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兰迪:用颜色抚慰世界

2021-01-07 18:58毛予菲
青年文摘(彩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莫兰迪博洛尼亚莫兰

毛予菲

很多人认识意大利画家乔治·莫兰迪,是从风靡时尚圈的“莫兰迪色”开始的,各大品牌纷纷推出烟灰粉、雾霾蓝、灰豆绿系列。这些颜色孤立起来看平淡无奇,一经巧妙地搭配摆弄,反而变得高雅精致。

莫兰迪展现的“禁欲”影响了一个多世纪,他自己的一生也在诠释“孤寂”。这位艺术苦行僧隐居于意大利小镇格里扎纳,一辈子都在不厌其烦地画着几只瓶子和故乡郊外的风景。

让躁动的世界沉静下来

莫兰迪1890年生于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亚,这是座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小城。在博洛尼亚长大的莫兰迪从小喜欢画画,对艺术充满热情。

1907年,17岁的莫兰迪考入博洛尼亚美术学院。3年后,他在一本艺术杂志上认识了保罗·塞尚和毕加索,被这两位艺术大师的作品深深吸引,开始学习后印象派与立体主义的绘画技法。1914年,莫兰迪带着他的几幅《静物》,与几名同学一起,出现在博洛尼亚巴廖尼酒店的一场展览中。这算得上莫兰迪艺术生涯的首次亮相。

从博洛尼亚美术学院毕业后,因为父亲病逝,莫兰迪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穿梭于老城的4个小区,教孩子们画画,同时不忘在绘画上继续研究。

直到40岁时,莫兰迪回到母校博洛尼亚美术学院,被聘为版画教授,才算有了稳定的工作和薪水,莫兰迪的生活终于安定了下来。他白天在学校教版画,晚上躲在房间里搞创作,过上了极其规律的两点一线生活。

意大利艺术史学家里奥·朗基尼斯描述这个时期的莫兰迪:就像贾科梅蒂(瑞士著名雕塑家)作品中行走的人,仿佛永远被孤独笼罩。

在这种极致的宁静下,莫兰迪越来越多地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盐罐儿、酱油瓶儿、花器、咖啡杯壶,并且在油彩中加入温柔朦胧的灰色。几年过去,随着桌上的静物逐渐减少,物品的摆放变得简单,色彩的搭配愈加干净,莫兰迪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

画中独一无二的“莫兰迪色”都是他亲自动手调制搭配出来的。他把不同的有机物整合在一起制成颜料,然后将深深浅浅的色块呈现于同一幅画中。比如,在油画《静物》中,黄色瓶子用的就是他自创的莫兰迪黄,这是一种意大利夏天的黄色。如果凑近细看又会发现,不同于常见的深色阴影,莫兰迪用了一种非常浅的黄色来呈现这只瓶子的阴影效果。

就这样闷头独自画着,突然有一天,他笔下的瓶瓶罐罐,获得了一项国际艺术大奖——威尼斯双年展绘画最高奖。莫兰迪这个名字开始走出博洛尼亚,逐渐被意大利以外的欧洲人和美国人关注并喜爱。那是20世纪40年代,战火中的人们在各种负面情绪中彷徨徘徊,整个世界都陷入迷茫無奈、压抑痛苦。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光怪陆离,达利的超现实主义梦呓般奇幻,大概只有莫兰迪的画能让躁动的世界沉静下来。

然而对于莫兰迪,成名的烦恼远比欣慰来得猛烈。他很不情愿地说道:“他们实在是太想剥夺我那仅有的一点点安宁了。”

“僧侣画家”的归隐生活

为了躲开找上门来购画的收藏家和艺术机构,向往安静的莫兰迪开始往郊区“逃”,那时他每年有近一半时间都隐居在博洛尼亚的小镇格里扎纳。1959年,莫兰迪一家在格里扎纳建造了自己的住所,彻底“宅”了起来。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64年,74岁的莫兰迪因肺癌离世。

莫兰迪的住所是一座位于山间的石头房子。光是从卧室的布局与装饰,就能看出他的避世态度和淡漠性格。他会反复调整器皿的位置,并沿着底部在桌上画出线条,留下标记。时间长了,桌子上留着各种铅笔痕迹。他还会花好几个星期的时间,为一块桌布挑选相配的一组瓶子。莫兰迪配色,大概就是被这样的莫兰迪给琢磨出来的。

即使是对画室里的灰尘,莫兰迪也充满了敬意。小妹妹玛利亚·特蕾莎在一篇日记中回忆,莫兰迪不允许任何人随便进自己的房间打扫,如果大扫除擦掉了那些摆件上的灰尘,他就会很生气。莫兰迪认为,把灰尘擦掉会改变光线,影响创作。

“瓶中的花卉”是莫兰迪的另一大创作主题。他喜欢玫瑰,浪漫热烈的红玫瑰就经常出现在他的笔下。据说每当玫瑰凋零,莫兰迪会止不住抱怨,直到下一个花季来临时才肯停止念叨。

有意思的是,这位欧洲艺术家的画中还暗藏中国元素。作为中国艺术的粉丝,他在格里扎纳石屋的卧室里,收藏了几本中国画册,如《溪山行旅图》(北宋画家范宽创作的一幅绢本墨笔画)与《簪花仕女图》(唐末画家周昉的代表作)。而莫兰迪画作中绢布般的背景、含蓄的用色及留白,也与中国画有几分相通,都在简约中透着淡泊宁静。

//摘自《环球人物》2020年第24期,本刊有删节/

猜你喜欢
莫兰迪博洛尼亚莫兰
跟着狐狸老师去看展(四)
张卫《向莫兰迪致敬之5》
莫兰迪绘画的色彩研究
莫兰迪 静物
莫兰迪的夏天
安静地欣赏几支花瓶
张卫作品
张卫作品
梦回博洛尼亚
基于莫兰指数的盗窃犯罪率全局分布模式分析