰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国家已就社会心理服务和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举措,很多积极有为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实践者、管理者和推动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工作,取得了很多新进展和新成果。为此,本刊特推出“主编访谈”栏目,意在通过对话与交流,以更加开阔的视角和更加多元的形式,为读者传递更多丰富的信息、更多有价值的理念。开栏首期嘉宾,我们邀请到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俞国良教授,本刊主编何妍将与俞教授共同探讨新时代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我更新和自我优化问题。

何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主编,《心理技术与应用》杂志常务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心理学博士。

俞国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在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研究成果丰硕、著述宏富,其中发表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论文160多篇,出版《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现代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社会转型:心理健康教育报告》《心育研究书系(五卷本)》等专著10多部。受教育部委托,2002年开始负责或主持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纲要编制和修订工作,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标准(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

立场与站位

何妍:俞教授您好!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以来,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在理念、思路、方法与措施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我们今天探讨的主题是“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我更新”,这里的“新时代”应如何理解和界定?

俞国良:这是一个新时代,也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中小学生在见证世界缤纷色彩的同时,也在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强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显然,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与社会心理变迁不断加速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进行自我更新,不断地优化和创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思路、方法和措施,才能更好地为中小学生乃至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何妍:在社会转型时期加强社会心理服务和体系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持什么样的立场,如何给自己定位?

俞国良:社会转型,即经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快速转变,这就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就是时代的制高点。目前,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大强度的竞争压力和高目标的成就动机,使个体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矛盾、冲突日益突显,导致个体心理、社会心理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人民的需要从物质文化转向美好生活,而美好生活需要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是社会矛盾的“晴雨表和指示器”,而心理健康则是人民“美好生活”的社会心理面向。在社会心理服务的大框架下讨论与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服务,这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持的基本立场;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服务的基础,心理健康服务是社会心理服务的核心,这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论基础。总体来讲,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提高站位,即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

何妍: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心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心理服务的延伸和基础,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俞国良: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看,首先看服务对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重点是个体与群体,与社会心理服务的对象重合。其次看服务的目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全体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心理服务的目标有异曲同工之妙。再来看服务的类型与途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促进、发展性心理辅导、危机干预等都可以视为是社会心理服务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心理服务的具体化。最后看服务的方式、方法及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服务是社会心理服务的“压舱石”。可以说,无论从服务的对象、目标、类型、途径还是从服务的方式、方法及队伍建设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心理服务都是高度契合的,这也充分体现了心理健康服务是社会心理服務的延伸,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可以成为为社会心理服务打基础、夯地基的“基础工程”。

方法及理念

何妍:基于这样的时代站位和基本立场,基于对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心理服务的关系的正确认识,您认为在方法层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组织实施、机制建设、领导管理等方面应该如何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俞国良:心理健康服务是社会心理服务的具体化,这决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组织实施中要有全局观、整体观。无论是全面开展心理健康促进与教育,积极推动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服务,还是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都可以视为是社会心理服务的组成部分,都是为了在中小学生中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有意识培养积极心态,学会调适心理困扰和心理压力,提升心理健康素养,进而培育良好社会心态,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心理氛围。

心理健康服务是社会心理服务的“压舱石”,这决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机制建设中要有体系观、系统观。各地中小学要建立健全地区、学校、年级、班级、小组等各级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拓展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和范围,为社会心理危机干预和疏导机制“劈山开路”,为进一步展开社会心理服务奠定基础。

社会心理服务包括微环境、中环境和宏环境系统,对应着个体、人际、群体层面的社会心理服务,这决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领导管理中要有生活观、生态观。教育即生活,生活即环境。微环境是学生直接接触到的生活环境,健全的社会心理服务能够帮助学生在面临这些微环境系统中出现的问题时,舒缓负性情绪,发展积极情绪,并提供专业的帮助与辅导;中环境系统是两个或多个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它对学生来说,就是家校互动,为人际层面的社会心态培育扫清障碍;宏环境系统包括特定的文化、亚文化或其他更广泛的社会背景,社会心理服务体现在扶助和引导处境不良学生、低社会经济地位学生群体,对不良生活事件进行预警、疏导等。这些都能够有效调整相应学生群体的社会心态,为培养目标群体的良好社会心理打下坚实基础。

一句话,全面推進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树立“大心理健康教育观”。它的实质是从整体性和发展性的思路出发,充分考虑中国社会环境和新时代的发展特点,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富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观,是对符合中国国情、富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的认识、理解和判断。

何妍:我知道您一直在提倡和呼吁建立“大心理健康教育观”,请简要介绍一下“大心理健康教育观”的背景、内涵和实现路径,同时也希望在时机合适的时候能就“大心理健康教育观”对您进行专题访谈。

俞国良:好的,感谢邀请!心理健康概念的历史演变、新时代赋予心理健康概念的新意义,以及与心理健康概念相关的教育实践,都折射出社会历史变迁对心理健康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观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大心理健康教育观”。其方向是坚持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任务是提高全体师生以及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理念是全面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向心理健康服务的转变、问题导向向积极心理品质促进的转变,方法是大胆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径和新方式。

“大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实现路径,是在社会心理服务框架下,通过心理健康服务的中介作用,逐步走向社会心态培育。这是由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决定的,也是健康中国、幸福中国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

挑战与趋势

何妍: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未来的发展中应重点关注哪些问题?

俞国良:有四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第一,从心理健康教育转向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并重,着力提供优质心理健康服务;第二,由侧重于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矫正,向重视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与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转变;第三,着力构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态系统;第四,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建设,强调以实证为基础的教育干预,重视教育效果的评估与反馈。

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悄然兴起和蓬勃发展,学校心理服务的对象逐渐扩展到全体学生,强调面向健康的大多数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以预防和促进发展为导向。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处在从教育模式逐渐向服务模式转变的过程中,这种转变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

何妍:从教育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变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势所趋,那么服务模式和教育模式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

俞国良:服务模式相对于教育模式,主要强调的是视角不同。教育模式有一个内隐假设,即教育者根据预设的内容和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教育对象实施影响,有“强人所难”“居高临下”之嫌;服务模式则重视以学生自身的发展性需要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据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成长需要,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服务,即强调提供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

何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您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有何建议?

俞国良:在今后的工作中,教育行政部门应规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评聘、岗位设置、工作量计算等相关制度,制定有针对性的绩效考核方案,并明确薪酬与绩效考核的关系以及职称晋升的途径,激发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国家教师教育政策应向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倾斜,通过诸如减免学费、提供奖学金等手段,鼓励青年才俊投身该专业。为此,我们郑重呼吁:有关部门应确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责,以及从事该项工作的基本条件和资质;确定专兼职教师的能力标准,包括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和教师心理健康的教育能力标准;确定专兼职教师的工作标准,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和工作途径方法等;对资格认证进行试点工作,确定认证标准、认证机构和认证方式;编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培训和提高培训方案,对非专业背景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基础培训,对专业背景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提高培训;定期对培训效果进行质量评估;定期开展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调查。

何妍:概括来讲,未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何不断自我更新和优化?

俞国良:对于未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宏观上应提高自身站位,站在新时代的制高点,树立“大心理健康教育观”,在社会心理服务框架下开展各项工作。具体地讲,加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制度建设是核心,编制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指标是基础,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走向心理健康服务并建立服务体系是途径,提供适合中小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服务是关键。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服务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心理小测试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服务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